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家》中出镜记者的外景主持特点

2022-03-14 14:49黑龙江大学刘碧宇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23期
关键词:外景摄制组受访者

黑龙江大学:刘碧宇

《远方的家》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于2010年12月推出的纪实型旅游节目,栏目以记者见闻的方法、以人文体验的手段,展现了我国各地的自然、人文面貌、文化遗迹及人文事迹,从而使国内观众获取独特的旅游资讯,并了解惊奇的人文科学常识;向海外观众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树立良好的华夏文明形象。

在这档电视节目中,最为亮眼以及形成节目特色的便是一群新生代出镜记者的外景主持,在节目中他们用真切生动的旅行感受、清晰流利的话语,向观众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种互动性的节目形式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就是生动、活泼、鲜明、有着强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便于观众接受,而且让人印象深刻。本文就《远方的家》中出镜记者的角色定位、外景主持特点以及外景主持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做一些初步探讨。

1.《远方的家》中出镜记者的角色定位

所谓外景主持,就是主持人在演播室外自然的风光或人文环境中主持节目。《远方的家》中出镜记者身兼主持人和记者的双重身份,要发现、收集信息并有选择性地将它们传递给听众,不同于普通的幕后新闻记者对现场情况的观察感受、总结撰稿,他们需要从幕后跑到镜头前,迅速敏捷地将自身的观点、思想总结为流畅清晰的口头话语,同时注入真真切切的情感,结合自身的肢体动作、脸部表情,更加精准地传达自身在现场的感觉。

2.《远方的家》中出镜记者的外景主持特点

外景主持节目中的出镜记者担负着播音、访谈、引导受众的诸多工作,相应的目标也并不只是采访内容,而是作为片中的一员出现。这个角色既是观众的眼,也是摄影机的画面,同时也要和被采访者打成一片,利用自己的五官感受以及心中的真情实感来抒发,实现观众的参与。因此《远方的家》中出镜记者有着以下外景主持特点。

2.1 与受访地自然人文环境融合

2.1.1 与受访地自然环境融合

《远方的家》中出镜记者以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受众进入大自然,感受山川溪流的优美,体验草虫鸟兽的灵动,触及自然的脉搏,满足了受众体验自然的愿望。《远方的家·行走山水间》一集中,摄制组来到贵州省喀斯特岩溶地貌区。当看到白水河从高处倾泻而下,造就气势如虹的黄果树瀑布时,记者感叹道:“素影空中飘匹练,寒声天上落银河。”在探秘中国第一大洞厅——苗厅时,在尚未开发的洞穴中,为了不给神秘而美丽的溶洞留下太多污染,记者和向导决定脱鞋赤脚行走,记者虽然走得艰难,但依然不忘向观众介绍沿途的美景:“走上钻石滩,我们发现这一带所有的石头上都镶嵌着如同钻石般晶莹剔透的结晶体,灯光所到之处结晶体微微闪烁,就如同夜间的星空,星光闪闪。”在松姚县亿年古溶洞群的潜龙洞中,记者看到巨大的钟乳石从天而降、直落地面,兴奋地说:“我们仿佛在一座石森林中穿行,石花、石笋触手可及。这里还有大片洁白的石瀑布,它们晶莹剔透,有的仍在生长,这说明洞穴外部环境和植被状况良好。我也希望这片古溶洞群能够被精心呵护,让更多的人能够见证这份上亿年的美好。”在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察黑叶猴的生活时,记者和动物学家在一处山洞发现了一个由十五只黑叶猴组成的猴群正在活动,先到达洞口崖壁的黑叶猴并没有着急离开,它们还在等待其他黑叶猴的陆续到达,看到这一幕,记者感到很温馨:“我觉得这个画面真的是很有爱的,这是一个非常团结的家庭,从洞口一直到洞内的这段距离,每隔一段都会有一名家族的成员蹲在那里,等待着、保护着那只最小的小猴子。”

2.1.2 与受访地人文环境融合

与受访地人文环境融合,即是与受访地文明程度和民俗文化融合。现代工业生产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与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但在一些封闭的、边远的地方,文明程度甚至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期,记者在外景主持时,不能以工业文明的态度居高临下观察拍摄地和被访者的现实生活,应注重贴近现场的文明程度,唯有如此,才可缩短与受访者的差距,让他们不再戒备与害怕,打开心扉。《远方的家·新疆的中国之最》一集中,摄制组来到了新疆喀纳斯河与禾木河交汇处的禾木村,整个村子安静祥和,就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禾木村内聚居着蒙古族、哈萨克族和汉族,其中人数最多的是蒙古族图瓦人。图瓦人以游牧生活为主,在这种现代工业文明的曙光还未能照亮的地区,记者以学习者的姿态贴近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她询问一位图瓦大爷如何放牧,并跟随他参观他的家里,记者感叹于图瓦人取暖与建造房屋的智慧:取暖的“火墙”设计十分精巧,使房屋冬暖夏凉;建造房屋所用的木头被砍成半圆槽一根根摞起来,木头之间用一种苔藓垫上防止透风;房顶则用木板钉成的“人”字形雨棚,既保暖又防潮;房间里面是平顶,平顶与尖顶之间的空间则用来储藏食物和饲料。她用平等、关切、真诚感动了受访者,营造了和谐热闹的气氛并激发观众去反思现代文明在边远地区发展的落后以及造成的影响。

民俗文化,即在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要认识每一个拍摄地,认识受访者,就需要熟悉各地的民俗文化。《远方的家·行走山水间》一集中,摄制组来到甘肃省祁连山下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哈萨克族号称“马背上的民族”,赛马也是其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运动项目,记者跟随当地一位哈萨克族大哥参观了他们的赛马节,并向观众介绍了比赛前他们所做的准备和祈祷仪式。记者与摄制组除了遵守全国各地的民俗文化外,也积极加入当中,给观众展现了一个个独特的文化风俗,使人在轻松身心之余,了解了不一样的异地民俗文化。

2.2 有声语言的交流

《远方的家》的出镜记者语言活泼而不失庄重,而且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平易近人,富有互动性,尤其在和受访者的互动上做到了通俗易懂、生动灵活。

2.2.1 语音准确响亮

因为《远方的家》中出镜记者多是出行在室外空间比较开阔的大环境下,所以记者在用声上也要更加准确响亮活泼一些。《远方的家·长江行》一集中,记者走下车,站在马路边上用准确响亮生动的话语,讲述了云南香格里拉市的藏族乡尼西乡一个十分重大的民族节日,当时路口来往了不少汽车和行人,但记者清晰响亮的声音完全盖过了马路上的噪声,也激起了观众追随他旅程的渴望。

2.2.2 语气丰富有分寸

《远方的家》中出镜记者的有声文字为表现其平等沟通的风格,以语气为重点,而语气的核心则是感情色彩与分寸感。《远方的家·北纬30°中国行》一集中,摄制组来到西藏墨脱,行走在多雄拉山上,记者感叹于大自然的美丽,并不断地在路上采访她所遇到的人,她主动去了解山中背夫的生活,得知他们一个人最多能背五十斤时不禁夸赞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记者在和导游、背夫、藏族大姐等人攀谈中,语气是非常友好的,像是他们的朋友、亲戚,显得非常亲切与真诚。

2.2.3 语言表达有交流感、对象感

语言表达要有交流感,即要使用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语言表达要有对象感,即在语言传播过程中受众不在面前,但传播者却要通过想象,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和他们互动,从而激起自身语言表达的欲望。《远方的家·边疆行》一集中,摄制组来到云南德宏陇川县的景颇族村寨广山寨探访一户人家。和主人沟通中所说的话语完全是生活化、口语化的,比如:“打扰了!”“这次特意到您家里看一看,了解了解这个寨子。”“这是自己酿的米酒吗?”“酒很甜,有点上头!”这种生活化、口语化的对话立刻就缩短了和景颇族人家的距离,使人有一种亲近性和认同感。在一个集市上,记者偶遇了一群小学生,跟随他们记者来到了中缅边境的拉影国门小学,了解到这是一所由中国学生和缅甸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小学,记者感叹道中缅边境贸易给周边人民的生活所带来的变化:“和这些孩子们玩儿特别有意思,现在是他们的体育课时间,那边有做游戏的、跳长绳的、打篮球的、还有跑步的,大家都玩得非常快乐!如果我要是不说的话,这样放眼望去,肯定难以想象这是由中国孩子和缅甸孩子共同生活和学习的一个环境,大家相处得都非常融洽。今天的经历让我有一份喜悦,来自两个国家的学生在这里共同地学习生活,也共同地成长,那伴随着这种成长的是什么呢?不正是两国长存的友谊和他们相互融会贯通的文化吗!”只有眼前有观众、心中也有观众,才可能说出这一段与观众共享的发自肺腑的感受。

2.3 副语言的配合

2.3.1 服饰妆容表情达意

《远方的家》中的所有出镜记者,都穿着印有栏目组标识的专门服装或冲锋服,色彩以红、黄、蓝、绿等明亮的颜色居多,这既表现出亲切、自然、随和,也与五彩缤纷的自然界相协调,同时还有利于展开户外行动。有时,记者还会穿戴上受访者的传统民族服饰和首饰。例如在《远方的家·边疆行》一集中,摄制组走进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记者穿上傣族的民族服装并戴上当地傣族女子的头花,与傣族的大妈大姐们交流,仿佛是她们的好朋友,拉近了与受访者的距离。

2.3.2 体态语积极配合

《远方的家》中,出镜记者的体态语属于无声语,具有特定的含义,是新闻有声语言的辅助工具。它还能够更精准的传情达意,增强新闻的宣传作用。例如在《远方的家·长城内外》一集中,记者来到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的北郭村,采访当地人家制作面食的独特手法。当受访者坐着时记者就坐着,不管是坐在椅子上或是坐在地上;受访者站着揉面、切肉时,记者也站着贴近受访者,观察他的劳动并加以询问,带给观众更多的信息;受访者给记者展示烙大饼的手法时,记者跃跃欲试,亲自上手烙了好几张。这样发自内心、源于天性的贴近不但达到了理想的访谈意境,而且还感动着观众。

3.《远方的家》中出镜记者外景主持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

《远方的家》运用了大量特殊的角度与手段,记载了许多生动的人物、温暖的故事,全面地展示了人的本质力量、生存状态、人文积淀、人对世界的深刻思考。在出镜记者的引领下,观众透过对当地百姓生活、美食、民风、传统服饰以及人文艺术等全面而细致的认识,接触了本地普通百姓最真切的日常生活与内心感受。片中强烈地体现出了人文关怀的精神,令人印象深刻。

3.1 身临其境的真实记录

纪录片中最具有震撼力与表现力的是在片中无可替代的事实记载,真实纪录也是优秀纪实作品的生命力和具有国际性的必备条件。《远方的家·边疆行》一集中,在云南省德钦县澜沧江边的谷扎村旁记者发现,因为江水的隔断,联系村庄和外界的道路只有一根不到碗口粗的铁锁链横跨两岸,于是当地村民用最简单的工具做成了一条滑轮车挂在铁链上,村民们平时就用着这种危险系数很大的滑轮车穿越两岸。为了得到亲身体验,记者决定尝试当地人溜索过江的方法。摄制组把一个镜头安装到记者头上,透过这个镜头,观众看见滑轮车飞过滚滚的江水,听见呼呼的风气和滑轮飞速滑下发出的哗哗声,感受到那份犹如自己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这样的情况在现场拍摄中比比皆是,而这样身临其境的真实记录所带来的并不只是视觉上的新奇刺激,而更多的是揪心于当地环境的残酷,并感慨于村民的坚韧。而怎样才能改善这样的情况,成为每一个观众自然而然的思考,也许这正是这一段拍摄历程中最应该给观者所传递的感动和价值,是用最真实的记录带来的最真实的成功。

3.2 独特生动的平民化视角

《远方的家》以平民化的视角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而平民视角正是展现新闻纪录片中人文关怀的关键一步。《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一集中,摄制组来到长白山天池,在长白山山顶,有两栋建筑,一栋是边防哨所,另一栋是天池气象观测站。长白山的气候条件和环境是非常恶劣的,记者体验了哨所边防战士巡逻的艰难,也感受了气象站工作人员非同寻常的生活。冰天雪地里、哨所战士们红彤彤的脸以及气象站工作人员饱经风霜的手,这一个个平民化视角的镜头都记录了一个个普通人民平凡却不平庸的人生,他们的奉献精神值得崇敬。正是这种朴素的画面,见证着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内在情感。

4.结语

《远方的家》栏目组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记录最真实的状态。其中出镜记者让节目更生动活泼并更真实地将信息传达给观众,从而达到了更好的宣传效果。而节目的这种走向最基层,真切地将脚踩在大地上,尊重和敬重普通人的品牌风格,走进了普通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也为用电视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样板。

猜你喜欢
外景摄制组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理性思维 辩证思考
一种校园外景设备远程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就能帮到这里了,企鹅们,加油
节目外景主持人镜头语言把握技巧分析
影视剧中的无人机
在高温与严寒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