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孝东
(作者单位:广东医科大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媒体融合发展成为绕不开的时代命题。党中央高度重视融媒体传播,在2019年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专门就媒体融合发展集中学习研讨;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主体和载体,承担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在高校教育管理服务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要抓好高校宣传思想教育工作,顺应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积极探索校园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制胜之道,如此才能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融媒体时代,媒介格局、舆论环境、话语主体、传播方式等都在发生深刻变革。高校顺应形势,在学校新闻网、微博、微信、广播电视以及户外宣传品、思政课堂等线上和线下的主流舆论阵地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意识形态安全得到有效巩固,得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肯定。截至2022年4月,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00多所,其中近700所高校开设了新闻类专业。基于高校融媒体传播在思想引领中的重要性,截至2022年1月,教育部已确定两批共30家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1]。高校融媒体传播矩阵构建方兴未艾。对广东省21所本专科院校的调研显示,部分高校已经构建了“一报一台一刊三网两微一端”(一报指学校党报,一台指学校电视台,一刊指校友通讯,“三网”指学校门户网、思政网、党建网,“两微”指微博微信,一端指手机客户端)融媒体传播矩阵,构建了“一二三级新媒体平台”。这些都体现了高校对融媒体传播越来越重视,并在融媒体传播矩阵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效。
然而,随着高校宣传主体、客体、内容、形式、方式、手段、功能、技术、理念的发展变化,融媒体传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一是部分高校的主流舆论阵地意识不强,宣传功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2]。比如,少数高校的户外宣传品更新缓慢,内容和形式陈旧,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媒体宣传的需求。二是部分高校主流舆论阵地整合效应不明显。宣传资源归属不同的部门和单位,宣传队伍没有实现共建共享,造成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严重,舆论宣传队伍力量薄弱,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不能因势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三是不同主流舆论阵地分散运行,宣传信息出现口径不一或者高度雷同现象,宣传效果不明显,少数宣传平台意识形态把关不严。四是“大宣传”格局尚未构建,部分高校主流舆论阵地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不足,传统舆论阵地功能弱化,新兴舆论阵地开发使用不足。
高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场,推进融媒体建设,对提升宣传思想教育的质量和宣传效果,办成人民满意的大学,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时代具有多个特点:一是“通融互联”,即万物互联;二是“网状价值结构”,即价值观多元和价值主体多元共存;三是“大数据和高流动”,即数据在多个价值主体之间流动频繁且迅速。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很多数据也不断更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格局、受众思维、传播技巧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自由,游历广泛,以往的思维定式和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对此,高校必须顺应时势,着眼于传播力的研究与拓展,深化传播效果,全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3]。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提出了“媒体融合”,并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后4年多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01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4]。在2019年第6期《求是》杂志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署名文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就媒体融合发展作出战略性部署安排,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作出了理论和路线指导。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也应该构建“大宣传”格局,着眼全局、统筹资源、拓宽渠道,建立全校共享、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全方位体现的立体式宣传格局。高校构建“大宣传”格局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是占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重要阵地的需要,事关高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命题。而媒介融合的建设理念和目标要求着眼于通过全媒体、全资源构建“大宣传”的场域与平台,与高校“大宣传”格局的建设要求不谋而合。
大学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发芽,推动青年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的青年具有自身的特点,他们与互联网技术一同成长,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与当前教育的有效性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此种情况下,必须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方式方法,通过“软实力教育”、引导式教育、嵌入式宣传,润物无声地让学生在价值多元的场域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高校作为党领导下的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主体,高校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必须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确保意识形态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要严格落实“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思想意识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高校融媒体传播除了具有普遍性规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要精准掌握高校新闻传播规律、媒介发展规律、宣传思想教育规律、文化建设规律、师生认知规律,着力提升校园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尤其要发挥高校宣传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考核激励作用,建立以岗位责任与业绩为依据的薪酬分配制度。促进高校宣传工作骨干增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立足新时代,提升新动能,开拓新境界。
媒体融合不是新旧媒体的简单拼凑,而是多维、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深度融合。因此,高校要整合宣传战线的队伍、技术、资金、平台等,构建“大宣传”新格局。高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可由学校党委常委兼任,以突显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同时有利于整合资源。并且,可通过评选每月优秀稿件、奖励对外送稿、开展优秀通讯员评选考核机制,提升融媒体人才的归属感、公平感、荣誉感和获得感。
融媒体传播矩阵建设必须有托底保障,确保没有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网络技术安全等风险。为此,要大力构建高校主流舆论阵地监管制度体系,包括建立健全事前防御预警机制、事中危机处理机制、事后反馈增补机制等,确保风险可控,稳定可靠。此外,要加强对高校融媒体传播工作的资金支持、政策扶持、人力资源帮扶等,确保融媒体传播工作保障到位。做好宣传工作关键在人,要增强宣传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让懂党的宣传理论、懂党的教育规律、懂党的新闻观的人从事高校宣传思想教育工作,保障工作的高质量运转[5]。
本课题组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了实地深度调研考察,对中国传媒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学校加强融媒体传播的实践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探讨。以广东高校为例,加强融媒体传播矩阵构建,必须做好以下四点:
高校要着眼于平台融合,成立融媒体中心编委会,有效整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生产管理功能。构建融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广播新闻、报纸、政务网站、学习强国号、“南方+”矩阵号、新华网、人民号于一体的媒体传播矩阵,形成“共同策划、精选主题、统一采集、分类加工、互动传播、集中发声”的融媒体新闻产品生产格局,提升工作统筹和资源整合度。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报送、采编、审发、通报、应急等管理制度,从多方面形成采、编、发保障机制,规避传播风险,提升媒体融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厘清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策、采、编、发的新闻生产流程,设置编务小组、采访小组、新媒体小组、摄影小组、内务小组等五个功能小组,建立健全一体策划、采访协同、资源共享、播发联动四项机制,完善新闻融合生产机制,推动策、采、编、发全流程的一体化、融合化、规范化发展,规范新闻报道流程。在学校党委宣传部的主导下,制定全校新闻报道工作流程,规范新闻信息来源和使用。通过选派业务骨干参加融媒体相关培训,面对面、手把手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新闻工作者素质,提高新闻舆论引导力和舆情应对能力。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由撰稿记者和值班小编负责一级自查自校,主要查找信息中是否有敏感错误信息。由分管领导负责二级初审和校对,主要是对编辑信息进行全面审核和校对。由党委宣传部主要负责人负责三级审核和校对,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进行再次审查和校对。当遇到重要信息不能作出准确判断时,向学校党委报告和请示后签发。
建立全员学习机制,确保媒体融合过程没有一位员工掉队。通过在部门内实行一对一互助学习制度、开展专题培训、邀请专家辅导、派人外出学习交流等措施,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领域,要求每位记者、编辑、主播都是全媒体记者、融媒体尖兵,建设一支具有互联网思维、适应新的传播业态,信得过、用得上、拿得出的校园融媒体队伍。就广东某高校而言,目前已经构建了“一报一台一刊三网两微一端”融媒体传播矩阵,构建了“一二三级新媒体平台”。学校团委组建了新媒体中心,学工部成立了易班网支持中心,教务处成立了招生宣传中心。这些网络平台通过不断整合融合,实现了生产的优质高效,有效促进了学校宣传质量的提升。
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思维意识,有条件的要建设研究型融媒体中心,成立融媒体研究院和融媒体学院。融媒体中心力争整合机构人员和媒体资源,搭建平台、优化流程,实现融人员、融平台、融机构。全面、深入、彻底地了解和把握媒介融合背景下受众的真实需求,切忌不能以主观意识代替学生的真实想法,必须借船出海、借力成势,增强青年群体对校园媒体的黏性,提高校园媒体的黏度,以黏度成就影响力。
高校主流舆论阵地融媒体传播矩阵建设是时代发展、数字化发展、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学形象塑造的需求。对此,高校要深刻把握融媒体传播矩阵的“四重困境”“四大意义”,遵循构建的“四项原则”,探索实施融媒体传播的“四大路径”,推动构建融媒体传播矩阵,实现高校宣传思想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