党的团结统一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关键

2022-03-15 01:20
探索 2022年6期
关键词:决议统一力量

郭 祎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党建部,四川 成都 610072)

1 问题提出与文献述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1]显然,“大党独有难题”相比较于习近平总书记之前论述的长期执政“不容易”,此处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大党保持坚强。大有大的样子,大有大的难处,而最大难题就是如何确保大而不散、大而不虚、大而不弱,确保大而一致、大而坚强、大而有力,更突出坚固性特点。二是要求大党保持坚韧。坚强必须实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而坚韧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适应性和耐受性,突出持久性特点。作为大党,无论是保持坚强,还是保持坚韧,都需要实现党的团结统一,只有高度的团结统一,才能使党足够坚强和实现坚韧,从而保持党的肌体大而不软、大而不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2]“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这已经被党的百年历史所充分证明,并仍将继续得到有力证明。团结与统一是坚强组织的一体两面,团结是统一的基础,统一是团结的目的,没有团结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就不能结成有力的组织。所以,讲政治与保证团结统一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因为“我们党是高度集中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3]9。促进、维护和保证党的团结统一既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和使命要求,也是极其重要的政治要求、组织要求、思想要求和纪律要求。百年党史的三个历史决议因团结而决,为团结而议,在决议的光辉指引下,广大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历久弥坚,党不断在团结统一中迈向强大,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阔步前行。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三个历史决议分析百年大党“由小到大、由大变强”的密钥和解决大党难题的关键,弄清楚三个历史决议蕴含的“团结统一”价值逻辑以及新时代新征程的实践要求。

整体而言,国内学者关于党的团结统一的理论研究呈现两个鲜明特点:一方面是历史性,注重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中研究党的团结统一的历史经验;另一方面是现实性,注重从影响党的团结统一现实因素与新时代现实要求中研究其实践路径。

其一是关于党的团结统一理论基础的研究。党的团结统一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围绕“使命—集中—民主”的逻辑展开。葛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担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客观上要求党必须加强自身团结与统一,才能形成强大的组织力量[4]。李桂树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是强调党内的团结必须靠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来维系和保障,否则这种团结便无法实现,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并保持团结统一[5]。赵清华认为,防止和反对宗派分裂活动,确保党的团结和统一,这是工人阶级执政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和保障[6]。李东明认为,列宁不仅强调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性,而且强调党内思想上的统一建立在自由批评与讨论的基础上,要特别重视党的代表大会对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作用,要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基础上保障少数[7]。也有学者从管理学的动力原理分析,认为如果党员“方向”各异,以致党内形成林立的宗派组织和出现宗派分裂活动,这是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的,宗派是绝对要取缔的,认为“民主集中制”是最理想的党内组织与管理的价值取向[8]。

其二是关于党的团结统一重大意义的研究。加强和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沈小平认为,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根本体现,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总结,也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保证[9]。李毅、许宝健认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10]。概言之,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强调和论证 “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就是推动党不断壮大的根本性和决定性力量。

其三是关于党的团结统一历史经验的研究。理论界关于历史经验的研究主要从百年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或重要文件中进行分析。如林炳玉认为,古田会议之所以实现从党内矛盾分歧到团结统一,主要是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坚持从革命大局和党的整体利益出发来解决思想分歧,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11]。刘凡超认为,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意义重大,通过形成“两个空前”,为党的团结统一奠定政治基础;通过民主讨论、达成共识,为党的团结统一奠定组织基础;通过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党的团结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12]。陈述则从加强纪律角度解读经验,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纪律建设,从战略高度强化党的纪律建设,遵循党章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和提高纪律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以及坚持实践“四种形态”,促进纪律建设制度化常态化等[13]。不难发现,无论学者们从何种角度分析历史经验,其结论基本一致,那就是保证和实现党的团结统一始终离不开党的纪律作保证、离不开党内批评作武器以及离不开党的领导人物作表率等,以此形成保证团结统一的合力。

其四是关于党的团结统一实现路径的研究。在推进和实现团结统一的具体路径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第一,“一要素论”。有学者重点从发挥民主集中制优势来分析路径,认为若没有民主集中制作为保证,党的各级组织将会一盘散沙,党内关系将无法协调平衡,党内的矛盾和意见分歧将无法化解,团结统一就是一句空话[14]。 第二,“两要素论”。孙新阳认为,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是历史的、具体的、实践的,新时代最关键最紧要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与此同时,还要敢于同违反党的纪律、损害“两个维护”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15]。 第三,“四要素论”。李俊伟认为,首先,党的团结统一建立在初心使命和性质宗旨的基础之上;其次,党的团结统一首先是思想上的统一;再次,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实现组织统一;最后,要加强团结统一的纪律保证[16]。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抓住了党的团结统一的关键要素,为实践深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五是关于党的团结统一时代要求的研究。新时代,理论界关于党的团结统一时代要求的研究具有一致性特点,那就是把“两个维护”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李毅、许宝健认为,新时代新征程,做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的忠实践行者,就要不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推动工作,这是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凝聚力量的思想基础和重要保证。陈武明认为,时代要求上最为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不放松,以此强化新时代党团结统一的思想保证;另一方面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含糊,以此强化新时代党团结统一的政治保证[17]。如此分析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和顺应了时代要求。因为“我们党是高度集中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18]157。理解这一“根本所在”,就是找到了中国共产党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密钥。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我们需要继续从党的历史决议中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保证党的团结统一过程中始终如一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精神,为继续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增添底气。

2 团结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与创造历史伟业的价值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概括了 “五个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断和规律性认识也被写进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其中一个重要认识就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19]。无论是回望来时路,还是走好未来路,团结统一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党的百年实践充分印证了这一点。从根本意义上说,团结统一是一种价值追求,有了这个价值作为指引,党的一切活动就有了“定盘星”。从文本内容来看,中国共产党的三个历史决议不仅鲜明贯穿了团结统一这个基本要求,全面贯彻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保证集中统一和争取最大程度上的团结联合,由此才能战胜艰难险阻和取得更大胜利的建党原理;而且系统解释了创造历史伟业必须保证团结统一的历史结论。

2.1 团结统一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

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来看,团结统一既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基本条件和实践要求,更是无产阶级政党不变的价值追求。因为无产阶级运动的实质就是体现《共产党宣言》中所论述的“两个绝大多数”,而实现和体现“两个绝大多数”,就必须把团结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一切力量攻坚克难,在实践中彻底摒弃一切形式的“关门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或“山头主义”等错误主张和行为,始终与无政府主义、反对权威等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以此凝聚奋斗力量,朝着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伟业方向奋勇前进。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联合”与“共同体”思想到列宁的“战斗的团结”论述,再到毛泽东强调的“党的团结统一是无价之宝”主张,团结统一始终是无产阶级政党凝聚共识、争取主动和取得胜利的根本条件。

2.2 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团结统一的极端重要性

从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实践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争取最大意义上的团结看得高于一切。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党始终注意强调团结的重要性,注重以党内意见、决定以及党内法规制度的形式保障党的团结统一。比如1954年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明确规定:“党的团结的利益高于一切。” 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明确指出: “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力量所在。经常注意维护党的团结,巩固党的统一,是每一个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党内不容许有违反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原则的行为,不容许有分裂党、进行小组织活动、向党闹独立性、把个人放在党的集体之上的行为”[20]234。实践和历史证明,党的队伍越团结,力量就越集中和统一,所以“集中统一”需要建立在“团结”的基础之上。

2.3 三个历史决议印证着党对团结统一的不懈追求

从党的三个历史决议的文本梳理来看,团结凝聚着党的全部力量、贯穿着党的行动始终、标识着党的奋斗节点。当然,这里既包括党内的团结统一,也涵盖基于党内团结统一的引领激发外部力量凝聚的团结统一。具体看,关于“团结”的表述具有如下几个方面重要特点:(1)作为目标的“团结”。类似和平团结、团结出发、保持团结、达到团结、各族人民团结、亲密团结、安定团结、以斗争求团结、“团结—批评—团结”、空前团结、增强了团结、更加团结、大团结等表述,旨在强调团结的重要性,为了实现团结的目标,党需要消除或克服影响团结的不利因素。(2)作为行动的“团结”。类似团结起来、团结全党、团结一切、加强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带领等表述,旨在强调团结的过程与行动属性,党为了扩大实力和增强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促进团结的本领,在团结中实现自身使命。(3)作为要求的“团结”。类似团结中农、自觉团结、又团结又斗争、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团结奋斗、团结一致向前进等表述,旨在强调团结的能力、团结的追求以及团结的状态等,目的是增强全党同志对于团结的正确认识,要时刻保持和维护团结,多做有利于团结的事情,少做或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情。当然,还有“高度的巩固和统一”、大联合、同心协力、共同的力量以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等团结的同义语出现在三个历史决议的文本中,具体内涵以上三者兼而有之。

总之,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的出台都是为了巩固和实现党的团结统一,通过反思党内错误、教训和问题以坚持真理和向着伟大事业的目标继续前进,通过历史决议达到统一思想、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的目的,通过解决队伍存在的“散乱弱”问题以不断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可以说,“团结”贯穿了三个历史决议的始终,体现了党一直以来坚持的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使命导向与责任导向、集体行动导向与个体顾全大局要求等,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夺取新胜利提供思想与行动保证。由此可见,一方面,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即从根本上发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大优势、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以“团结”为出发点分析问题、解决矛盾,以“统一”为落脚点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另一方面,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即始终注重保持党的自身团结统一、强化对党中央权威的维护、以此推动实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

3 团结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破解难题与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经验

破解大党难题需要积极作为,需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主动精神。维护、保持和实现党的团结与集中统一,不仅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需要,更是无产阶级政党顺应党的队伍壮大要求与历史发展趋势的基本要求。马克思指出: “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21]228无产阶级政党从来不是依靠个人力量的单打独斗取得胜利,而是紧紧依靠强大组织体系的联合与团结赢得胜利,“团结就是力量”的理念和原则早已深入人心。从三个历史决议文本来看,党在自身发展进程中始终面临如何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团结统一问题,面临如何将党的团结统一转化为全国全社会共同团结奋斗的动能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就突出表现在如何对待影响团结统一的因素与如何强化促进团结统一的自觉性方面。

3.1 保持团结统一才能增强战斗力

党百年来创造的重大成就证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创造奇迹的关键所在,保持团结统一是党始终能够攻坚克难、保持强大战斗力的关键所在。

大党的形成不是党员数量自然持续的增加,而是党在发展中通过主动克服矛盾和困难以不断壮大队伍,这是一个十分艰辛的探索过程。从三个历史决议文本来看,党的历史主动性体现在促进和维护团结统一的行动上。在不同历史时期,党保持团结统一的时代背景与实践方式有所不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团结统一体现在遵义会议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体现在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而凝聚最大力量取得革命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团结统一凝结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大潮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团结统一建立在对过去惨痛教训的反思基础上,强化在为应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两个大局”,党的团结统一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成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品格锻造以及巩固于永远在路上的自我革命纵深实践。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体现了主动求团结的积极愿望和主体姿态,另一方面展示了主动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增强团结统一的坚强能力和昂扬斗志。

3.2 保持团结统一才能凝聚历史合力

历史的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凝聚历史合力才能赢得历史发展的主动权。《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党的团结、党同人民的团结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夺取新的胜利的根本保证。只要全党紧密团结一致,并且同人民群众紧密团结一致,那么我们党和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虽然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总的趋势必然会日益兴旺发达。这里讲的“两个团结”是根本保证的论断实际上不仅限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百年党史中无不如此。党自身的团结是党同人民团结的基石和内在保证,而党同人民的紧密团结又反过来促进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团结一致和集中统一,又能够确保党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显然,“团结统一是保证”的结论具有丰富的历史合力论意蕴,恩格斯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人作为历史主体及其合力的结果。显然,在“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党的领导是最积极、最可靠的推动因素,党的团结统一是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与党想在一处、干在一起的最重要保证。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党不断走向强大的重要因素,也是党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的重要原因。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加上党本身的建设,就成为革命的“三个法宝”。《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毋庸置疑,统一战线是党注重团结的实践形式与制度结晶,为正确处理好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以及海内外同胞关系等提供了重要支撑。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坚持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重大成就的基本经验之一,继续坚持这一来之不易的重要法宝,开创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为实现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大联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无穷的磅礴力量。历史地看,党自身的团结统一是构建统一战线的前提条件,统一战线越广泛越有力就越要求党的团结统一。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一”,没有这个核心的“一”,最广泛统一战线的力量凝聚就无法完成,生动的磅礴力量也无法汇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团结统一到统一战线,再到更大意义上、更广范围上的团结一致,均离不开党的主动精神和协调各方作用。

3.3 保持团结统一才能汇聚复兴伟力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推动和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团结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无论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团结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始终将自身融入大团结的力量中,引领各个阶层和主体奋勇前进。迈向未来,只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22]303。毋庸置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执政党领导,所谓“打铁还须自身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两个基本条件,那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党的领导是前提和根本保证,各族人民大团结是条件和重要内容,两者缺一不可,但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始终赢得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可以说,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得到了充分的继承与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思想充分彰显了党在“两个大局”中的战略思考和长远谋划,充分体现了党从团结中寻求建设伟力、发展伟力和治理伟力的执政智慧,为更多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提供应对的强大定力和无穷动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新时代强调的“共同体”均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团结统一,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团结统一内涵的延伸。因为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团结统一蕴含的历史伟力与实践动力,这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人类社会持续发展而言也同样重要。

总之,以上三个方面关于团结统一的重要论点,实际上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十个坚持”历史经验的抽象提炼。一方面,团结统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与自我革命的重要目标,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要求,是坚持独立自主并进行理论创新与开拓创新的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道路的实践特色,是坚持胸怀天下与统一战线的内在依据,是坚持敢于斗争的战略保障。另一方面,团结统一是深刻把握“两个确立”与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价值遵循,即全党同志真正增强“两个确立”的政治自觉与全面做到“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关键要从团结统一的价值追求上正确看待伟大领袖的核心地位与伟大创新理论的指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的“两个确立”,根本上是为了在新征程上团结最大力量、统一全党行动和克服大党难题,确保到本世纪中叶如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 团结统一是建设坚强坚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保证和动力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保持和实现团结统一中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23]76。这条道路的最大特点在于始终拥有团结与集中统一的巨大而独特的优势,在优势得到不断发挥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开阔。

4.1 分析影响团结统一的因素

从三个历史决议文本内容看,影响团结统一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其一,背离马克思主义。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行为有多重表现,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左”或右的错误。这些都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考虑问题和分析决策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意志出发,违背客观规律和实际要求,影响了党的团结统一,给党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其二,违反党的纪律。历史上一些同志所犯的错误破坏了党的集中统一和团结一致,其主要因素是无视党的纪律,尤其是不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眼里。正如1941年7月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中列举的政治上自由行动、独断专行、阳奉阴违、对党隐瞒等问题和错误倾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强调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的重要性。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2018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亦对实践中突出的“七个有之”等问题作了及时的全面回应,为新时代巩固党的团结统一提供了有力制度保证。其三,严重的个人崇拜。个人崇拜、封建家长制、专断作风等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破坏民主集中制。对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作的结论是实事求是的,是完全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

4.2 解决破坏团结统一的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的重要方法论,鲜明的问题意识是三个历史决议的共同特点,尤其是《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影响与破坏团结问题的道路,从根本上推动和实现党的团结统一,不断提高党保持团结统一的免疫力,确保更好完成党的使命。

其一,通过加强理论学习解决问题。大有大的样子,大党气象和气质离不开理论修养。解决影响党内团结和集中统一的问题,尽管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摆正思想是第一位的。摆正思想就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如恩格斯所言:“要获取明确的理论认识,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学习。”[24]586吃一堑,长一智,党在错误的路线中不断警醒,在自己的错误中总结引发问题的思想认识症结,这是党不断走向胜利的一项重要法宝,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问题,又从实践问题的解决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以此克服主观认识的局限性。《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为,主观主义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从《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不难看出,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经验主义,一是教条主义。共产党人只有真正克服主观主义,从理论学习中澄清认识和校准思维,尤其是深入分析和彻底克服各种小资产阶级思想,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其二,通过有效的党内批评解决问题。党的百余年历史充分证明,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是用好党内批评这个重要武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为,针对历史上党内斗争中存在过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倾错误,毛泽东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强调在党内斗争中要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毛泽东明确指出:“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25]433中国共产党遵循“团结—批评—团结”的基本原则,坚持通过有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效解决问题。实践证明,意欲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就必须“注意收集不同的意见。意见一致了就不会发生不团结现象,不团结就是因为有不同的意见而又得不到解决”[26]28-29。导致意见不一致的因素有很多,关键是分清楚这些因素是理解认识的差异还是根本性的矛盾冲突。李立三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中指出: “我从自己犯错误的教训中,深深体会到我们党在纠正党内错误问题上所采用的从施手术到病后的适当护理这一整套‘治病救人’的办法,使我们党既能不断克服各种大大小小的错误,又能及时挽救犯错误的同志 (如果犯错误的同志不‘讳疾忌医’的话),既能不断克服内部矛盾,又不损害党的团结,并且更加增强了党的团结,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党的建设问题上的一个重大发展。”[27]413不仅李立三如此,每一位共产党人都是如此,都应当从自己的错误中反思,从党的团结统一大局出发想问题、作决策。《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通过党内批评的方式解决问题,既要求找准问题、有针对性地批评,也要求在批评中把握原则,只有出于公心和不徇私情,坚持以维护团结和促进团结为目标,才能真正发挥党内批评的重要作用。

其三,通过适当的斗争策略解决问题。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毛泽东指出:“要取得胜利,就完全要靠他的政党——共产党的斗争策略的正确和坚决。”[28]115党的团结统一是在不断的斗争中实现的,从来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斗争从来都是要注重策略和方法的,尤其是要注重“对症下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为,不仅要研究客观事物的矛盾的普遍性,尤其重要的是要研究它的特殊性,对于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1940年间,毛泽东先后写了《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目前抗日战争中的策略问题》《团结到底》等重要文章,提出并比较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要增强斗争意识和提高斗争本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要求,诸如“牢牢把握正确斗争方向”“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等,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列为“三个务必”之一,为新时代新征程解决党内矛盾问题和增强团结统一提供了重要遵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不可否认,这里的“斗争”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斗争的对象、内容和形式也是多重组合,但只有妥善解决好党内矛盾问题,才能凝聚最大程度上的意志和力量,实现更高程度、最大限度上的团结统一。

4.3 凝聚促进团结统一的力量

确保党的团结统一是为了增强领导能力与执政水平,大党内部的团结是促进和形成全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中华民族大团结又反过来对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产生积极影响,强化党解决难题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强调的团结更是一种大团结,这完全符合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理想和使命追求。这种大团结的力量越大,反过来对党内的团结统一要求相应就越高。为了推动和实现大团结大联合,客观上必然要求争取一切积极力量为党的团结和党领导下的大团结服务。“注意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不论在地方上或部队里,都应该注意这一条。对党外人士也是一样。”[29]1443毛泽东认为: “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30]359无论从当时的斗争形势与斗争力量来看,还是从党的斗争意志与斗争经验看,凝聚一切力量促成团结的最大力量都是可能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原则。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主张。这里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尽可能争取“中间势力”,即联合包含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以及国民党中的多数官员等在内的可能力量。

从党的斗争经验来看,对“中间势力”的争取是一项十分重要且艰苦的工作,始终遵循“有理有利有节”的基本原则:一方面要做好做强自己,增强党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要尽量满足其最为实际的需求,发挥其重要作用,尤其是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政治愿望和利益诉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既坚持独立自主,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又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主张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斗争中联合和在联合中斗争的策略一直没变,但斗争的策略与联合的方式在变化,策略更具有包容性、开放性,方式更具有建设性、合作性。

4.4 巩固保持团结统一的基础

牢不可破的党群关系是党实现团结的最重要的基石和最可靠的基础,也是解决大党难题最坚实的依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1]39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在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增强团结的底气和力量。

其一,巩固党群关系是促进团结联合和保证胜利的基础。1940年7月5日,毛泽东在 《团结到底》一文中指出: “一切共产党员须知: 只有抗战到底,才能团结到底,也只有团结到底,才能抗战到底。因此,共产党员要作抗战的模范,也要作团结的模范。”[28]759历史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人民是党的最大底气和最强依托。无论是抗战到底的勇气和浩气,还是革命到底的决心和恒心,中国共产党始终巩固与群众的密切关系,这是重要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作为动力,党的团结统一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二,密切联系群众是实现“两个团结”的基础。党的历史表明,密切联系群众是实现党的团结和党与人民团结的重要基础。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政治报告中提出: “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抗日胜利和建设新中国的最基本的条件。”[32]党的内部团结至关重要,决定着团结其他势力的成效。毛泽东强调: “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33]268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党的力量根本上来自于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批判了“脱离广大群众的第二党式的所谓赤色群众团体”“不联系群众的新干部”等错误倾向和行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为,一个时期内名义上是直接依靠群众,实际上既脱离了党的组织,又脱离了广大群众。《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些“最”系列表述,旨在强调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强调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示广大党员干部时刻保持“赶考在路上”的高度自觉,把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好群众路线与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本领、工作能力和实践要求来提高,为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和党群团结一致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4.5 发挥实现团结统一的优势

无产阶级政党以团结统一为自己的生命,始终注重发挥自身政治优势以实现高度的团结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善于在总结历史中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是我们党的成功经验。党的团结统一首先是政治上的团结统一[34]。

其一,伟大领袖就是团结的核心。马克思说过:“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35]450时代造就伟大人物,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规律。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又一个的“伟大人物”,人类社会发展才能够一个时代超越一个时代、一个阶段超越一个阶段。1944年1月,毛泽东曾指出: “党是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工会、合作社、军队、政府 (与其他阶级联合的)、国会党团等阶级联合的一切形式,均须受党的领导,中国党是照这一条建立的。”[36]491-492毛泽东在这里强调的党的领导问题是极为关键的政治问题,这里的“最高形式”凸显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超越性,而党的领导作用发挥却是在拥有坚强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之下,尤其是遵义会议以后逐步形成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最终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

其二,民主集中制是实现团结的最根本制度优势。民主集中制是党的一项根本领导制度、组织制度、政治制度和工作制度,民主集中制是党的重要政治优势,坚持和发挥好民主集中制是全党的一项重大共同政治责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我们不应该把一切功劳归于革命的领袖们,但也不应该低估领袖们的重要作用。换句话说,领袖的作用是极其关键的,但必须在民主集中制框架内。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党的领导核心也应当按照民主集中制发挥作用。1980年制定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全党服从中央,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首要条件,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也向全党提出了“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的根本要求。发挥民主集中制这个根本制度优势就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前提,这是保持全党政治统一的最基本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向前进。

4.6 提炼全党团结统一的最重要经验

促进、保证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既要充分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和优势,也要与时俱进提炼总结党在实践中的最重要经验,这是三个历史决议的共同特点,也是党攻坚克难、不断前进的共同优势。从文本来看,《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最后部分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即“两个空前”:全党已经空前一致地认识了毛泽东同志的路线的正确性,空前自觉地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了。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关于“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之最后部分做出了提炼和总结,即“两个公认”: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在党和人民集体奋斗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二十八年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最重要政治成果就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两个确立”,即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同时明确了“两个确立”的重大而深远意义,即“两个确立”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百年来,党一方面突出“领袖的地位”,一方面突出“思想的地位”,两个地位“合二为一”,共同为党的团结统一提供保证,为实现党的光荣使命提供最可靠保证。从“两个空前”到“两个公认”,再到“两个确立”,不仅一脉相承、相互贯通,而且一以贯之、交相印证,三者共同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建党原理,是我们党百年历史成功经验的凝练与团结统一的总结,也是有效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决定性意义的密钥。

历史地看,从“两个空前”到“两个公认”,再到“两个确立”的传承与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团结统一具有对内对外的双重功能,即对内团结统一到党中央、全党的领导核心,确保党的坚强有力;对外团结统一凝聚力量以应对复杂形势与风险挑战,确保党的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作出“两个大局”的重要论断,中国共产党立足百年历史经验看待“两个大局”,更有崇高的历史自信与现实自豪感,因为团结统一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定力和战略能力,团结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和战略保证。

5 在新征程上培养与凝聚永葆团结统一的人才队伍

迈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坚决拥护“两个确立”,以此永葆党的团结统一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很大意义上说,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团结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关键在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推动和维护党的团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从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角度看,党内“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需要“培养”,党外优秀人才需要“凝聚”,党内外面临的复杂形势要求我们最大程度上用好用活人才资源,解决影响团结统一的各种问题。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所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后继有人”至关重要,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关系到共产主义目标能否实现。历史地看,“后继有人”之所以被称为“根本大计”,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领导干部与各方面优秀人才,这是确保党的团结统一的战略性资源。否则,党就不能审时度势、正确决策和引导事业健康发展。

“治国经邦,人才为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是党实现长期执政和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要求,重点是做好三个方面工作。其一是发展好“老人”。要继续按照好干部要求塑造好,要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把思想武装好,要依据党内法规制度把素质能力提升好,随时准备为党和国家事业“打头阵”,时刻保持为党的团结统一作贡献的精神状态与奋斗姿态。其二是培育好“新人”。要特别注意加强 “四史”学习教育,特别注重对党的团结奋斗史、团结统一史等内容的教育,特别注重强化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性。其三是凝聚好“优秀的人”,党外优秀人才始终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做好爱国统一战线工作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新时期,重点是着力凝聚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大量优秀人才,发挥他们联系各自群体和各专业人才巨大优势,要有计划、分步骤和系统性地纳入人才培养工程,精心设置课程、提高实践能力、增强保障力度,为党的团结和中华民族儿女海内外大团结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探索了一条克服“大而散、大而弱”道路,其核心就是确保党的团结统一,以此凝聚最大力量团结奋进进而争取更大胜利。三个历史决议为实现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必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和政治功能。面对各种复杂考验和严峻挑战,确保实现党在“两个大局”条件下的长期执政目标任重道远,党除了保持全党高度的团结、推动党与人民的紧密团结和实现最广泛的团结联合,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新的历史形势下,全党同志都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继续认真学习贯彻三个历史决议的基本内容,尤其是贯穿其中的价值主题与实践课题,全面领会和切实贯彻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的维护和实现团结的重要经验,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中自觉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有力武器,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创新维护和实现团结的机制方法,坚持以党内的团结统一引领实现国家民族的团结统一,在推动更高程度、更宽领域上的团结统一中不断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与水平,在长期执政能力与团结集中统一的良性互动中加快民族复兴进程。迈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我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共产党保持高度的团结统一、实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大联合作出最大贡献,共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最强有力保证和支撑。

猜你喜欢
决议统一力量
党的三个历史决议的经验启示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怀疑一切的力量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