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艺,刘轶钒,王竟颐,赵梓伊,刘佳兴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 保定 071051)
大学生是志愿服务的新生力量,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有效展开的重要途径。在跨地域多场馆的世界级别的国际赛事中,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各方面影响。国家间的交往互动活动密度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步发展,跨文化交际一词则在世界各国交往日益频繁、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大学生对外行为模式多与其跨文化交际观念紧密联系,志愿服务水平和意愿是彰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有效展开的重要途径,如何借思政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
跨文化交际行为可以看作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交流行为。由于跨文化交际会受到文化习俗、宗教信仰、语言思维等各种因素影响,所以交流过程中的误解和矛盾是难以避免的。由此,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成为跨文化交际活动顺畅开展的基础。
国外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研究开展的相对较早,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跨文化交际”的概念首次被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他认为,“跨文化交际就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交流过程,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指交际人用母语之外的语言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1]。不断有学者提出相关理论模型,以期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柱。
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研究,我国起步普遍晚于国际平均起步时间,但也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就。21世纪以来,我国众多学者从培养方法、教学策略、评估方式、实证研究等方向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展开探索,研究内容不断加深,研究角度也逐渐复杂、多元化。但是目前国内的理论研究方面依旧是处于学习了解阶段,尚未出现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点并且经得住检验的结论和文献。
奥运会志愿者不仅承担着服务奥运的工作,也同样承担着举办国家形象大使的双重身份。自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世界各界对我国冬奥事业投来巨大关注,作为世界上影响超强、范围最大、参赛国家最多的综合性体育盛事,其成功开展涉及多方工作,代表了我国各个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而冬奥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水平对我国本届冬奥会中“绿色、共享、开发、廉洁”8字办奥理念的实践、大国形象的建设、国家影响力的提升等多个关键方面有巨大推动作用。
从2006年至此申报书撰写之日,中国知网上关于志愿者跨文化研究的文献共计577篇,大多研究的是赴国外语言交流志愿者的跨文化能力,其中关于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的文献仅仅29篇,而冬奥会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或体系的研究可搜索到的相关主题期刊论文仅有16篇。其中绝大部分是基于冬奥会背景下不同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和冬奥会志愿者应具备的跨文化能力进行阐述,鲜有针对冬奥会志愿者实际场景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实际调研研究或数据分析论述。因此基于真实跨文化交际场景下的冬奥会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调研可以为前期相关研究提供实证研究补充。
本次研究以调查问卷法、文献查阅法和实地访谈法三种方法为主。针对线上的调查问卷,研究者设计了一系列特定的问题与答案,涵盖了跨文化态度和意识、跨文化知识、思政教育的态度和意识几个方面;针对线下的实地访谈,研究者参考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并结合自身选题方向进行准备,主要围绕冬奥志愿者对“跨文化交际”及其能力的看法和如何从跨文化交际方面进行思政教育展开;研究者在开展工作之前在线上数据资源库和线下图书馆多次进行了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记录,具有了充分的理论基础。
研究者随机抽取了部分服务过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冬奥志愿者以及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93.91%。除此之外,研究者特邀十位冬奥志愿者进行了对“跨文化交际”及其能力的看法和如何从跨文化交际方面进行思政教育方面的访谈,期间并对访谈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以供分析。
在对冬奥志愿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状态的调查及相关资料中显示,冬奥志愿者均表示自己对中华文化有极强认同感,支持我国文化走出世界。志愿者均有良好的思想认识,正确的政治立场[2]。
调查研究显示,冬奥志愿者虽然在英语能力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水平,能够胜任基础场景的英语应用,但绝大部分冬奥志愿者对自身想法、意见的表达受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复杂性限制,存在无法有效传播中华文化和接收他国文化,表达能力有所欠缺。其次,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导致大学生对他国文化的接收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完成交际过程,在接受与输出中存在断带。
(1)在“你认为教师讲课内容对你的思政课学习有无影响”一题中,65%的同学选择“有感兴趣愿意学”,32%的同学选择“有,全部内容都愿意学”,仅有3%的同学选择“没有,都不敢兴趣”。调查充分印证了思政教育对我国青年的影响,充分肯定了我国思政教育开展的必要性,肯定了思政教育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引导的可行性。
(2)在“你希望今后思政课教学能有哪些改进”一题中,有25%的同学表示要思政课堂要多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并认为应思政教育结合学生专业贴近生活,有20%的同学认为应开展实践活动在思政教学中的占比,18%的同学认为应加强网络线上线下的结合,12%的同学认为不需要改进。思政教育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育的关键作用毋庸置疑,但在我国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文化资源补给方式仍有待优化,如传播信息的实效性与价值性,传播媒介的利用率等。如何完善思政教育培育方式确定思政教育的理论框架与培育基础,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优势最大化,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是需要填补的漏洞。
(3)在当今发扬传统文化面临最大问题一题中,有51.85%的同学认为目前我国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有47.2%的人认为目前人们的传承意识不足,仅有0.93%的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缺乏吸引力。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青年群体存在跨文化交际意识淡薄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其知识储备、心理状态及思想政治观念不能充分适应跨文化交际要求,文化传承机制也是关键的影响因素。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主体在个人素质和积极性上有所欠缺,跨文化能力的培育也将难以获得实质性进展。
(4)在“你认为目前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如何”一题中,有37.04%的人认为“传播力度很大,全世界都在了解中国文化”,有50%的人认为“传播力较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有12.04%的人认为“传播力有限,仅在第三世界国家和华裔较多的地区传播”,仅有0.93%的人认为传播乏力。结合背景得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得到一致认可。但高文化传播度与年轻群体对对外交际的疏离感不难得出,年轻群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参与度较少。
(5)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什么对他国人产生偏见一题中,41.67%的人认为由于对他国文化了解不足所致,31.3%的人因为本国或民族优越感而产生偏见,23.15%的人因为社会环境,3.89%的人因为对别国有偏见或敌意。调查显示,本身带有偏见或敌意的群体占比很小,未能充分认识他国文化是产生偏见的最主要原因,民族优越感以及社会环境影响也是偏见产生的重要原因。如何将中外文化植入大学生思想和生活的空间,引导学生体会文化交互的魅力,是我国思政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6)在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一题中,34%的同学认为语言是最大的障碍,32%的同学由于对他国文化缺乏了解而产生交流障碍,19%的同学由于胆怯心理,15%的同学由于其他原因。跨文化交际能力受语言交际障碍、对他国文化了解不足、胆怯心理等多重原因影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项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而成的综合素质,如何将思政教育的理论性与能力培育的科学实践性相结合,体现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关联性和系统性是面临的新问题。
伴随我国国际化进程的持续深入,在跨地域、跨场馆的世界级赛事中,我国思政教育工作将面临不同文化、价值观碰撞等跨文化的各方面影响,经过前期大量调研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社会环境对青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十分突出,思政教育要立足国情,努力把本土文化和外国资源做好结合。正确利用青年一代求知心理,将体现中国本土话语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外国优秀文化结合,引导青年一代树立正确价值观,进而培育以中国为本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展现大国风采。就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议题而言,我国思政教育应着重引导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文化平等意识,注重外国文化的嵌入,推动青年一代形成海纳百川的心胸和广博的国际视野,让青年站在中外平等的大视角上审视文化、了解文化。达成文化之间的相互欣赏与包容局面,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发出才能更有根据和水平。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外交流愈发频繁,外国娱乐作品、外国商业产品在我国市场占比持续增长,其大规模多维度的文化渗透不能避免。外黄内白的“香蕉人”[3]现象虽已大幅减少,但我国仍有相当部分群体对外国文化持盲目态度,中外文化脱节现象严重。加之外国文化的新奇性、神秘性催生着青年探索未知的原始冲动,未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引导下,青年极易产生思想偏颇,进而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
(2)创新教育教学理念,重视各国文化习得。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仍是衡量老师和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导致中国的教育模式偏向理论灌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的重要性被大大忽略,重理论轻实践所带来的引申问题也更为突出,且语言文化在实际交流和个人培养的重要性也被忽略,学生对他国文化的偏见难以消除,认识也停留在相对浅显的位置,本族文化与外国文化地位不对等,跨文化交际误会频发[4]。提供多元的跨文化交际实践平台以联结跨文化交际的复杂性和跨文化交际内容的广博,为青年群体提供一个浸润的跨文化交际体验是目前教育部门所面临的问题。
(3)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涉及众多方面的复杂综合体,是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下逐渐衍生的一种基本生存技巧,涉及认知、情感、行为、语用等多方面,实战作为统一调动眼、耳、手、口、脑的多元行为要想把跨文化交际的成果落到实处,践、教、评、学是任何一项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几个环节。加之,目前我国并未形成像英语四、六级或专六、专八等权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对我国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情况也欠有研究,难以发现问题难以发现突破口就更难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和优化思政教育模式。
(4)重视思政教育开展对象的主体视域培养。本文的“主体视域”[5]指,既要保证学生自己对事物的公正客观评价,即认识世界并不受在国内外不同社会背景的影响,保持中国本位。还指应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跨文化交际行为是建立在有意无意地跨文化交际意识上的,拥有并培养强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才能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到知行合一。[5]思想政治教育身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特殊方面,其内涵、外延的理解格外重要,明晰国家与地区间思政教育一次以及其领域相关等的互动关系,形成确定的统一的思政教育概念,为教学过程划清方向。注意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防止学生陷入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等,为学生画清跨文化交际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