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锐蕊,李小马
(湖南农业大学 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5)
城市公园绿地是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分之一,而与其他类型的绿地不同的是具有较为丰富的服务设施和具有服务功能的绿地空间,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满足使用者多种多样的活动需求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城市的发展和使用者的健康生活也具有积极的影响[1~3]。从城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深入讨论城市公园于居民福祉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城市绿地公园对城市居民的福祉以及城市可持续性的贡献,为以后的城市规划提供理论依据[4]。
近年来,使用者对城市公园的使用需求逐渐增高,使用者与城市绿地之间的时空交互关系也日益紧密[5]。在随着交通条件逐渐完善和使用者的出行能力的自由度的提高[6],城市公园与使用者之间的时空交互关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7]。科学地揭示城市公园与使用者之间的时空交互特征,明确不同属性的城市公园休闲游憩服务的空间变化以及判断城市公园供需平衡关系[8],已成为当前城市公园绿地今后建设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虽然距离可以反映一个城市公园的辐射范围[9],但通常很难确定一个公园所提供服务的具体距离[10]。一些研究对距离衰减进行了调查,发现随着距离的增加,休闲游憩的服务距离在逐渐减弱[11],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经确定了4种曲线来描述距离衰减,包括指数曲线、次峰曲线、经典曲线和高原曲线[12],并且距离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使用者进入公园的可达性[13]。然而,物理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距离衰减可能在不同的类型公园之间不同[14]。因此,对于不同属性的公园,需要一种距离衰减模型验证方法。在本研究中,对长沙市休闲服务的空间衰减特征以及距离衰减模型进行了研究。研究的目的是:①确定长沙烈士公园休闲服务多时空下的空间衰减特征。②确定长沙烈士公园距离衰减模型。
长沙市是我国中部地区湖南省的省会城市,面积为11819.5 km2,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阶段。长沙市的公园为使用者提供了休闲机会和绿色空间,为了确定其休闲游憩服务空间的衰减情况,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烈士公园进行分析。公园周围区域的居住区密度高、交通条件便利、周围有丰富的商业商城。
为了分析公园的使用情况,于2021年7月在烈士公园里向公园游客(14~75岁)进行问卷调查。随机邀请路过或在不太繁忙的地方休息的游客参与调查。所有参与者都被告知了调查的目的。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可以报告自己进入公园的入口位置、停留时间、交通方式和使用频率,也调查了每个使用者的基本信息,以了解不同组别的使用者在休闲游憩服务空间衰减上是否有差异。在正式调查前,对长沙市沙湾公园进行了预调研,测试问卷的清晰度,本次调研对象是长沙市烈士公园回收有效问卷623份,有效回收率93%。
为了计算从使用者到公园目的地的距离,统计每个使用者的居住地和到达公园入口的经纬度坐标,在Excel里通过两点距离的公式计算出使用者的欧氏距离。利用百度地图的导航功能和出行方式的选择,计算出旅行距离最小距离。
2.3.1 到访烈士公园使用者特征分析
基于问卷调查,总结分析使用者的基本特征。了解不同使用目的的游客导致休闲游憩空间变化的特征。通过比较使用者到达公园的实际花费时间与预期花费时间,了解烈士公园是否可以满足周围使用者的需求。
2.3.2 空间衰减的可视化和特征
KDE描述的是把距离衰减纳入核密度分析中,通过将散点数据转化为连续的密度面来预测热点。为了考察烈士公园的休闲服务空间衰减情况,通过核密度分析(KDE)结合使用者的公园游览频率,估算出连接居住地和公园目的地的线路密度,对烈士公园采用了1000 m的带宽。并结合使用者到访公园时间段,总结在划分时间段下公园距离衰减休闲服务空间的变化。
2.3.3 距离衰减函数检验分析
为了检验烈士公园的休闲游憩功能的距离衰减效应,目前已经有研究表明距离衰减曲线符合的函数类型有指数曲线、次峰曲线、经典曲线和高原曲线四种[15]。但以往的研究大都基于城市空间尺度上并且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园也具有不同的距离衰减模型。本文通过研究城市公园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基于欧氏距离和旅行距离为自变量,探讨使用人数、使用频率、服务密度的距离衰减特征,利用Spss对两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拟合曲线模型分析,提出适宜烈士公园的距离衰减的回归曲线方程。
公园使用者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主要集中在18岁以上45岁以下以及60岁以上,主要通过步行到达公园,其次是通过开车或打车、主要目的是进行锻炼身体。 针对使用者的性别、年龄、交通方式、到公园的主要目的进行了问卷发放,男性占比47.9%女性占比52%,使用者年龄18岁以下占比3.6%,18~28岁占比26.5%,29~45岁占比27.4%,46~60岁占比20%,60岁以上占比22.3%。出行方式步行占比38.6%,自行车占6.7%,乘坐地铁占15%,乘坐公交车占比19.2%,自驾或打车占比20%(图1~4)。
图1 使用者年龄差异
图2 使用者出行方式差异
图3 使用者访问目的差异
图4 使用者访问时间差异
根据使用者因同一目的到达烈士公园所花费的实际时间、预期时间、访问频率进行比较,并计算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访问目的与实际花费时间进行比较,得到约会交友和享受自然为目的的使用者平均愿意花费较多的时间,大约30 min前往公园,陪孩子游玩、文艺活动、锻炼身体使用者平均愿意花费较少的时间前往公园约20~24 min。访问目的与预期花费时间相比较,约会交友和文艺活动访问目的使用者愿意花费较多的时间约42 min,在锻炼身体上使用者愿意花费较少时间约30 min。在访问目的与访问频率之间相比较,以文艺活动的平均频率,最高一个季度63次左右,分析原因是因为以文艺活动为目的到公园的样本量不足,造成以此目的访问人数少频率高使得整个目的频率偏高,不足以代表此目的整体平均值。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平均频率最高,一个季度51次左右,以陪孩子游玩为目的的频率最低,一个季度17次左右。
首先,以约会交友和享受自然为目的使得烈士公园拥有最大的休闲游憩服务距离第一圈层,平均距离在以烈士公园为中心以30 min为缓冲区以内的区域,而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烈士公园是一个综合性公园,其面积大,植物种类多,景观元素丰富,游乐、健身设施齐全。因此人们愿意花费较多的时间到公园里享受自然进行约会交友。其次,以陪孩子游玩为目的的拥有第二圈层,是相较于以约会交友和享受自然为目的使用者也愿意花费较多时间的一个目的,在以烈士公园为中心以25 min为缓冲区以内的区域,也可以说明有幼儿的家庭会增加使用者从居住地到公园的距离。最后,使烈士公园拥有最小休闲游憩服务距离的是锻炼身体和文艺活动缓冲区距离在22 min以内的区域,说明烈士公园主要服务的使用者居住在平均22 min以内的区域里。
确定欧氏距离、旅行距离与服务人数、平均服务频率与平均服务密度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通过Spss软件,使用散点图和最优配置模型进行曲线拟合,发现烈士公园欧氏距离、旅行距离与访问人数符合逆函数曲线模式(Y=-2.445+1.623/x,Y=-1.426+1.332/x)随着旅行距离与欧氏距离的增加,访问者数量在逐渐下降。欧氏距离、旅行距离与访问人数的最大峰值在2.0 km,在2.0 km之后访问数量逐渐下降,当旅行距离和欧氏距离从1 km增加到3 km时,访问者人数分别下降了15% 和11%,在5 km以内旅行距离访问人数的衰减大于欧氏距离上的访问人数。
在欧氏距离、旅行距离与访问频率的回归分析呈现对数函数(Y=1.315ln(x)-16.594,0.876ln(x)-13.922),使用者主要居住在3 km以内。烈士公园的访问频率的峰值在1 km,在1 km以后缓慢下降,欧氏距离与使用者的访问频率在5 km以后急剧下降,旅行距离在9 km以后急剧下降,使用者到公园的次数减少。但在欧氏距离、旅行距离与服务密度拟合曲线模型符合指数函数(Y=148.694e21.126x,Y=71.349e7.675x)。由此可知,服务密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在不断衰减。通过对烈士公园不同的休闲游憩服务时空粒度的分析,可以得到,烈士公园在不同的时空粒度下服务方向是不同的,且服务方向并不是各向同性的,而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改变。烈士公园在早上6:00~8:00和下午17:00~19:00的休闲游憩空间服范围最小,主要服务的是居住在周围的使用者。从8:00~10:00、10:00~12:00烈士公园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并且烈士公园所服务到的方向逐渐增加,是烈士公园在10:00~12:00时间段拥有最大的服务范围。其次使得烈士公园拥有最大的服务范围主要集中在15:00~17:00时间段,在经历过这两个时空粒度之后服务范围都开始呈下降的趋势(图5)。
图5 烈士公园不同访问目的与访问频率、预期花费时间、实际花费时间
得到烈士公园欧氏距离、旅行距离与服务人数与平均服务频率、平均服务密度的最优曲线模型(Y=141.169/X+1.326 、Y=170.177/X-2.62,Y=-16.594ln(x)+55.620,y=-13.923ln(x)+46.230、Y=20.955e-0.213x,y=53.135e-0.334x)。一些研究对距离衰减进行调查,发现随着距离的增加休闲娱乐的服务是在减弱,而烈士公园的欧氏距离与旅行距离与服务人数、平均服务频率、平均服务密度增加趋势都是在随着距离的增加服务人数、平均服务频率、平均服务密度在降低,与之前的研究一致[16](图6)。
图6 烈士公园旅行距离和欧氏距离对访问人数、访问频率、服务密度
使用者实际花费时间30~35 min占比最大,其次是实际花费时间在20 min以内的占比最大,在35 min之后,使用者愿意花费较多的时间到烈士公园的占比逐渐减少。在拟合直方图曲线之后,实际花费峰值在25 min,在25 min之后逐渐下降,使用者开始降低到公园的欲望,减少在路途上花费的时间。在到公园预期花费多少时间,其中占比重最大的是30~40 min的预期时间,其次是60~70 min的预期时间。在预期花费时间直方图拟合曲线之后发现峰值在35 min,在峰值之后逐渐降低对公园的期待。在使用者到公园实际花费时间与预期花费时间相比,使用者对到公园的预期时间是大于实际花费时间的,并且在达到峰值时间之后使用者都开始逐渐降低了前往公园的欲望,使用者开始减少到达一个公园所花费的路程时间。说明经常使用者公园的人往往愿意前往离居住地距离近的公园,并且当预期时间大于实际花费时间时,可以说明烈士公园是可以很好的满足附近使用者的需求(图7)。
图7 预期花费时间与实际花费时间直方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仅对长沙市一个公园进行了抽样调查,主要研究范围集中在公园内部,忽略了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邻里公园以及社区公园。其次调研的公园是最具有长沙市代表性的城市公园,其代表性在不同地区可能会有所不同。最后影响到城市公园休闲游憩服务距离的因素不仅只有使用者的个人因素,同样包括物理因素以及文化环境等其它因素造成的影响。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所调查的使用者主要是进入公园的人,并未涉及到因故没有到公园的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通过电话和家庭调查的方式对各种人群进行全面的访问,以便于更加全面的了解城市公园休闲服务提供的情况。
城市公园提供休闲服务不仅受使用者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物理因素的影响。研究强调了使用者因素对城市公园休闲服务距离的影响,因此针对所观察到的物理因素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1)提供便捷的交通道路,增加使用者到达公园的几率。公园的可达性是使用者到达公园的关键因素,交通的便捷对使用者到达城市公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要在到达城市公园目的地建设中提供多种交通路径,提高城市公园的可达性,增加公园的使用率。
(2)完善并增加城市公园内的相关游憩设施,吸引远处的游客进入公园。研究表明提供符合规格和足够设施空间可以吸引来自不同距离的使用者到公园中来。同时也要考虑到使用者在晚上对城市公园的使用,增加照明工具和监控设施提高公园在夜间的安全性。
(3)提供与完善公园中周围商业空间。研究表明公园周围有商业空间会增加使用者的进入性,也会影响到远处的使用者。
影响城市公园的休闲服务距离有多种因素,例如商业中心、草坪面积、周围的交通设施、环境卫生情况等。本研究表明城市公园类型不同则使用人群不同,并且由于不同的使用者及不同的访问目的使城市公园拥有不同的服务圈层,服务方向上涉及的范围也较为不同。在城市公园休闲游憩距离衰减上公园会有不同的服务半径并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希望通过对长沙市部分公园的研究,为以后的公园设计规划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