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2-03-14 06:50
关键词:总书记马克思主义劳动

吴 玭 陈 帅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古往今来,中外思想家、哲学家关于劳动的探讨不计其数。马克思认为:“劳动就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即生产劳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分化。”[1]恩格斯也曾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劳动是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根源和动力,这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的真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各级学校要朝着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方向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大军。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勉励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涵丰富、历久弥新,是推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也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行动指南。

(一)劳动价值观

从古至今,劳动一直被人们广泛重视和大力提倡。究其根源,是劳动自身的价值决定其重要地位。对于个人而言,劳动是创造幸福生活的泉源。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泉源,是一切价值的尺度。”[3]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4]劳动者个人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要通过劳动来获得,个人丰富精神生活、促进全面发展也要依靠劳动来实现。对于社会而言,劳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座谈会上指出:“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时期内完成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实践,形成了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人们用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昨天、繁荣的今天,并将在习近平总书记“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号召下,用辛勤劳动开创璀璨的明天。

(二)劳动精神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的精神活动即一种意识活动,能对个人的社会实践产生一定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劳动精神的能动作用,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5],让热爱劳动、踏实工作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劳动精神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即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5],高度精炼的16个字,体现了大国工匠对待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担当。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献出青春和汗水的能工巧匠们以高标准、严要求贯穿工作全过程,不断突破自我,勇于创新,生产出更多卓越的劳动产品,使人们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二是提倡劳模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用24个字概括出劳模精神的丰富内涵,“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是劳模精神的核心内容,“争创一流、勇于创新”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每一位劳动者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行稳致远的精神保障。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劳动精神与时俱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日益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三)劳动教育观

劳动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劳动效率,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立足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将其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推向新高度。首先,重视劳动实践观教育。劳动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劳动是人们实现理想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制胜法宝。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改革要从实践着手,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样的实践机会,将劳动实践观教育落到实处。其次,统筹“五育”并举的育人格局。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劳动教育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这“四育”齐头并进,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和育人格局。当前,劳动教育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6]。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理念,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在此基础上将我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优秀劳动思想进行总结和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为高校劳动教育指明方向和路径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理论梳理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为我国高校劳动教育作好了顶层设计,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目标,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和实践动力。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劳动教育要深入课堂教学、深入实践锻炼,不仅规定了各级学校要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还要求设立劳动教育周,带领广大学生亲身实践,培养劳动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提出各高职院校要培养出更多大国工匠,让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在职业院校熠熠生辉。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入贯彻到高校劳动教育全过程中,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还能将我国劳动教育推向纵深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输送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的改革生力军。

(二)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充满理想光辉和实践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清楚认识到劳动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密切关系,引导大学生从思想上尊重劳动,在行动上热爱劳动,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实践中不断弘扬劳动精神。“人生在勤,勤则不匮”,这句话告诫广大青年幸福源自劳动,幸福生活是用双手创造出来的,大学生应在辛勤劳动中拥抱美好未来,实现人生价值。此外,党中央号召青年大学生“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当前,我国正处于奋力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新时代大学生生逢其时,应抓住宝贵机遇,将个人梦和中国梦紧密结合,不断增强理论学习,筑牢专业根基,增强劳动实践能力,在追求自身综合发展的同时,助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多层次、多维度对大学生提出了要求,激发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强大思想动力,同时为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助力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劳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关键途径,也是检验高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和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准。青年大学生应遵循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指导,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树立劳动理念、学习劳模精神、增强劳动实践,努力提升劳动素质,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一)树立劳动观念,加强劳动教育的引导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的引导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各级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教育部于2019年修订教育方针,将“劳”加入原来的“四育”,大力发展“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提出“全面构建实施劳动教育的政策保障体系,开展劳动教育情况考核、评估和督导”[7]的重要举措。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导高校劳动教育教学和实践,促进劳动理念入脑入心入行,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思政课教师应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利用课堂、班会及劳动实践等机会,引导学生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理念,身体力行地坚持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二是让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进课堂。高校应专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来武装学生的头脑,让学生在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逐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进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劳动实践中,让“冒着热气”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导学生的日常实践。三是针对学生所需,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高校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学有所成后将投身到社会生产中去,劳动教育应该更有针对性。教师应多教授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未来就业能运用到的劳动知识,使得大学生在学习劳动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同时,做好随时投身于劳动实践的思想准备。

(二)宣传典型人物,营造劳动至上的校园环境

当代大学生学习、成长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他们的劳动思想、劳动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贯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高校应重视营造劳动至上的校园氛围,通过遴选典型劳动人物、大力宣传劳动模范事迹、举办劳动节庆活动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崇尚劳动,促进大学生在劳动中实现自我发展。首先,寻找身边的劳动模范,挖掘他们身上不怕吃苦、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校园频道、宣传橱窗和手册、线下宣讲等渠道,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受他们的精神,充分发挥劳模精神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其次,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举办校园劳动文化活动。例如在五一劳动节前后举办文化晚会,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在欢庆节日的同时促进劳动精神扎根学生心中。此外,还有每年的植树节,高校学工部门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植树活动,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每年的教师节,高校可通过宣传教师模范的事迹、举行“感谢师恩系列活动”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引导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努力学习。每年的国庆节,欢乐的节日氛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促使大学生怀抱一腔爱国热忱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三)增强劳动实践,提升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实践的观点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时代依旧熠熠生辉,真理的光芒在实践中愈发闪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不仅要从树立劳动理念、学习劳动知识、宣传劳模精神入手,还要大力推进劳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干兴邦,建议青年要学会“自找苦吃”[8],“要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8]。高校应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国梦培养一批又一批劳动者。首先,高校可以成立丰富多样的劳动社团,鼓励学生走出个人舒适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参加社团,既锻炼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能帮助大学生扩大“朋友圈”,在培养大学生爱好特长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劳动能力。其次,高校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劳动技能,针对不同专业有区别地开展技能培训。鼓励大学生多参加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正向激励的作用,为他们将来求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最后,高校应拓展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在校内可依托各专业现有的实训基地或者围绕校内区域进行劳动实践,如清扫校园、植树种花等活动,既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又能美化校园环境。大学生在校外进行劳动实践,主要是去到各个园区、厂房、农场等实践场所,或是图书馆、博物馆、敬老院等公益场所,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为社会和他人创造更加美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一座巨大的思想宝藏,既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观的最新成果,又包含了新时代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指南,还能从中汲取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应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抓住教学改革契机,坚持好、运用好、发展好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探寻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技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又一批脚踏实地、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最美奋斗者。

猜你喜欢
总书记马克思主义劳动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热爱劳动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