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雅迪 程 熹 武 瑛 方 璇 尹 贝
(1.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无锡供电分公司,江苏无锡,214061;2.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加工与展示手段打破了传统资源开发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线性局限,使得以文化资源整合、开发与传播为核心任务的企业档案文化建设迎来发展的机遇窗口。本文立足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无锡供电分公司(以下简称“无锡供电公司”)档案文化建设实践,结合网络与实地调研,以整体性和系统性发展理念构建档案事业新发展环境下企业档案文化建设的思路框架与实践路径。
企业档案文化特指在企业这一组织范围内发生的来源于档案活动而又服务于企业工作的文化成果,包括基于档案机构的管理文化、基于档案资源的开发产品等。[1]加强其实践工作对于充分发挥档案文化价值和塑造企业特色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反思及调研企业档案文化工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多数企业档案文化建设仍在工作主体、工作内容与最终成果方面存在缺陷,其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实践主体独立,企业档案文化活动普遍由档案部门专兼职人员临时开展,未能借力企业档案管理网络调动各方积极性,也较少与企业其他宣传力量展开主动联合。二是工作内容不明,多数企业对档案文化建设的实践内容、工作方式等具体问题不明晰,不知为何实践,也不知怎么实践,往往把传统的档案编研过程看作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三是文化产品单一,企业档案文化产品主要以档案汇编、组织年鉴、图文展板等内部流通物为主,资源开发与展示方式较为传统,且不同文化产品之间内容不联通、较为零散,导致其吸引力与创新性不强。四是传播手段落后,企业档案文化成果大多以文章、书籍、展板为载体,传播媒介限制在企业内部展厅、报刊、网站等,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型媒介使用也仅停留在工作记录、新闻速递等内容,受众范围小、关注度低。
此外,通过进一步文献考察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有关企业档案文化的研究仍停留在对其概念内涵以及建设意义的讨论[2-6],少量涉及建设主体、建设内容[7-8]等实践研究,未形成能够起到系统性指导作用的思路框架。因此,无论是从理论完善必要性还是实践需求迫切性来看,加强企业档案文化建设整体性框架构建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结合无锡供电公司项目实践成果,从管理学视角以可持续性发展为方向,将企业档案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人、事、物等各要素进行统一配置,整合形成企业自身档案文化实践的框架。
首先,以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等企业档案文化建设核心问题为出发点,构建IPO整体性发展模式。IPO即“输入(Input)——处理(Procеss)——输出(Output)”,IPO模型目前用于描述企业档案文化建设内容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一方面,该模型能够从宏观上对档案文化产品产生全过程进行总体设计和统一把控;另一方面,模型以档案资源为输入对象,从微观上展现了包含资源建设、信息开发、成果传播三大板块工作内容在内的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子模块,其构建的档案文化整体性开发模式能够清晰、完整地描绘档案文化建设中端“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具体问题。其次,以解决“为什么做”“谁来做”以及“如何保障”等档案文化建设基础问题为支撑,明确建设方向与建设保障两大子体系。其中企业档案文化建设方向是前端工作定位与思想的集合,而建设保障则是后端风险要素与管控手段的归纳。至此,该框架从前端、中端、后端完成了包含基础层、核心层、保障层在内的档案文化建设系统性实践思路(见图1)。
基础层是完成企业档案文化系统性建设的前提,要求各企业及其档案部门在展开实践前,针对档案工作具体情况制定明晰、可执行的战略规划和制度规范,并在不断实践中优化与完善;核心层面向实际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内容,形成从“全”记忆资源建设到“活”文化精品创作,最终到“融”媒体成果传播的“三大板块一条主线”IPO整体性发展模式;保障层则从这项复杂系统工程中涉及的人、财、技术三方面考虑,为核心层实施提供后方支撑。
需要指出的是,该框架内容并不是对目前企业档案文化实践工作的否定与重构,而是在此基础上的系统性优化。整体来看,该思路框架一方面能够成为企业实施档案文化建设实践的起点,使档案部门对文化建设的内涵与特征形成系统明确的认识,解决其结构化、规范化和可持续性发展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界拓展企业档案文化建设相关研究的范围与内容提供切入点,从而在实践优化和理论深化层面上提供创新价值。
一是应从企业宏观层面明确档案文化建设长期战略。例如无锡供电公司针对公司整体性发展需求,首先围绕“锡电记忆”这一主要文化品牌,通过档案资料辅助品牌内涵构建、档案人员协助品牌文化活动形式,以主动服务的姿态提升了其地位影响;其次,立足档案资源、档案工作,在明确IPO整体性发展规划的前提下依次实施包含记忆资源整合、记忆平台搭建以及虚拟展陈规划等具体工程方案,通过打造档案精品使公司内外对档案工作产生全新认识。二是应从企业档案部门微观层面完善档案文化建设职责细分。包括搭建企业文化资源建设运行网络及其规范机制,例如无锡供电公司制定文化记忆类档案资源采集、整理与保护方法,在部门内部形成对馆藏资源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对公司特色记忆、特色故事、特色人物的把控,形成档案文化产品选题、创作和传播过程的长效工作机制,并将其纳入档案部门乃至整个公司的长期工作计划之中,明确阶段性任务、职责划分、工作要求等。
企业档案文化建设整体性模式是以IPO模型为思路框架的完整建设内容,涵盖了从资源建设、资源处理到成果传播的全过程。
(1)“全”记忆资源建设。“全”记忆资源建设是指企业档案文化资源来源范围“全”以及整合手段“全”。一要扩充资源来源路径。在充分挖掘馆藏资源、摸清资源情况的前提下多途径补充可用资源。例如无锡供电公司围绕劳模档案这一特色主题,以电力电缆高级技师何光华为范本,将资料来源主体由劳模个人以及档案馆(室)扩充至其他员工、劳模亲属、相关媒体以及互联网等,形成了包含档案挖掘、资料征集、口述采集、媒体对接的劳模文化资源采集方案。二要完成记忆平台建设。企业应以数字资源整合为目标,通过多源聚类技术实现资源范围从组织内馆藏向组织外多机构、多类型以及不同粒度数据拓展,并应用资源标引与语义融合方法完成对数字资源从名称、字段到语义、关系、维度等不同层次的智能化重组。例如无锡供电公司一方面充分结合热点事件、重要时间节点,形成了包含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抗疫等专题数据库。另一方面从对象解读与时空延展的角度考虑,通过全景式呈现、时空地图绘制、图谱建构等资源活化和展示方式,打造集公司历史再现、重大专题展示、电力知识百科、个性智能推送等功能于一体的“锡电记忆”平台。
(2)“活”文化精品创作。“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精品创作内容“活”,二是呈现形式“活”。一要始终围绕企业自身特色文化内涵。在选题时注意以企业文化、企业品牌为引,更多探索能够引发员工认同和情感认知的核心选题,并配合重大历史活动等形成临时专题,达到以精品打造系列的目的,形成有标识、有特色的产品体系。二要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一方面将数字手段与开发流程相结合,实现过程智能化。无锡供电公司现已展开了部分探索,如充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档案编研流程,通过制定模板、拟定规范的方式采取机器学习手段,开发大事记、组织机构沿革等基础性文化编研工作的辅助编纂系统。另一方面则将数字手段更多与成果呈现形式相结合,实现成果知识化。如应用本体、知识图谱等技术形成动态、可持续的知识库,将静态信息转化为活态知识、活态文化。
(3)“融”媒体成果传播。融媒体是把报纸、广播、电视等具有一定共同点与互补性的不同媒介全面整合,从而搭建完成文化成果传播矩阵。[9]一是要做好传播矩阵规划。构建包含报纸、图书、电视、广播、展览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在内的完善传播体系。例如无锡供电公司牢牢抓住企业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号、微博等主流平台,开发了“企业文化”“企业荣誉”“人才培养”等企业宣传板块,“悠悠兰台”“档案展示”等档案文化空间以及“保密讲堂”等专题宣教平台,并通过数字技术的充分应用创新其内容呈现方式。二是要重视文化主阵地建设。一方面完善实体展陈体系,在倾力打造企业发展史、文化史、科技史等常设展陈基础上,配合企业纪念节日、档案宣传日等热点开展临时展、专题展,形成档案展陈文化合力;另一方面充分借力数字技术,通过历史场景的虚拟再现与串联形成兼具趣味性、知识性与探索性的展陈故事线,并探索知识解谜、AR互动等新型互动应用,实现虚拟展陈的内容沉浸与形式交互升级。如无锡供电公司现以名人劳模为专题,以虚拟现实技术为牵引,配合展品建模、信息关联、交互设计等方法,构建包含展品增强展示、用户实时交流、智能漫游导览等功能于一体的三维虚拟展陈。
企业档案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发展离不开后方的持续保障措施。在人力上,企业档案文化建设应保证有人可用,即在人力充足的前提下重点思考队伍专业结构的合理优化以及个人历史文化素养、信息素养等必备能力的培养。在资金上,企业档案文化可持续性发展应形成良性可靠的资金链条,一方面,档案部门可以通过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宣传活动提高自身影响力,吸引内部更多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档案部门可以适当开放组织边界,积极与各方合作,吸引包括政府、基金会等组织机构在内的外界资金投入,形成良性循环。在技术上,企业档案部门应及时跟踪与文化资源建设、产品开发、文化传播相关的技术形态发展情况,掌握该类技术与现有工作结合要点、应用难点,对技术应用形成宏观把控,并通过外包等手段保障其可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