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广播电视台:卢莹莹
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展示了我们多个民族的特点,同时也是我们民族的深厚底蕴和深厚的传统文化。新世纪以来,由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电视传媒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民间音乐在电视上得以广泛传播。电视是我们国家的主要媒介,它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歌是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推进民间歌谣的传承与弘扬,已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现代信息媒介的兴起,为民间民歌的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途径,它以其巨大的传播力和辐射作用,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打破了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打破了时空的束缚,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当代信息媒介借助现代科技,扩大了语音、影像的传播领域,但是传统的民间民歌传承多以口耳相传、群众性、即时性为主要要义,而现代信息媒介与民间民歌传承的结合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从具体影响出发,将负面影响转换为正面影响,才能提高民歌传承的速度和效果,达到民歌传承的目的。
民歌,按其意思就是人民之歌,是某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创作的带有自己所在民族特色的歌曲,纵观古今,每一个时代、每一片地域、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尽管在受到不同的气候、语言、文化和宗教的影响下,都会产生自身的娱乐方式、文化留传和对生活态度的表达。因此,他们会采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对自身历史、文明和生活的热爱,而歌谣就是其中重要的表达方式,所以大众或社会学就称之为民歌。
我国的民歌具有长远的历史,首先出现在原始社会时期,当时人们在狩猎、搬运、祭祀或者求偶的活动就采用了唱歌的形式,但是有关历史的文字记载非常少,只是从出土文物中可以考察到原始时期歌和舞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其次,由于民歌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抒发的是劳动人民内心的情怀,所以,在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被禁唱的。以下具体介绍了民歌的发展情况。
中国民歌发展的早期是从《诗经》开始的,它是我国最早的民歌词集,主要记载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流传于北方黄河流域的民歌,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阶级矛盾,是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的代表,形式和语言是统一的;后来又出现一部长江流域的民歌集即《楚辞》,是由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整理加工的歌词集,这个时期他开始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整个歌词集充满了古代的神话和传说,具有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形成了自身特色的“骚”体歌,该种手法不同于《诗经》的四言体民歌,句式更加自由,韵脚更为多变;再后来就出现了汉《乐府》民歌,它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了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各地的民歌,这个时期民歌的发展变化是出现了故事歌,乐府民歌的进步在于文字方面部分进行了整理,音乐方面得到汉代著名音乐家李延年的处理,并且还有乐器伴奏。
另外,汉代时期的民歌有了专业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区别,专业音乐就是指专门为帝王和贵族的祭祀、宴会、仪礼、娱乐等方面的演奏人员以及演唱的人员,特别是有了专门作曲的音乐人和记谱法的人员,但是在汉代以后,就很少有官方组织编纂的民歌集了。
民歌发展的另一阶段就是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我国各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歌在这一阶段被明显的分为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南朝明歌具有快乐活泼的特点,北朝民歌具有豪放粗犷的特点,但是总体上两者是相互交流融合的,不再是单一的民族色彩,发展至今我们也可以听出当时南方民歌与北方民歌发展受到的影响。
民歌发展到唐宋时期,边疆民族的歌舞艺术大量流入,对当时中国的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民歌的发展情况可从敦煌所藏曲子中发现。宋代时期,民间音乐中出现了说唱与戏曲,这是一种新型演唱形式。到了元代,民歌的发展以“小令”闻名,主要演唱的是民间对元统治者的不满和对时事的讽刺,因此,受到元统治者的禁唱,流传后世的很少,不过在西北地区的一些民歌仍然有以“令”命名的山歌。明清时期是民歌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民歌的数量很多,人民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因为在这一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末期,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资产阶级也开始壮大起来,由于外国侵略者的入侵,使得国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恶化,因此,激励了人民创作歌曲的动力,人民的思想也得到开放,出现了半职业艺人演唱民歌小曲。尤其是清朝晚期,中国完全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歌的特点就演变成了反封建、反侵略,有一些爱国文学家就搜集编辑了那个时代的民歌歌词集。
到了20世纪之后,民歌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这时候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人民的反帝、反封建达到了高潮,以此为主的民歌也进入了发展的高潮,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前被压制的民歌,得到了振兴,由于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人民的开化,大量的内陆新民歌传播到东部沿海地带,而边疆民族的民歌也传播到了中原地区,人民创作的民歌的主体仍然是团结一致,抵抗侵略。当然,除此之外,人民也要求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民歌也得到传唱。
新中国成立后,民歌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期,该时期民歌创作的主体主要是反映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生活,这个时候的民歌题材新颖,音乐格调更加活泼、热烈、开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但是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不同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有的民族文字落后,主要是以民歌为主要形式来表达生活,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较快,因此民歌的演唱活动不如其他兄弟民族活跃,类似的现象是沿海不如内陆地区的民歌多,这是新时期民歌的一个显著特征。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传统文化的保护、普及与发扬。电视媒体工作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承担起引导社会风气、民众思想的责任与使命。民歌文化在电视媒体中的传播主要体现在创办民歌栏目,发扬传统民歌文化与创新发展并行。
当代电视媒介中民间民歌文化的传播,主要是以民间文艺节目为主。利用电视节目将民间民俗文化传播给广大群众,并使受众了解民间民俗文化。近年来,电视民歌节目不断涌现。2004年央视《民歌·中国》在中央音乐频道开播,2016年又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中国民歌大会》,为推广和发展民间歌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各地的广播电视节目也顺应时代潮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与到民间文艺的宣传活动中来。上海电视台《民歌大会》节目、山西电视台《歌从黄河来》、安徽电视台《耳畔中国》、福建《天籁之声》、河北电视台《中华好民歌》、广西电视台《唱山歌》等节目,都为民歌节目带来了新的繁荣。通过电视节目,可以让广大群众领略到传统、丰富的民间音乐,从而认识到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从而唤起人们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从而振兴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通过电视媒介传播民歌文化,打破了传统的口头传递方式。以往的民歌多以口头流传为主,传播方式单一,传播范围狭窄,在传播中往往会出现疏漏和遗失。在电视媒介的影响下,民歌的表现形式也出现了一些变化,而电视作为一种综合的声像媒介,通过声像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展示民族民间的文化。同时,电视媒介也在不断地创新民歌,努力促进民间文艺的发展。大部分节目都是以明星的形式进行改编,再加上现代元素,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满足了大众的口味,从而促进了民歌文化的传承。
比如《民歌大会》,就是由当今的知名音乐人,将传统的民谣改编成现代歌曲,然后请一些当红的歌手来演唱,以此来促进新的民歌。央视《中国民歌大会》栏目以体育竞技为主,融合了民族民间音乐和当代艺术形式。电视传媒在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情况下,不断地推进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电视媒介的出现,使我国民间音乐的传播模式发生了变化,这对民族民间歌曲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我国的主流传媒,电视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和广泛的受众群体,极大地促进了民间民歌的传播和传播。同时,通过电视媒介来传达民间歌曲,也更加准确。传统的口头交流使得民间歌曲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疏漏、遗失,而通过电视媒介的录像、录像等手段,使得民歌得以更精确、更好地保存下来,对于民间歌曲的保存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借助电视媒介,使民间民歌的文化得以在全国的广泛传播,使各地人民都能认识到当地的民歌文化,使原来的区域性、民族内的民间流传向全国,使更多的人可以听到和认识民间的民歌。而且,通过声像和图像的结合,将其直接展现在公众面前,通过娱乐的方式来表达,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接受。另外,由于新闻媒介的公信力很高,所以它的宣传、引导、影响都很大。通过电视媒介的宣传和指导,可以使民间的民俗文化知识得到普及,增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从而促进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由于电视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声、图、易保存等优点,使得民间民歌的传播范围和传播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为民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民歌文化传播过程中,电视媒介将传统民间音乐和当代音乐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民间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比如,《民歌大会》节目通过改编、融入现代音乐,使得民歌更具现代性和时尚感。通过对传统劳动人民的情感和风俗习惯的分析,将当代的生活状况和观念结合起来,赋予了其一定的现代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其在当代社会更加富有生机。通过这种方式,通过电视媒介的传播,使民歌文化得以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电视媒介的大力宣传,民间民歌得以广泛流传,人们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认识和认识也日益加深,从而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传唱。随着更多的人参与到民间舞蹈的学习和歌唱,表演者深入研究和实践,从而在表演上进行创造性的创新,使其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促进民间文艺的丰富和艺术的创新发展。通过运用现代音乐和娱乐手段,使大众能够更好地接受和适应当代社会需要,从而促进民族民歌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文化的兴旺,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要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通过电视媒介的宣传,可以让人们了解我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文化,了解其产生的历史和内涵,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以影像和声音的结合,以直观、生动、形象的艺术表达,再加上电视节目中的影像、语言的解说,在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冲击,让人易于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国民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心。通过电视媒介的融合和创新,极大地提高了民间音乐的传播力和传承性,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蓬勃发展,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民间歌谣的传承,在传统上仍采取口头流传的形式,其特色是群众性,目的在于人们的情感和情感上的共鸣。现代信息媒介的发展为民间民歌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民间民歌的传承要把握好这一机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媒介的便捷性和高传播性,主动积极地采用现代信息媒体进行民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必须掌握现代信息媒介的发展规律,熟悉现代传播技术与手段,确定传播对象、传播内容,在传播中激发现代信息媒介的推动作用,促进民俗传承的高水准。同时,运用现代信息媒介进行民间民歌的传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有一定的传播基础知识,对其传承规律、特征进行探讨,才能确保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媒介相结合的和谐,促进民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传播民族民间音乐的过程中,电视媒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通过电视媒介的普及,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民歌文化,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民歌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歌谣,更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存和传承的价值。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借助电视媒介的力量,使民间音乐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借助电视媒介,使大众对民间民俗文化有更深的认识,从而促进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新时期,广大电视工作者应担负起振兴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把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弘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