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昌建 郑耀宗
邱昌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擅长焦虑障碍、情绪障碍、应激相关障碍、失眠等。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三下午
郑耀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擅长焦虑、抑郁等心理治疗、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家庭情感、人际关系、职场压力等心理咨询。
门诊时间:周四下午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教育便进入了“困难模式”。那个正在飞速长大的孩子,渴望与世界为伍,唯独与父母为敌;面对大人的管教,他们叛逆、任性、拒绝沟通、一点就着。用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话来说,就是——“我种了一个小宝贝,却收获了一枚炸弹!”
为此,家长们生气、无奈、心力交瘁……就是想不通,为何以前一直乖巧温顺的孩子,如今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变得如此“难搞”?“别看现在的孩子各个长得人高马大,其实他们的心理还是很脆弱的,真的不敢说、不敢碰。万一稍不注意,孩子跳楼、割腕,一辈子的希望就全没了。”
对于身心都还没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面对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亲子关系时,他们难免会不知所措,甚至很容易陷入抑郁、焦虑的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疏导,可能发展为心理疾病。对孩子来说,这是成长的必经阶段,而对家长来说,只有正视孩子在青春期出现的问题,正确理解他们的情绪出发点,才能更好地处理和应对难搞的青春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青春期的年龄范围为10~20岁。这是个体由幼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也是让很多家庭处于水深火热的一个阶段。
在很多大人看来,青春期孩子的冲动与暴躁,是“翅膀硬了不服管”。事实上,这不仅是正常现象,也是长大逃不掉的过程。青春期是孩子为自己争取自主权利和空间的人生阶段。挑战父母、摆脱父母的控制,是成长的正常需要,也是每个人的本能。
大多数家长,只看到了子女体内藏着的那股无明业火,只知道孩子说不得、骂不得,否则将时刻引爆这股火气;却往往忽略了这份脾气背后的需求。青春期孩子常有四大特征:任何事都想自己做主,努力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想要离开父母、变得独立,积极寻找理解自己的同伴。当父母看不到子女成长的使命,孩子便会通过反抗来争取。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很多父母也差不多到了更年期阶段。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就像“火星撞地球”,双方常处在紧张的状态。
门诊中,很多家长都会抱怨:“医生,我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就像变了个人,再也不是软萌可‘揉’的乖宝宝了,一言不合就摔门而出。要么不说话,要么一说话就能气死人。实在是让人太焦心了!”
愤怒是攻击行为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青春期的孩子易激惹,有可能是长期精神或神经的紧绷,也有可能是遭遇了挫折、伤害等厌恶事件。
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容易激怒、脾气怪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1.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情绪上通常表现出强烈的冲动性。情绪调节能力弱、自控力差,再加上身体发育导致激素水平的变化,更易情绪化,另外睾丸激素水平上升和5-羟色胺的缺乏,也会增强个体不良情绪的体验。
2.气候、季节变化,恶劣环境的激惹,也会成为愤怒情绪的诱发因素。如当身处浓重烟味、人车拥挤等环境中,会出现短期内的情绪变化;阴冷潮湿的初春季节,也会容易让人心情不好。
3.孩子遭遇了外界的攻击,引发了疼痛、受辱等不良体验,这些体验易唤醒孩子的愤怒情绪。
4.孩子易受网络、影视剧的影响。青春期的孩子,会受网络和影视剧中的情节影响,叛逆地曲解家长的话语,或对他人的行为做出更富有敌意的解释。
遇到孩子情绪失控的情况时,家长可以这样做:
第一,梳理刺激源。找到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逐个解决孩子可能面临的困境,如果是外界伤害,家长要给足孩子安全感,尽己所能地支持孩子,协助孩子应对可能遇到的问题。
第二,态度探讨法。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去推理他们接收到的信息,让孩子学会批判性思维,遇到问题不要情绪化,要分析因果,观察利弊,控制偏执倾向。在这个过程里,家长要避免挑起亲子间的战火,更不要惩罚、质疑孩子,而是尊重他们,引导他们去思考客观现实。
第三,制止攻击行为。愤怒往往会引发一系列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包括外向攻击和内向攻击,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外出游玩,避免其沉浸在愤怒情绪中,杜绝刺激源,让孩子的身心都忙碌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自己也要做好表率作用,给孩子做一个情绪平稳的榜样。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的青春期“撞”上媽妈的更年期,双方常常会情绪失控,这时就需要一位情绪更稳定的家长从中调和,比如爸爸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教育,一边帮孩子舒缓失控情绪,一边给予妈妈更多的爱和关心。
第四,教会孩子自控。家长要有策略地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让孩子知道公民在年满 14 周岁后,在民事法律方面虽没有特别的法律意义,但在刑事法律方面具有标志性意义。已满 14 周岁,但不满 16 周岁的孩子处于“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如果因为情绪管理问题做出过激行为,需要负刑事责任。而已满16周岁的人则构成刑法中所有的犯罪,对自己实施的刑罚所禁止的一切危害行为负担刑事责任。
每当开学季,心理咨询门诊上总会有很多家长自己“偷偷”前来,或生拉硬拽地拖着孩子一起前来咨询:“孩子厌学怎么办?”而青春期孩子的“厌学”招数也是花样百出:有的孩子给家长留纸条,写着“我太累了,不想学了”;有的孩子找各种理由,请假不去上课,还有的孩子怕被家长软硬兼施地送去学校,连房门都不愿意出。
厌学,很多家长认为是态度问题,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不仅是问题,更是个信号。对于有情绪问题的孩子,不去学校可能是他们的一种自我保护,家长应该及时抓住这种信号,首先思考“孩子为什么厌学”。
通常,导致孩子厌学,常有以下几种原因:
1. 内在动力缺失,孩子把学习当成苦差事,受长期负面情绪的影响,产生厌学的心理。
2. 学习目标过高,孩子因完不成既定目标,而产生厌学情绪。
3. 孩子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
4. 家长带给孩子巨大的压力,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
5. 学校、老师教学方式的单一,也可能导致孩子厌学。
6. 老师不当的惩罚,特别是当众惩罚,伤及了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的出现逆反心理。
7. 成绩好的孩子往往自尊心强,有时因为一次成绩下滑或考试失误,导致孩子心理承受不了而不愿意学习。更为严重的是,若此时家长看不到孩子沮丧的一面,一味地横加指责,而不感同身受地安慰孩子,就会加重孩子的厌学情绪。
当孩子有厌学情绪时,家长应该这样做:
第一,肯定孩子的苦恼。跟孩子充分沟通,让孩子的情绪得到释放,之后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学校和老师的问题。
第二,加强孩子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在步入青春期后,孩子不再是纯粹的“小朋友”,他们也意识到自己在长大,并在学习、生活中去思考“我是谁”,在意同学眼中自己的形象。但由于学业繁忙和身份定位的迷茫,加上接触到与之身心发育不匹配的诸多网络信息,使青春期的孩子们因为无法完成自我身份的认同而焦虑不安,进而用厌学的方式回避。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点,真诚地鼓励和赞许,对不足之处表示理解和支持,帮助孩子完善自我身份的认同。
第三,学会给孩子减压。小学高年级起,学业的强度就已经很大,家长应提早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使他们能自主地区分轻重缓急,主次分明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家长应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有限的休息時间,帮助孩子减压。
第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要肯定孩子的学习能力,让孩子感到自己可以战胜学习上的一切困难,同时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善于思考,而非被动接受知识,以此提升学习的效率。孩子在学习中有了成就感,就会有学下去的兴趣。
有人说:“养育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别离。”而青春期,正是这场别离中最痛最难的那部分。对于家长来说,这或许是一段充满心塞、失望与挫败感的时光;但对孩子来说,却恰恰是被赐予了勇气与力量的蜕变之旅。对此,我们做父母的要理解,更要运用智慧来应对。
(编辑 王 幸)
313550033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