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世伟 黄正松
(1.贵州财经大学 研究生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财经大学 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加深和科学技术的更新升级,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否拥有富有竞争力的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我国的服务贸易相比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我国改革开放之初,1982 年时,我国服务贸易的总额仅为46.9 亿美元,到2020 年时,总额增长到了6617 亿美元,且占比总进出口总额比重的12.4%,可见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引擎。
目前文献中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服务国际贸易中的市场竞争力与产品结构的研究,环境作为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目前学界对其二者的研究,且关注点往往在服务贸易的流量方面,因此,有必要将二者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
梳理现阶段制度环境对服务贸易竞争力产生影响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制度环境对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的研究和资料汇总,将能够给后期研究者提出有力的借鉴与参照,使研究工作更为有条理、更系统。
实践方面,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是我国目前发展国际贸易、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方向,研究能够为国家在制定服务贸易相关政策制度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有助于优化我国制度环境,增强中国服务贸易的全球竞争力,并推动中国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
North[1](1990)认为,制度这样一种系统,它能够约束人的行为,并为人类活动的开展提供动力。Tallman[2](2004)认为,环境可以看作是促进区域发展的方式,不同的环境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不同的路径。刘艳[3](2015)将制度环境分为经济、法律和政治制度。杨继军[4](2021)认为,制度环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国民对该国的法律法规的认可。
纵览学术界关于环境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相关研究,Nunn et al.[5](2007)研究发现,由于制度是一国经济繁荣的关键驱使力量,所以制度环境对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作用要大于其他资产与劳务价值的总和。所以在新的经济分配模型下,社会品质的改善能够推动服务业的规模增长,从而建立一国的优势,而这些社会现实问题也需要予以解答。国内研究者中胡超和张捷[6](2011)最先开始从理论和实证二方面系统地深入研究体制环境对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陈丽丽和龚静[7](2014)认为进口国的制度质量水平可能有效促进双边服务业的快速蓬勃发展,地方服务业协议有助于加强这种促进作用,刘艳、李文秀和曹芳(2015)则利用跨国面板数据开展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完善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司法制度环境有助于推动单一国服务出口复杂性提高。
以上文献是从整体上分析环境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1.经济制度对贸易的影响
张杰军(2000)认为制度创新在美国20 世纪90 年代的经济繁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潘向东、廖进中和赖明勇(2005)认为经济制度安排能够通过国际贸易来显著影响一国经济增长,涂红(2006)通过实证对比分析了制度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挥的作用大小,盘为龙(2007)从制度分析的视角发现贸易开放能够通过提高投资效率而促进经济增长,刘薇娜(2012)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分析了经济转轨国家制度变革作用于服务贸易领域的机制,文东伟(2013)分析发现中国的制度改革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谢孟军和王立勇(2013)运用引力模型实证发现经济制度质量高的国家能够更好地吸引中国对其开展出口贸易,陶权和黄汉民(2015)从企业异质性的视角出发研究发现贸易制度的优化对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张晓钦和韩传峰(2016)使用扩展的引力模型研究发现经济制度的水平与贸易流量显著正相关,Laura(2016)使用引力模型考察西班牙各地区制度质量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发现更好的制度质量导致贸易的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都会增加,Hyun(2018)从比较优势的视角发现制度质量较高的国家在制度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Heo(2019)的研究结果表明制度质量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及其贸易伙伴国际贸易流动的正向显著决定因素,Yu Zhuang(2021)通过实证发现制度质量对经济增长和贸易开放的互动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目前学术界对于经济制度对贸易的影响,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的研究都已经相对完整殷实,从一开始的理论分析也逐渐转向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加以分析。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政治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徐世腾和陈有志(2017)定量研究了政治风险对OFDI 地理布局的影响,刘文革和黄玉(2020)研究认为地缘政治风险会显著地限制全球贸易流动,池建宇和王舒亭(2020)认为东道国政治稳定性会显著影响中国对其开展出口贸易。更多的研究集中在双边政治关系对双边贸易的影响上,如周泳宏和王璐(2019)以中日政治冲突为研究对象,王晓莉、王浩和吴林海(2020)研究中美、中印政治关系与农产品进口的关系,王珏、李昂和周茂(2019),发现缩短距离能够有效促进中国出口,孙泽生和严亚萍发现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之间的良好政治关系有助于促进双边贸易。
2.法律制度对贸易的影响
法律制度与经济、政治制度密不可分,而且法律作为最显而易见的制度类型,研究相对较为充分。周艳云和周忠学(2011)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视角分析政企关系的法律安排对贸易的影响,苗二森(2019)实证检验了法律制度环境和贸易自由化的交互效应能够提高中国企业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更多的学者针对不同领域的贸易问题从法律层面提出建议,如瞿丽曼(2007)认为专利法律的完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密不可分,刘淑敏(2013)认为完善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能够从源头上解决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Louis(2015)针对巴西、埃及、尼日利亚和南非的能源、环境和制药行业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更强大的专利制度很有可能将发明的互补用户聚集在一起(信标功能),促进发明的商业交换协调(交易功能),蒋帛婷和王亮(2020)研究发现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能够明显促进食用菌出口贸易,石晓旭(2021)提出在我国影视作品走出国门的过程中要注重版权贸易相关法律的完善。此外,近年来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发展也使得一些学者将关注点放在如何通过制度安排来促进自贸港发展的议题上来,如刘云亮(2019)提出从法律层面优化自贸港的营商环境,郑蕴(2021)进一步分析了海南自由贸易港投资自由便利制度的特点。外文期刊的相关研究着重考察的是不同国家对贸易的法律约束条文差异以及区域性贸易协定的法律效力等。
4.非正式制度对贸易的影响
于志达(1987)列举了对外贸易中的风俗禁忌,黄诗义、王力和陈海龙(2010)认为国家间文化差异可以成为专业化分工和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之一,经过近些年的研究发展,邹磊(2014)基于对新丝绸之路上义乌和宁夏的分析,常用的文化价值观和商业信用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宗教、法律和金融环境,Xian Chen(2020)研究发现唯物主义的文化价值会影响企业的商业信用供给,Li Yaoqin 和Zhu Danfeng(2021)认为文化可以作为企业的伦理偏好的一个指标,它通过传递企业获得较高诚信水平的潜力而影响其获得贸易信贷的途径。
根据以上研究总结,在接下来一段时期关于环境对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的研究有望在以下几个方向展开。第一,分析环境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及传导路径。第二,关于环境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的实证分析,尤其是关于环境的量化和测度以及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测度。第三,研究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环境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结合最新的国际贸易理论进行分析。第四,针对新时期我国提高服务竞争力的方式,从制度环境层面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