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雍,颜兴琼,聂忠富
(1.昭通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云南 昭通 657000;2.昭通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云南 昭通 657000)
传染性脓疱是一种由脓疱病毒引起绵羊、山羊急性接触性的传染病,也称为羊口疮,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临床上常见感染羊口腔、乳房、蹄部、阴唇等部位的皮肤和黏膜,形成丘疹、水泡、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少数严重病例会因继发感染而造成死亡。本病只危害绵羊和山羊,以低月龄羔羊最敏感,每个季节均可发生,但最常发生于炎热干旱及枯草季节。病毒有较强的抵抗力,在环境中可存活几个月甚至几年。所以,掌握本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技术,对于减少养殖场(户)的经济损失有重大意义。
2021年10月15日,昭通市永善县马楠村多家农户散养的羊群不愿吞咽,精神沉郁,嘴唇、口腔、舌头等部位有多个黄色水泡及溃疡,发病1周,无死亡。
初步统计,该村存栏羊共2万多只,发病600多只,无死亡病例,多数病例为羔羊。近半年来未曾从外地引进山羊,由于天然的地理环境条件,以放养方式饲养(晚上羊群也在山上)。
多数病羊症状较轻微,视诊见羊口腔内有红点和少量黄色水泡,无脓疱和溃疡,精神状态和采食情况良好。严重病羊口腔内有大量黄色水泡,与脓疱、溃疡互相融合,形成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蹄部、阴道、乳房等部位无病变,体温40℃,结合症状较轻微的病羊,初诊疑似羊传染性脓疱病。
采集多只症状明显病羊的血液、食道-咽部分泌物(oesophagus-pharyngeal,OP液)、黄色水泡液、鼻腔和口腔棉拭子、肛门棉拭子、环境棉拭子共30份待检。
选最严重病例进行剖检,发现病羊除口腔外,其余脏器无明显可见病变。取肺脏、脾脏和淋巴结各1份待检。
将采集的所有样品进行常规处理,待实验室确诊。用普通PCR方法检测支原体,用荧光PCR方法检测口蹄疫病毒、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实验结果:所采黄色水泡液羊传染性脓疱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阳性,部分环境样品和OP液羊传染性脓疱病毒检测结果阳性,其余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结合临床诊断、病理剖检变化和病原学诊断,最终确诊为羊传染性脓疱病。
由于该病具有传染性,先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对环境和工具进行全面消毒,对检测出阳性的羊进行隔离治疗。
治疗方法:用0.2%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最后涂上5%土霉素软膏,每天2~3次(对已结痂的皮肤,先用过氧化氢将其软化,用镊子轻轻剥离痂皮再冲洗),同时使用四环素(0.5g/瓶)0.5g/只进行肌内注射。连续治疗3d,多数病羊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继续坚持用药一个疗程(7d为一个疗程)和加强饲养管理,15 d后,除少数严重病例,其余全部陆续康复。
此次羊传染性脓疱病发生的原因:一是饲养管理不善,由于都是农民自己散养,饲养环境脏乱差,未定期做好消毒工作,同时饲喂粗料损坏了羊口腔黏膜。二是饲养环境恶劣,此地海拔较高,10月份就已经出现冰冻天气,却仍以放养方式为主,每周只将羊群赶回家补饲一次,其余时间均在山上,加之此时是枯草季节,羊群机体瘦弱,免疫力低下。
临床上,根据患病羊水泡特征、群发性、体温一般无变化、死亡率极低等典型特征,可与羊口腔炎、口蹄疫较快做出区别,通过实验室可快速确诊。由于短期内一般不会引起死亡,其危害往往被忽视,进而使病羊的病程延长,最终造成病羊营养不良、生长迟缓或停滞;同时,由于发病初期得不到及时治疗,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治疗周期也相应延长,增加了治疗成本,大大降低了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4.3.1疫苗接种
本病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对羊只接种传染性脓疱病毒皮炎细胞弱毒苗,治疗最佳时间是病初,至中、后期则需采取抗炎和抗继发感染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措施,才能改善预后。
4.3.2加强检疫和消毒措施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有较强的抵抗力,要长期做好防范,引种前需核实羊群详细信息,对情况不明的羊场尽量不选购其羊只,或购进后隔离检疫14~21d,并对其蹄部进行多次彻底消毒,及时清理被污染的牧场。
4.3.3保护皮肤和黏膜
病毒主要是经过皮肤或黏膜的擦伤等感染,因此,饲喂过程中加入少量食盐,捡出垫草中的芒刺,减少羊只啃土啃墙,保护皮肤、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