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连财经学院 徐笑良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珍贵资源和生动素材,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价值。
“原理”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成部分,通过讲授反映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基本的原理,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原理”课中应用好脱贫攻坚的时代教材,提升课程时代性及感染力。
脱贫攻坚精神切实展现了科学指导思想在中国脱贫攻坚中的重大作用,充分体现了党坚守初心、践行使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体现了科学指导思想的时代性。因而,于“原理”课中融入脱贫攻坚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课程的时代性,符合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的要求。
“原理”课理论性较强,常被贴上“晦涩难懂”的标签,有些学生甚至在学习“原理”课之前就有“谈虎色变”“望而却步”“知难而退”之感,以为课程与生活没有任何关联,只是拘泥于书本的理论。改变这种错误看法,引导学生学原理、懂原理、用原理,应将既遵循基本原理指导又具有时代特点的伟大精神融入教学过程。
脱贫攻坚精神诞生于举国同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这一进程中,举国上下坚持“人民至上”等要求,各级、各地齐心协力,脱贫、减贫、扶贫、扶志、扶智;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令人敬佩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原理”课中,结合先进人物、事迹来讲解课程,可提升课程的感染力、以情动人提升教学效果。
“零零后”大学生享受着我国脱贫攻坚的成果,对于家乡的改变以及国家的发展进步深有体会。但受其年龄、经验等因素影响,他们难以想到并接受:奔赴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工作者,曾经也于大学校园中学习和生活。曾经的大学生走出校园,投身到国家发展进程中,当今的大学生在走出校园后也应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他们通过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等渠道,对脱贫攻坚精神有所了解,在此学情基础上,于“原理”课中融入脱贫攻坚精神,应讲清本门课程所授内容在我国脱贫攻坚中的体现,通过阶级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的方法等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从而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科学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促使学生自觉担负时代使命。
在“原理”课中融入脱贫攻坚精神,要遵循脱贫攻坚实际。脱贫攻坚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全国各地脱贫攻坚地深刻探索。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原理”课,要注重结合实际。要讲清楚脱贫攻坚中的典型人物及先进事迹,阐明脱贫攻坚精神来源于实践;要讲清楚脱贫攻坚精神的重要指导作用。
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原理”课,要遵循课程自身的特点与要求。“原理”课以其哲学部分、政治经济学部分以及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为核心内容,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原理”,具备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因而,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原理”课,要遵循课程自身特点与要求,有选择性地突出基本原理在脱贫攻坚精神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讲清脱贫攻坚精神如何展现了人民的立场,讲清脱贫攻坚精神与课程内容中的观点和方法之间的联系。
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原理”课,可以在理论教学中结合具体章节和知识要点开辟路径:
第一,讲授哲学部分时,借助例证方式,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到具体哲学观点讲授中。
在讲授联系的观点时,可以借助脱贫攻坚的实际,说明脱贫攻坚精神的内在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讲清没有不负人民的立场,没有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的努力,没有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奋斗,就无法取得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
在讲授矛盾的特殊性时,应结合脱贫攻坚的实际,讲清各个地区由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传统习俗以及交通情况、总体受教育情况等诸多因素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致贫原因及贫困表现,体现出了矛盾具有特殊性。
在讲授实践与认识的观点时,应结合脱贫攻坚的实际,说明脱贫攻坚精神的重要指导意义。脱贫攻坚精神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经受了考验。
在讲授历史的创造者相关知识点时,要阐明唯物主义立场,讲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借助脱贫攻坚的实际,说明脱贫攻坚精神中“不负人民”的相关内容。
第二,讲授政治经济学部分时,采取对比分析方法,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到课程讲授中。
在讲授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及其本质时,在说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为其统治阶级服务的基础上,应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讲清脱贫攻坚精神的产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同时可辅助讲清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在讲授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时,可结合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讲清中国的减贫事业给世界带来的巨大贡献;讲清脱贫攻坚精神以及脱贫中的中国方案给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
第三,讲授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时,运用讨论的方法,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到对学生的引导之中。
在讲授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时,应注重阐明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想理论,也是一种理想目标,更是一种社会实践。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面临的一次考验,脱贫攻坚精神是我们不惧考验、战胜考验,社会主义始终在实践中开拓前进的表现。
在讲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时,要深入挖掘秉承脱贫攻坚精神的典型人物、事迹,用其经历和成就,引导学生明确榜样就在身边,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榜样;引导学生担当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待。
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伟大精神指引,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为之奋斗,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原理”课,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理论教学,可使学生将其“内化于心”;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实践教学,可使学生将其“外化于行”。在实践教学中,应设置精炼的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解。
第一,在实践课时中安排“读原著,查资料”活动,引导学生深刻思考脱贫攻坚精神与课程的内在联系。该实践活动可以个人为单位,促使每个学生通过经典著作的阅读,加深对课程的整体理解,进而了解伟大指导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基本历程,理解伟大精神的缘起和体现,自觉做脱贫攻坚精神的学习者。
第二,在实践课时中安排情景剧排演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导自演”中传承脱贫攻坚精神。该实践采取情景剧排演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脱贫攻坚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作为参考,该项实践可以小组为单位,再现先进人物及先进事迹或塑造践行和传承脱贫攻坚精神的人物形象及情节。通过排演,增强体验感,使学生深刻体会脱贫攻坚精神的指导意义,自觉做脱贫攻坚精神的践行者。
第三,在实践课时中安排辩论实践活动,利用线上平台和资源,引导学生在辩论较量中深刻理解脱贫攻坚精神。该实践活动可先行利用线上平台进行最终辩论的选拔,通过线上抢答等方式,决定进入线下辩论实践的人选。辩论主题围绕脱贫攻坚精神及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特点乃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等设置,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解,引导学生自觉做脱贫攻坚精神的弘扬者。
总之,在当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利用多种途径从理论与实践入手,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原理”课中,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应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