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研究

2022-03-14 08:17河北省石家庄市谈固小学丁素萍
新教育 2022年35期
关键词:立方体新课改数学知识

□ 河北省石家庄市谈固小学 丁素萍

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使得教育更适合当今的社会需要,为祖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人才。目前新课改要求中小学课堂需要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管理和实施方面做出诸多改变,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摆脱过往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然而,在目前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仍然没有从教学方法上做出改善和创新。本文将主要分析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改善意见。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1.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大部分小学数学授课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应试教学模式,也就是课堂上借助课本灌输知识点,课后布置大量的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再通过批改作业和错题讲解来了解学生的知识薄弱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核以及对教师授课能力的考察都是通过定期的考试来实现的。在这一套应试教育的教学流程下,教师不会花费心思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固定的教学模式下,大部分教师不再具有创新意识,只知道机械地讲授知识点、布置作业和组织考试[1]。一方面,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只能原地踏步,无法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教学形式单一导致小学数学课堂变得十分枯燥,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过往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是不适合小学生的学习规律的。社会通过教育这种社会活动将过往人类总结出来的知识、技能还有道德规范等代代传递,引导孩子的成长。教育也是一门不断发展进步的学问,根据目前的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该以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普遍采用的还是填鸭式的灌输方法,学生在课堂上机械地学习和记忆数学公式,却并不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课后利用课上所学的数学公式大量练习,从而达到对于该数学公式的机械性记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觉得数学课堂格外无聊枯燥,课后作业过于繁重,久而久之,便会对数学这门学科失去兴趣,学习效果大打折扣[2]。此外,小学阶段本应该是孩子开拓思维,学会如何学习并打好基础的阶段。但是应试教育导致教师不会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学生所获取的知识都是被动吸收,而非自己动脑子得来的。长此以往,学生便丧失了主动思考的能力,日后学习或者生活中遇见问题,也不会主动思考,而是习惯性地依赖老师和家长给出解决办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1.实现多元化的课程目标

新课改首先对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作出了要求,要求应该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且和谐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实现多元化的课程目标。这里有三个要点:首先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摆脱过往只教授数学知识的模式,教师应该时刻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记在心中。教师不仅需要传授数学知识,同时还需要引起学生对于生活的思考,在价值观方面获得进步;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如此才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持续发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孩子正是充满好奇心的时候,教师应当利用学生对于客观世界的这种好奇心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索,从而才能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师必须和学生共同努力呈现一个和谐的数学课堂,同时利用数学课堂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获得提升。

2.数学教学生活化

过往小学数学教学仅仅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学生只会在作业和考试中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无法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必须是有现实意义的。首先,人们所知道的大部分数学原理都是人们在以往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可以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以一些生活化的实例来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从而更好地引入需要讲授的知识点。其次,数学相较于语文、英语等学科来说,比较抽象,小学阶段又是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初步培养的阶段。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具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循循善诱,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升教学效果[3]。最后,数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根本目的应该是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数学原理运用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学会用数学的视角看待问题,并且能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此才能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3.改变教学主体,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将自己放置于一个辅助的位置。过往传统应试教育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都是占据主导地位,主动地灌输、传授知识,一整节数学课也往往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偶尔点名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而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主体,反倒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无法真正融入课堂中,很容易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新课改之后,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集中精力解决这一问题,将小学数学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教师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接受程度、学习能力,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方案,保证整个班的学生可以均衡进步。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引入更多的新媒体教学设备,一方面设计精美的教学演示课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花功夫、花心思备课,做课件,也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小学数学课堂会更加的生动精彩,学生和教师都可以获得较好的课程体验。

三、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古人曾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阶段的课程教学不应该以知识和技能的传输作为主要目标,而是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要让学生有兴趣学习。学生应该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引导对一些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产生好奇心,进而愿意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其背后的原理。比如在讲解几何形状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玩具或者事物,让学生带着七巧板来上课等等。学生可以通过摆弄各种形状的木块来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菱形等基础图形,并通过木块的拼接和重叠来认识到不同形状之间的区别。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各种形状特点的认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辨认出具体的形状。而不再是像过往的数学教学,学生看着课本上的几何图形,机械地背诵不同形状的形状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类似的形状还需要仔细辨认,学生无法在学习中获得乐趣,自然无法主动学习。其次,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小学数学教师自身应该首先了解学习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比如归纳法、类比法和假设—演绎法,将这些科学的思维方式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探求知识背后的原理。比如在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时候,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过于抽象的概念。那么教师就需要思考如何生活化地引入这一课题,比较合理的办法是将学生分成多人小组,然后每个小组需要合作思考如何将一整块蛋糕平均分给组内每个人。每组学生各自讨论,思考如何能够将蛋糕分得平均、公平,让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到同等大小的蛋糕。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尝试用不同的办法去分蛋糕,可是蛋糕只有一个,如果思考出的办法不是最优解,那么就会损坏蛋糕。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告诉学生可以通过画图的形式来模拟切蛋糕的过程,首先假设切蛋糕的方案,然后再画图来验证是否真的做到等分,等到确认这个方案万无一失之后,再动刀切蛋糕。在这样的流程中,学生不但学习了分数是什么,了解了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同时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了“假设—演绎法”是如何使用的。学生不仅学习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数学思维,从而未来在更深入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运用数学思维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习惯。

2.教学模式突出多元化的特点

过往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呈现单一的特点,课堂以教师为主体,课程内容以教师讲解为主。传统数学课堂枯燥无聊的主要原因便是教学模式的一元化,不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信息接收模式。新课改要求教师更为合理地安排课程时间,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安排更多的环节,从而环环相扣,让学生在高度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学习,才能够更为高效得获取知识和技能。为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教师首先应该合理安排课程环节。比如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数学课堂拆分为引入、讲授和实践三个主体部分。在引入部分,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回顾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一方面对于过往所学知识是一个回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引入本次课程的教学重点。在讲授部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在幻灯片中展示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三维立体图,让学生数一数这些立方体有多少个面,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够计算出这些立方体的表面积[4]。学生在数清立方体面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立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是相同的。学生积极思考之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设备拆分立方体的各个面并进行重叠比较,验证学生的猜想。如此流程之后,学生便已经大致理解计算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要将一个立方体的每个面的面积相加,而立方体的六个面中每两个相对的面面积相同。此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演示中给出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每一条边的长度,引导学生自主计算,计算几次之后,教师再将长方体或者正方体每条边的长度从具体的数字换做符号,引导学生利用同样的计算方法计算出用符号表达的立方体的表面积。在这样的计算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推演出了公式,对表面积计算公式便会印象深刻。即使日后考试或者生活中遇到需要计算立方体表面积的问题,一时忘记了公式,也可以通过回忆这节课程的内容,方便、准确地计算出表面积,而非只会生搬硬套公式。在课程的结尾,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反向思维,用课堂上学习到的立方体的特点在纸上画出立方体拆开的平面图,学生可以将平面图剪下来,折叠制作一个长方体笔筒。通过实践动手,学生可以更为具体地理解立方体的性质,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数学课堂上不止可以学习到数学知识,还可以利用数学知识制作出一些具有实用性的小物件。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喜欢上数学课,同时也会在日后的生活中更为频繁地尝试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3.分层教学,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过往传统应试教育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同一个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无差别的知识灌输。但实际上,虽然学生智力上不存在过大的差距,但是在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上却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可以很快领悟知识,有的学生却相对较慢一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无差别地进行知识讲授,必然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因此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该结合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比如在教授“轴对称图形”这节课的时候,这节课的知识点考验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部分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强,可能很快就能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总结出来,而少部分同学则可能对图形的感知能力不够,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才能体会到轴对称图形意味着什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每一组中既有善于观察的同学又有善于动手的同学,彼此配合共同讨论、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在这样的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到数学知识,同时还可以取长补短,从彼此身上学习到更多的能力,同时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能通过协同合作变得更为和谐、紧密,增进同学之间的情谊,从而可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过往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于现今的小学数学教学,只会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学习效率低下、无法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等问题。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多元化的数学课堂,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学习,在传输数学知识之外,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作为课程的重点,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立方体新课改数学知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内克尔立方体里的瓢虫
图形前线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立方体星交会对接和空间飞行演示
折纸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