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阈下高校文化自信建设

2022-03-14 01:57郭晓雨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18期
关键词:文化观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多元文化背景下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高校文化自信建设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此时代背景下,高校如何做好构建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这一工作,极为重要。本文简要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文化自信的相关概述,对两者的相似性进行了分析,剖析了高校文化自信的现状,并就其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阈下建构高校文化自信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探讨。

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文化自信的相关概述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它在整個人类社会实践生活中占据无可取代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思想的理论源泉。

1.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概念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文化”一词并没有直接出现,但是作为文化表现形式的文明、精神生产、艺术、观念上层建筑、宗教等相关概念表述丰富。广义的文化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三个方面的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观念上层建筑”[1]。此外,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但在劳动出现分工以后,精神生产才真正形成和发展起来。马克思认为思想文化是自由、真实、多样的,这为文化自信建设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奠定了理论根基[3]。总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基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文化的发展规律进行概况总结的科学理论体系。

1.2 文化自信的含义

文化自信是一种更普遍、更基础、更深层的力量,其根源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对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自信。尽管在近代,这个古老的国度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帝国主义试图扼住中国的命脉,毁其文化,破其根基,改变国人的思想,掀起了意识形态之争。值此国家危亡、民族危机的历史时刻,中国人民坚守文化自信,否定“全盘西化”的思想,守住“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指经济的复兴,而是指政治、文化、生态等繁荣发展,是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复兴。文化作为全方位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始终要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优秀文化,汲取文化养分,实现自身梦想,从而汇聚成“中国梦”。

1.3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文化自信的相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文化自信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都是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文化是观念上层建筑的形式表现,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但由于其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然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经济决定政治;而经济政治两者的发展,又决定了文化的发展程度,但又因其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反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有所作为,能演奏‘第一小提琴。[4]”这也从侧面证实了马克思文化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相通之处。

2 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文化自信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部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素养还是比较高的,对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认同度和关注度比较高,乐于参与一些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关于“红色故事”的演讲比赛、唱红歌、演红剧、别开生面的“中秋晚会”以及走访红色革命基地等等。这部分大学生肯定并认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乐于参与其中,并积极弘扬与传播。

但是,部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程度较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价值认识不足。同时,由于外来的西方文化的引入,人们对它的辨证认识不足,甚至是盲目地接受,对欧美文化的片面追逐。比如,“好莱坞”等西方电影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的电影市场,造成了一些学生盲目地追随欧美文化、跟随所谓的“潮流”,对本民族文化持漠视、甚至排斥的态度。在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中不认真对待、敷衍了事、应付任务,更有甚者以各种理由拒绝参加文化活动等。他们缺乏文化自主性,文化反思反省意识也比较淡薄,不关心文化的发展,消极冷漠对待文化实践活动。

3 新时代高校文化自信建设的实施路径

面对高校文化自信发展的现状,如何推动高校文化自信建设,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摆在国家、社会和高校的重要问题。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全面开展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基构建,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并将其贯穿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5]。在加强高校文化自信的实际过程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弘扬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念。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未中断,必然有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在加强高校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必须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液。那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呢?比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助人为乐、礼贤下士、敬业奉献、不耻下问等传统美德。但是落后习俗、封建糟粕,我们要坚决剔除。比如:男尊女卑、重男轻女、迷信、封建婚姻包办制度等。高校只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在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中的指导,构建文化自信的精神基底,才能实现高校文化自信的良好发展。

3.2 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于一体,形成多维度教育合力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生存发展与社会息息相关。学校、家庭和社会贯穿人的一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环境影响着人的发展状况,这三者对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具有极大的影响。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以看出文化也受其三者的影响,因而高校在加强文化自信建设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优势,集三者之力,形成多维度教育合力。

3.2.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教学改革

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体现在物体上,比如利用学校的宣传栏、标志性建筑、绿化带、操场、教学楼和宿舍走廊、主题雕塑等空闲地张贴宣传标语、宣传横幅,在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加强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其观念。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文化校园”对学生的隐性教育作用,将文化自信的种子播撒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产生春风化雨的作用[6]。

其次,实施教学改革,与学生社团活动联合,组织开展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活动。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该校马克思主义青年读书会社团面向全校同学,优秀的青年马理论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各个专业的学生在此交流思想,在读书会的展开过程中,既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解读了党和国家的理论,又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导向传播到青年学生中去,让大学生在社团组织的熏陶下,感悟校园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方式在该校文化自信的建设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3.2.2 注重家风、家训、家教的文化熏陶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孩子的行为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而家庭的气氛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家庭教育是培养儿童人格的重要方式,而家长的文化理念和言传身教将直接影响儿童的文化自信。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家庭教育的熏陶。回望历史,我们发现许多家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家风,比如《颜氏家训》《傅雷家书》等,这些家教典范中彰显着家风、家教和家训的精神内容,影响着家族子弟的行为选择,这些书信、文卷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熏陶,从而增强了对文化的自觉自信。

3.2.3 加强社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家强。因此黨和政府应积极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弘扬社会主旋律,创作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作品。此外,国家还应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坚决抵制各种腐朽低俗文化等等。比如加大对影视文化的监管力度,确保影视行业精出品、出精品;另外要加大基层地区图书馆、公园角、文化长廊的投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定期开展分享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把社会作为宣传“文化”的第二课堂,在分享活动的过程中增进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从而为增进文化的自信自觉奠定基础。

3.3 利用学习强国等网络新媒体、搭建文化宣传平台

近年来“学习强国”App走进大众视野,各高校、各机关、各企业单位每天都在“学习强国”App学习,关注国家大事,掀起了一股“学习强国”风。若能将“学习强国”App引入高校,利用其文化资源,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可加快高校文化自信建设进程。“学习强国”App具有许多免费的优秀文化资源,具有专设的文化板块,比如文化新闻栏目、文化广场栏目、文艺评论栏目等,可在线上观看文艺视频、文化慕课、文艺评论文章,使大学生乘云入网,畅享文艺时光。另外,“学习强国”App中专项答题竞猜项目,设有文化专题答题项目,题目新颖,与党和国家对文化的评论文章一致,在线答题竞赛,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大学生活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其真正了解、热爱、传承民族文化,使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彰显青春活力,在展示出彩青春中培育文化自觉自信。

3.4 发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实现高校与地方互联互通

实现高校文化自信建设,需要深入挖掘地区红色资源,凸显文化的优势价值,从而实现高校与地方的互联互通。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该校坐落于首都北京,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比如“三山五园”红色革命基地,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形成了独特的北京红色文化。因而,北京高校可充分挖掘红色胜地、党史教育基地中蕴藏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通过举办纪念活动、主题教育等形式,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形成强大的文化自觉自信,筑牢红色文化信仰之源。此外,开发地区红色革命资源不仅使高校课堂更加立体直观,更具有真实性,更能打动学生们的内心世界,还能夯实文化自信根基,为文化自信持续发展安装“发电机”。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文化自信的建设欲速则不达,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也不可能一举成功。文化自信的构建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建设、稳步提高的过程,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高校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文化自信的提升作用,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利用好各方面的力量,同时通过新媒体平台学习先进文化,把文化自信建设真正落实到文化建设和教学工作中去,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加强道德修养,从而培养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

引用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3] 毕雪晗.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中国文化自信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10):39-4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张潇.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底[J].理论观察,2021(4):103-105.

[6] 陈鑫.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00-103.

作者简介:郭晓雨(1999—),女,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猜你喜欢
文化观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