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问题”案例分析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2022-03-14 03:07鲁旗会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3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危机

鲁旗会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1 案例事件

笔者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通过调查发现当今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增多,现就其中的一个案例做如下陈述。小梦,女,大一学生,入学以来表现积极,性格活泼开朗。后因学校限制出行,在此期间,该生以种种原因拒绝到教室上课;又以身体各种不适,需要外出就医;最后该生出现情绪低落、独自痛哭、厌食、体重急速下降,还有失眠、自伤、轻生、染白发现象。经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综合评估,该生情况不容乐观,需要尽快妥善处理,要求家长接回家治疗。但家长无法到校接孩子,学校特事特办派专车专人送学生回家治疗。家长听取学校建议带孩子到专业机构去评估治疗,并休学调整一年。一年后该生恢复良好,医生建议可以复学返校,正常学习和生活,但需要跟进随访。返校后,学院领导、辅导员和同学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让该生有了强烈的归属感,自信心又恢复到刚开学时的状态。

2 案例分析

大学生没有经历过社会的磨练,虽已成年,但心理依然比较脆弱,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当一个学生出现异常情况时,辅导员老师一定要了解情况,追溯求源,对症下药。通过对此个案的深入了解,结合该生的各种异样表现,可以初步判断出该生是处于心理危机阶段,原有的心理平衡状态已被打破。首先是情绪方面变化,看似外表很开朗,独自一人时却痛哭流涕,悲伤、无助、绝望,短时间停不下来;然后是认知方面,敏感、猜忌,对周围人不信任,对任何事和物没有兴趣,缺少安全感,有轻生想法;最后是行为方面,逃课、厌食、自伤、染白发,社交退缩不愿交谈等。

3 案例研究

通过分析此危机个体的家庭背景、自身原因、外部环境,从产生的原因、症状、类型等进行研究,做到一人一案,结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认真研究心理危机的类型及特征,给予分类指导,精准帮扶,使其心理功能恢复,获得心理调适能力,避免心理危机的再次发生。心理问题忌讳长期积压,危机层次增高,矫正难度变大,学工人员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观察,细致入微,争取将心理危机消除在最初状态。贯彻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强化人人参与心理育人的意识,充分发挥学工人员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的有利地位和积极作用,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能力,提高心理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 处理方案

本危机个体的转变,需要学校、家长、同学给予该生更多的照顾、关心和陪伴,转移她的注意力,提高她的自信心,让她感受到大家的热情和温暖。

(1)家校联合,起初家长听取了学校的建议,同意孩子休学并寻求专业帮助,及早进行了科学干预,避免病情的加重。在家治疗的过程中,家长配合专业人员对危机个体进行心理疏导,督促其按时服药,同时安排一些工作让个体积极参与,有时带个体去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还及时地将个体的现状反馈给带班辅导员,合理有效的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朋辈辅导方式。该生休学期间,班级班长一直和她保持联系,随时传达学校情况,提供一些学习资料;在她生日时,同宿舍的同学视频连线和她共唱生日歌,让她一直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为了危机个体不排斥外界对她的过渡关心,我们采用这种朋辈心理辅助的方式是为了促进朋辈之间的沟通,充分发挥非心理专业学生的辅助作用。

(3)学院干预从细节入手。复学当天,辅导员提前和她联系,并安排专人陪她办理复学手续;同学帮她整理宿舍,和她一起购买生活用品等,辅导员和同学的热情都是为了让她尽快适应校园生活,找回自信。该生回到学校后,学院领导也经常和该生谈心谈话,有意识地让她参与和负责一些她擅长的社团活动、学科竞赛等,以增强她的信心和主动性。

5 案例反思——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5.1 预防为主,教育宣传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细化工作内容,做好心理危机预防,需提前建立新生心理档案,每年新生入学之初,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利用心理测试软件《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开展全体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引导,提供行之有效的缓解心理危机的方法。所有学工人员都要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课程培训,在指导学生的前提下保证学工人员心理专业素养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与时俱进。心理健康课程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等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面对困难挫折的处理能力。以团辅活动为载体,丰富团学活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争取吸引更多学生参加活动,广泛宣传,预防优先。[1]

5.2 抓住重点,问题评估

针对心理危机引发的恶性事件频发问题,我们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结合为一体,及时沟通发现的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除了对新生的普测外,学校还在春秋两季对其他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排查,特别是在校外实习的毕业生更是我们的摸排重点,因为他们面临着更多的择业、就业压力和社会适应压力。心理问题评估不是在一次谈话就可以下结论的,它是一个过程,需要研究危机个体综合表现,多次沟通交流才可以得出的结果。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评估至关重要,如果评估错误,不仅干预失败,而且会在危机个体一生中产生破坏性影响。

5.3 对症疗法,科学干预

有效评价心理危机问题,找出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计划。通过以上案例分析,结合我校实际,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有以下几点思考。

(1)提高全员育人意识。在大学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误认为只与辅导员和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有关。但在实际预防和干预工作中,我们的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让其发展智能;而且能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产生良好的影响。还有宿管人员需要掌握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技巧和方法,具备紧急事件处理能力,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尽早发现、及时反馈,对形成良好的学生心理健康联动网络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要加强任课教师和宿管人员的心理危机识别与应对的专题培训,这样可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要落实教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危机相关的工作,必须了解和理解学生,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

(2)设立“心灵空间”驿站。在图书馆设立“心灵空间”读书房,里面硬件设置简约化,蓝色和绿色为主色调,摆放心理书籍、艺术读物等;门口有自动储物柜,进场的师生都要把手机存起来,让自己静下心来自我体验;每周三下午有心理咨询老师到现场随机交流,轻松愉悦,让体验同学在不知不觉中享受到专业、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发挥驿站的载体功能,让想寻求解压的师生有个静心场所,实现润物无声,释放正能量。

(3)建立信息传递制度。在大学校园里,最早能发现学生问题的是学生之间,所以我们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在宿舍里配备信息员,同时对心理委员、信息员进行心理专业知识和危机事件处理的培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心理专业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把问题反馈给辅导员,使他们能在最快的时间内作出反应并加以指导。周围同学对危机个体,应给予理解、帮助和关心,及时伸出援手。学校设立热线电话,紧急援助那些在危机中求助的学生,化危为安。

(4)建立家校联合机制。构建家校联合是心理危机干预的一项重要举措。家庭亲人的关心和陪伴,学校师生的支持和鼓励,心理老师的早期介入,这些都能极大地缓解危机个体的心理压力,使其有被认同感,尽快融入学习生活中,实现心理常态化,帮助其心理建设,重新树立健康心理。在心理干预过程中,父母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沟通方式,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因此应及时与有心理问题异常的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原生家庭状况,对家长做好干预指导,方式方法准确到位,确保家长和孩子的沟通顺畅,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5)做好定期随访工作。对于曾经发生过心理危机的个体,正常回归后,我们需要继续追踪其心理健康状态,通过团体心理、朋辈指导等方式进行干预,让其彻底摆脱心理危机的困境。因心理危机休学后复学的学生,刚开始心理还是很脆弱的,学院要高度重视,对其学习生活作出适当安排,有意识地帮助其建立良好的支持体系。心理咨询中心应利用不同方式对危机个体进行定期随访,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将结果及时和带班辅导员、家长沟通,以期对后面的干预计划是否做调整。

(6)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在发生危机事件之后,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心理危机带来的严重后果,学校需要组建危机事件心理救援与危机干预突击队。从危机干预的组织实施、技术理论、实操演练等方面分别进行培训,提升我校心理救援与危机干预水平,二级学院有对应的应急救援组。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事件关系人要切实履行职责,靠前指挥,并安排专职人员对危机个体实行24小时看护,避免发生意外,同时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和上报,必要时及时转介。[2-4]

5.4 总结反馈,制度保障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是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领导对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处理效果。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危机事件引发的不良后果,全校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提供支持和帮助的责任和义务。在“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下,强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与学生管理融合、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心育模式,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心理育人,共促师生身心和谐的良好校园氛围。同时,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制度保障要得以完善:

(1)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制度。为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类管理,分层指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心理服务,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统一管理后台,并将结果报告导出分析,对异常报告要第一时间和二级学院辅导员对接,做好积极应对和关于准备。

(2)建立心理危机知识和预防培训制度。心理咨询中心要把相关心理危机知识、预防及干预措施进行提炼,整理成《学生危机干预指南》发放给全体教职工,用以指导和辅助教职工全员参与到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中;定期开展师生心理知识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做好心理知识科普;各部门理论实践相结合,在部门内和部门间多组织一些学术讨论和经验交流,把理论所学转化为实践经验,有效提升实操能力。

(3)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起的突发事件,保障本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校园生活秩序,保持学院的稳定。首先是制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月报告制度,每个月二级学院要摸排本学院的重点关注学生,并登记造册,同时构建大学生心理异常情况监测网络,有异常情况及时反馈报告。

(4)建立心理咨询转介制度。因某种原因学院心理咨询老师不能再继续完成个案咨询时,应提前将个案转介给其他心理咨询老师;在咨询过程中,若发生了不利于咨询进行的事情,或心理咨询老师感到自己无法完成咨询时,应及时将个案转介给其他咨询老师。个案转介时应向来访学生说明转介原因,在来访学生自愿的情况下进行转介并详细填写《个案转介表》,与该个案的咨询记录一起转介给其他咨询老师。接受转介的咨询老师应仔细了解个案情况并及时与来访学生预约访谈。

(5)心理危机学生信息保密制度。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只要参与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做好保密工作,并签署《保密承诺书》,不得随意透露学生的相关信息。心理咨询工作中的收集的个案信息,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作为档案,妥善保管。如确需调阅的,需履行提档手续方可查阅。[5-7]

6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频发,类型多样,社会、家庭和学校需要对这部分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重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帮助学生尽快摆脱心理危机的干扰,赋予健康向上的积极引导,增强在校大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为未来的就业和社会的适应打好坚实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应坚持以生为本原则,正确面对,持之以恒,化危机为转机,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输送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危机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危机”中的自信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