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兵一
(华甬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500)
注重城市空间科学改造,实现城市有机更新是实现城市系统逐步完善的过程,“十四五”期间,加强城市化建设,实现城市有机更新是各大城市的终极发展目标,而如何才能保障城市留余空间得到科学开发与利用,为城市居民创造出更健康、更绿色、更满足人们各项心理需求的居住空间是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员重点考虑的问题。为实现此目标,相关学者均做了大量研究,林涛[1]以南京秦淮区落实“保护更新老城”项目为例,在总结该城市发展历史前沿基础上,提出加强体制创新,注重文化历史保护、积极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等有效措施,并在各项措施的科学落实后,该城市无论在顶层设计,还是老旧社区改造及废气工业厂房再布局均得到均衡发展,真正为人们创造出更宜人、舒适的居住环境。本研究为探索“景观共情”概念下的城市更新与空间改造有效路径,在总结“景观共情”基本概念及作用对象的基础上,对实施城市空间合理改造,实现城市有机更新的有效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景观共情”其实是一种现代化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广义上讲,“景观共情”就是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实践中,设计人员要从使用人员及场地角度出发,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并结合自身知识理论及工作经验找出科学的处理办法;狭义上讲,“景观共情”其实就是一种基于心理学概念而建立起的“共情”设计理念与评估系统,主要研究的是如何科学地开发与利用场地,让使用者对场地产生共情反应,如对环境、社会产生的担心、忧虑、同情等情绪,从而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有益规避相关问题,确保人居环境得到彻底改善。
当人们在欣赏某处城市景观时,一般通过景观对其产生的感官刺激形成特殊体验,体验内容与层次越丰富,便对其产生的喜爱程度越高。有研究认为,对于“景观共情”的研究应从景观关系、场地及使用者与场地关系与作用进行说明,要对这3个作用对象定位、分类及相关要素进行深入探究。
相关研究表明,人是“景观共情”的主要核心,为此,要探明景观关系者就必须从直接使用者和间接使用者两个层面考虑从整体上笔者将之分为直接使用者和间接关系者。
在直接使用者方面,使用者更多的是从知觉、记忆、经验及精神等方面的体验和欣赏景观;在间接关系者方面,则更注重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几何角度的利害关系。而在城市空间改造和城市更新过程中,“景观共情”则需重点考虑直接关系者,即场地使体验者,包括专门使用人群、普通使用人群及特殊使用人群三大类。这三类人群并不是相互孤立相离的,其相互影响,并在特定环境下会相互转换,存在较强的流动性特征。
城市景观场地之所以能让人产生共情,主要是因为人们通过体验,便可获得城市尺寸大小、构成要素间的相对关系及人性需求特性的直接参照,从而产生直接体验与感受。为此,对于场地研究,应从城市尺度出发,按尺度大小将其分为个人、住家、街区等主要层面[2]。
基于“景观共情”理念下的城市更新与空间改造除需要重点考虑景观关系者与场地外,还要将二者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当作重点考虑对象,主要包括对场地过去、现在及改造之后主观评价与感受,并从行为模式的改变与精神层次的影响两个方面探讨场地对使用者的重要影响。
从景观关系者层面来看,在实现城市更新过程中,个人尺度空间改造完全受制于个人特征、经验与背景,通过融入、想象或直接体验等途径将服务于人的项目对使用者生活的影响进行思考,从而深刻体验其带来的重要记忆、经验、需求、生活习惯及人体尺度等。
要了解景观关系者对现状场地产生的直接认知与感受,应重点把握个人尺度的空间表征因素,主要是材料色彩、质地、明暗、触摸质感、温度等,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使用者对这些表征的偏好、认知与感受。
实践经验表明,居住尺度空间的改造往往易受到主人特征、经验和背景的制约,这一点与个人尺度空间改造中了解景观关系者方式相同,但对于表征因素的思考则应该从场地组成元素,如门、窗、绿植、墙、小路、雕塑等方面进行元素拆分、统计,并建立元素库,而统计内容则以颜色、形状、结构、明暗度为主[3]。
街区尺度空间改造应从街区人口构成、经济状况及偏好需求等方面展开充分调研,同时还要关注特殊人群的使用需求。截取尺度空间需按个人尺度及居住尺度的人群分析法对街区人口的构成、经济状况、偏好需求等进行调研,从而深入了解其重要记忆、经验、需求及生活习惯等。在街区尺度空间改造实践中,要对街区与城市秩序的关系等逻辑秩序进行重点分析,同时还应该对诸如门、窗、树木、花草、墙、小路、石块、雕塑等表征元素进行拆分、统计,并建立元素库。统计内容包括各表征元素的颜色、形状、结构、明暗度等,必要时还应对这些要素的时间维度下状态进行精准统计分析。
城市尺度空间服务对象为所有人群,因此在城市尺度空间元素分析时,需要对整个城市人口构成、经济状况及偏好需求等进行充分调研,同时还应注重特殊使用人群的生活习惯、特殊需求思考,如盲道设置、无障碍通道等规则尺度[4]。
在城市更新与空间改造实践中,为保障城市具备健康、宜居特性,促使其重新焕发活力,就应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注重“景观共情”理念融入,结合城市现存状况,从老旧小区、废弃厂房、商业区等方面进行科学改造,让城区的“失落空间”得以快速复苏,焕发新的活力。本研究以某老工业城市改造工程为例,对实施该城市空间改造的有效路径展开研究。
某城市老城区小区住宅皆为2000年前建造,在软硬件设备上配置不足,如水、电、气、路、通信和养老托育、停车、便民市场等配套设施均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因此,在改造过程中,除注重绿色环保理念的融入外,还应重点考虑这些软硬件设备配置。经大规模改造升级,该城市成功改造老旧小区28个,小区消防、电梯、燃气、排水管网、视频监控、养老托育、停车、便民市场等配套设施均得到完善与升级,极大地改善了小区人居环境,受益民众达2.7万余人[5-7]。
由于该城市过去是以重工产业为主的城市,在国家提倡生态城市建设后,大部分工业厂房闲置,不仅浪费了既有资源,又阻碍了城市进一步发展,为此,将这些废弃厂房进行改造升级,转变其用途,将 “工业锈带”升级为“生活秀带”、新型产业空间或文化旅游场地。改造升级过程中,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结合该城市地域特征及各类型厂房空间布局进行了产业更新,将其用作商业开发。旅游开发或文化开发工程实现了变废为宝过程,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为广大居民打来全新城市景观[8]。
因该城市发展历史较长,一直以来都是该地域重要的工业城市,各类商业区经历了城市整个发展历程,承载着该地区的精神价值及历史文化价值。部分位于城市中心的老旧商业区建筑密集、功能复合,为实现商业区更新改造创造了便利条件[9]。在实现该区域空间改造与更新过程中,严格按照“十四五”时期城市发展要求与方针,准确把握商业区空间各类综合性、交融性元素,在保留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促使其商业功能快速恢复;与此同时,相关规划设计人员尤其关注了商业区各要素的整合及功能的混合布局,加强了公共交通的引导与旧城特色,启动了奖惩杠杆,实现了该城市功能的完美升级。
在进行城中村改造更新过程中,通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转换集团用地性质及功能,完善公共服务设备,将城市更新为新型城市社区及其他性质空间。该市城中村较多,有些城中村已成为外来人口租赁住房屋的重要区域,因此,该区域承载着增加城市经济收入、解决外来人口住房问题的根本任务,同时还兼具内部服务型经济的城乡过渡发展重任。为此,在开展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结合“一区一规划、一村一方案”原则,将36处城中村全部改造完毕,使数万城中村民获益[10]。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应紧随国家发展步伐,全面贯彻落实“十四五”时期城市发展基本方针,在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基础上注重城市空间改造,并在此过程中强调“景观共情”理念。通过对个人尺度空间、住家尺度空间、街区尺度空间及城市尺度空间中的改造升级,实现城市功能的调整与优化,实现城市历史文化的不断延伸,并重新焕发发展活力,促进城市经济、文化健康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