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2022-03-14 00:25江进德卢舒程许媛媛胡文峰吕俊杰
池州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育人思政

江进德,卢舒程,许媛媛,胡文峰,吕俊杰

(阜阳师范大学 a.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b.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课程思政是借助专业课程渗透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一种教学实践[1]。推行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既是对“教书育人”教学本质的回归,更是对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的回应[2]。目前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何践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提升思政育人效果展开。现有成果主要集中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3],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基本要义[4],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5],课程思政体系的建构[6],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7],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8],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9],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10]等方面。目前,关于“城市地理学”课程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不多,主要集中在课程混合式教学[11]、课程体系重构[12]、翻转课堂教学设计[13]、课程教学方法及模式[14]等方面。

综上,城市地理学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不足。鉴于此,以地理学专业核心课程城市地理学为研究对象,围绕城市地理学的教学内容,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寻找思政元素的专业知识融入点,提炼思政主题和思政育人目标,探索课堂教学的思政融入策略,制定思政效果的保障措施。通过研究希望加深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入程度,提升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同时希望为其他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城市地理学”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城市地理学归属于地理学门类范畴之下,是人文地理学下的一个分支,在地理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高校城市地理学本科课程使用的教学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有很多,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教材是由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等编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城市地理学(第二版)》。以该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及思政融入点,采用一定的融入思路和融入策略,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完成思政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要求是挖掘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利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将思政元素渗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从而在专业教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体现课程的思政功能、完成思政育人目标。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城市地理学课程思政的育人总目标旨在促使学生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民情、世情、国情;强化学生对中国城市发展政策、中国城市发展道路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厚植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塑造求真务实、诚实守信的个人品格;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等专业素养。结合城市地理学的思政育人总目标,依据城市地理学课程的章节教学内容,挖掘具体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寻找思政元素的专业知识融入点,结合思政主题凝练具体的育人目标,从而完成城市地理学每一章节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构建。

2 “城市地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

在城市地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确定专业知识、理论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设计思政融入思路,利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从而达到思政育人目标。具体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理论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可采用:

2.1 多素材融合教学

按照思政元素、思政主题的属性特点,根据专业知识点的思政育人目标,准备丰富多样的如图片、音频、视频、新闻或政策制度等多元化的思政教育素材,并采用相应的媒体工具充分和直观的展示思政元素,使思政元素生动形象并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如在“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章节讲解时,可以结合一个具体的城市(如深圳)来讲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思政素材选择上,可以选用建国以来深圳的GDP、人均收入、城市人口等统计图表资料,利用数据图表资料让学生真实感受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所取得的成就;利用城市建筑、城市风貌变化动态图或视频资料,使学生直观感受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因此,利用多元化的思政素材辅助专业思政教育,既能使专业知识更加生动也能使思政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2.2 启发引导教学

启发引导教学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面临的学科问题;在学生思路不清晰或偏离预设方向时,指导老师适当的进行点拨和引导,从而在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索中自然完成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融合,达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在“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自己熟悉的城市为例思考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什么;通过引导他们查阅相关的数据资料来思考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有什么,目前发展的结果怎么样等话题。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探索中逐步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发展的基础国情,进而引导学生在肯定中国城市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坚定中国城市发展的道路自信。

2.3 辩证比较教学

辩证比较教学是运用辩证的观点科学分析问题,采用古今对比、中外对比等比较的方法加深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在辩证比较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接受到思政教育元素的浸润。如在“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章节讲解中,通过设问“请比较中国和世界在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基本特点和内在原因上的异同”,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比较的方法看待问题。在学生的比较分析中,促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国内外城市发展基础情况的差异从而辩证看待与理性接受中国城市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存在的差距;通过辩证比较教学使学生认清中国城市发展的世情、国情和民情,在辩证比较分析中深刻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不易和取得的成就,进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培育他们刻苦学习、勇于担当的使命精神。

2.4 野外实践教学

野外实践教学是在设定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现实生活场景中去,采用实地感受、观察、走访、调研等形式进行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意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联系实践、服务实践的专业素养同时融合国情、民情等思政教育。如在“城市问题”章节的讲解中,将学生带到城市现实的场景空间中,让学生亲身直观的去感受、去发现城市建设发展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并要求学生针对城市中的现实问题运用专业知识提出解决方案。通过野外考察实践的教学方式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和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易于使学生达成专业认同、认识学科专业的价值,同时使学生更容易形成专业知识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

3 “城市地理学”课程思政的效果保障

大学阶段是学生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用好专业课堂开展思政教育,保障课堂的思政教育效果、达成思政育人目标成为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以下从课堂组织、考核形式、考核内容、考核主体等几个方面探讨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保障措施。

3.1 推行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

在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应当采用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课程学习积极性和思政学习主动性,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提升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推行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效率,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根据章节中预设的思政育人目标,可以通过思政案例讨论、思政议题分析、思政辩论赛、混合式教学、参与式教学、野外实践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模式,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形式。根据不同思政元素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将专业知识教育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在无形中加大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中思政要素的理解深度,提升学生在思政课堂中的学习参与性和主动性同时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2 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

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下,需要设计能够更好、更全面评价学生思政学习效果的课程考核方式以公平、公正评判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同时达到督促、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思政教育的目的。采用“过程性+终结性”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价,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中考核内容的思政属性和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如课堂讨论、思想评价、道德修养等方面)作为“过程性”考核的重要方面。“过程性”考核可采取思政专题汇报、课堂思政讨论、思政案例分析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关思政、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考核评估,促使学生在平时课堂中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主动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课程思政学习。“终结性”考核是利用考试或研究报告的形式评价学生对专业知识、课程思政等方面知识的把握程度。在终结性考核内容的设计中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结合起来,考查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熟知、理解和把握程度。为提升课程思政的平时学习实效避免期末临时突击降低思政学习效果,可以降低“终结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通过强化“过程性+终结性”的考核评价模式逐步加强思政教育的渗透,将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推动学生深度理解专业知识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3 专业知识考核中融入思政元素

在专业考核的试题设计中,适当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如在专业知识的考核试题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或者增加思政教育元素相关的考核试题。在试题中尽量将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教育元素与城市地理学课程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相结合、相融合,打造“思政元素”特色鲜明的期末考核试题。依据“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总目标和城市地理学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在考核试题的内容设计中构建思政教育元素的考核体系,细化思政教育考核内容,确定思政教育考核分值在试卷总成绩中的比重。

3.4 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主体

由于思政教育教学效果可能更多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的表现之中,而非课堂之上,因此学生互相之间的思政考核评价结果可能比老师给出的思政教育考核评价结果更客观、更全面。

因此,确定“教师+学生”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主体,重视学生在课程考核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加入到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考核评价中,提升课程思政考核主体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可以通过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为自己和他人在课外的实践表现、日常生活表现等展开更加细致和全面的思想道德考核,对思政教育学习的成效做出客观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思政学习的自觉人、监督人和评价人。在课程思政教育考核的综合成绩中,对学生和老师给出的思政考核评定成绩设置一定的比例,如老师评定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为60%,学生的为40%等。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