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使人自由

2022-03-15 21:17维舟
中国新闻周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自律出版社文化

维舟

“自律使人自由”这句话可能很多人听过,有时在我们的社会语境中,把这看作是一种通过意志来自如掌控身体的自我训练。当然,这一点远不仅仅适用于身体运动,而是贯穿人类社会生活的通则。

“自律”说到底是一种不断强化、调整并加以维持的文化习惯,以此掌控我们的本能(“身体”是属于“自然”的),这当然是一种自我约束,但正是这种约束使我们获得了微妙的边界感,避免了本性的泛滥和退化,达成了自身的升华。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在读完这部《文化性动物》后,这是我最深的感触。关于人類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灵,历来有无数争论,就连神性、人性、兽性在人身上的占比,也有诸多说法,社会心理学家罗伊·F·鲍迈斯特则在传统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主张:人类并不是一群野蛮的动物在吃饱穿暖之后,闲着没事创造了文化,而是相反,文化从一开始就参与了对人的塑造,改变了“人”的定义——正是文化使人成其为人,使我们有别于其它动物。

有意思的是,这倒是更接近传统中国思想对“文化”的认识,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对中国人来说,与“人”的概念相对的不是“神”,而是“禽兽”,如果不接受人伦日常的文化规范,就堕入“禽兽不如”的非人境地。这种意义上的“文化”并不是指琴棋书画,而是一套指导人们行为的意义系统——在中国社会,这具体表现为外部约束的“礼”和内部约束的“理”。

对任何一个大型社会来说,这都是必要的,因为社会要通过弥散的个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离不开这种既有约束又予人自由的交往规则。正如本书所言,文化是“一套意义系统,控制着人们复杂而庞大的行为和互动”,“意义(如符号、信仰、法律等)提供了结构和指导,从而帮助组织起人们的行为”,也就是说,对社会的顺利运行来说,它在功能上是不可或缺的。

不只对社会整体而言如此,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而言也一样重要。所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任何人要想实现自我、取得社会认可的成功,必要的自律、自制都是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不同领域的学者在研究暴力问题后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暴力意味着人们在追求个人的目标时,往往会获得短期成功,但长期而言则会失败。心理学家发现,学习的主要影响效果是抑制攻击性——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人们懂得为了群体利益或自身的长远利益,控制自己的天性。

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正因为这种文化系统既为人们的生活赋予意义,又抑制他们自发的本能冲动,弗洛伊德认为,文化生活带来的好处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人类牺牲的基础之上的,文明人为了驯服内在的兽性,自我抑制的结果,就不可避免地折磨和伤害自己。这就是文明人的代价,一种过度抑制本能和攻击性之后的“文化中毒”状态,理性的过度约束已经不是通向“文明”,而变成了对人性内在自发的压制,就像在中国传统时代经历了“礼教吃人”后,社会又希望能回归本能,唤起“人”的觉醒。

这样,当时代发生变动,人们对“文化”和“人”的理解也随之发生变化。有人类学家曾说,人们都需要文化,“他们最需要一种有约束性的、具体化的、本质化的和永恒化的文化,但这正是我们大多数人现在所拒绝的文化”,为什么?因为对一个寻求自我解放的现代个体来说,上帝已死,头顶已经没有一元价值的“文化”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已变成了一个万花筒,“一个由松散地联系在一起的预设、公开质疑、争论和改变组成的世界”。

与此同时,如果说道德是“让人们生活在一起的规则体系”,那么当社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生剧烈变化时,道德本身也不可能不加以更新。本来,道德就是人们为了长期满足归属需求而对群体成员作出的妥协,但现代化拆散了社会的原有纽带,如果原子化的个体没有和陌生人在新规则的基础上互动,形成有机的整体,那么整个社会就可能出现道德真空或道德瓦解的态势——很多人可能信奉“兔子不吃窝边草”,但如果坑蒙拐骗的是陌生人,他们却可以完全心无愧疚。

正因此,当一个社会从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时,就很难再指望道德来维持,因为关系越薄弱,引起的内疚感就越小。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法治的抽象规则来促使人们做正确事情。我们当下就正处于这样的社会进程中,因为“礼”和“理”在一百年前已随着旧道德而崩溃,释放出了“力”,这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活力,又使人们长久以来都未能找到一套新的规则来进行社会交往和互动。

从我们的文化根基来说,以往的“理”其实是某种“为了群体的自我管理”,也就是说,人们遵守的规则有很强的自我约束,但却并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这其实是“他律”而非自律。在当下,很多人则走向反面,想要彻底的自由,这种特殊理解的“自由”,倒有着深厚得多的传统基底,也是“自由”一词在汉语中的本义:不受阻碍地任意而为。然而,这同样排除了自律,因为这样想法的人势必缺乏边界感,而只有边界感才塑造自律。

细想来,那种有责任、自律的自由,其实是中国人历来陌生的一种现代观念,因为它伴随着“自治的个体”这一概念而来。“我有自由做某事”是说我会为此负责,而不是用来证明“所以我因此免责”——承受自己所作所为带来的后果,本身就是自由的一部分。

我们当下很可能也处在新旧文化交替的过渡时代,能否通过社会的共识的塑造,带来一种新的文化:它应当既能满足个体的权利与自由,又能契合整体利益,从而充分释放社会活力。这就需要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自律、自治,并通过自发的联合凝聚成社会力量。在这一点上,我相信本书的断言:“文化最终的成功或失败取决于,它们能否很好地适应于被设置在人类本性之中那种内在的、不可避免的倾向。”

《技术大全》

作者:[波兰]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云将鸿蒙 等

出版社: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定价:118元

本书是对阿奎那《神学大全》的戏仿和回应,出版于1964年,涉及演化生物学、物理学、信息学、热力学、控制论等方面的内容,呈现了各種突破带来的深远影响,如克劳德·香农对信息理论的发展,艾伦·图灵在计算方面的成果等等,讨论了演化、宇宙、社会、现实、人工智能、创造世界等深刻的问题。出版后便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讨论。

《民族的神话:欧洲的中世纪起源》

作者:[美]帕特里克·格里 等

译者:吕昭 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2月

定价:64元

本书聚焦欧洲族群发展的决定性时期“大迁徙时代”,揭示了古典晚期到中世纪早期欧洲族群演化的真实版本。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科学的”历史学、印欧语文学和民族考古学等看似中立客观的学术工具共同创造了滥用和曲解历史的民族主义史学,为族群民族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

《阴谋论中的希特勒》

作者:[英]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袁鑫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定价:65元

臭名昭著的《锡安长老议定书》是对纳粹种族灭绝的授权吗?德军是因为被“背后捅刀”才在“一战”中战败吗?是纳粹制造了1933年的国会纵火案吗?纳粹副元首赫斯于1941年飞往苏格兰,是代表希特勒向英国提出“和平提议”吗?希特勒是在1945年死于柏林,还是逃离地堡、流亡南美?本书探讨了上述涉及希特勒和纳粹党的阴谋论。

《中年漂流:无法逃离的就业困境》

作者:[日]小林美希

译者:邹韵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2月

定价:48元

被日本社会拋下的273万人,经历就业冰河期,成为中年自由职业者。他们只因为找不到一份稳定的正式工作,被迫放弃恋爱、婚姻、生育、人际关系、房产,不断失去一切的人生,看不见梦想和希望……本书采访了中年自由职业者,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3811500338283

猜你喜欢
自律出版社文化
坚持自律 赢得的是整个人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新语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我等待……
自律的力量
知耻自律
谁远谁近?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