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士程,刘洪铖,卢长伟
(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吉林长春 130021)
新疆某输水隧洞是连接南北两侧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洞长41.92 km,设计洞径5.2 m,最大输水流量65 m3/s,底坡1/559,为无压输水隧洞。输水隧洞洞底高程1 270~1 195 m,埋深在500~2 268 m的洞段长占总长的2/3,属超深长隧洞[1]。隧洞沿线断裂构造发育,较大断层36条,以压、压扭性为主[2]。隧洞跨越距离超长,地质条件异常复杂,洞子埋深超大,地应力超高,部分洞段围岩自承能力超低,多种支护方式和处理措施的联合实施是必然的选择。因此,研究试图基于洞室段围岩初始应力的合理假设,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计算隧洞开挖及支护的应力和位移变化,为地下洞室工程的围岩稳定性评价和支护结构计算提供必要指导[3]。
研究中以引水隧洞为工程背景,以志留系上统库茹尔组(S3k)泥质粉砂岩洞段为研究对象,洞段埋深1 000 m。隧洞轮廓为圆形,隧洞半径3.05 m,开挖方法为全断面开挖。为了减少模型边界效应对计算结果产生的影响,模型两侧各取10倍洞径,最终模型尺寸为60 m×60 m。模型采用六面体单元划分,并对隧洞围岩局部进行加密处理。支护方案采用φ25@1.5-3锚杆、15C30喷混凝土和I20b@100 cm钢支撑。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中,Pile单元模拟锚杆,梁(Beam)单元模拟钢拱架。
在模型的上表面设定为自由边界,无约束,即允许其自由的变形;模型的底面可以视为半无限空间体,为了满足静力平衡条件,约束模型底面各个方向的位移;模型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面都为相应的法向约束[4]。假定构造应力为洞段围岩最大主应力,各向主应力分别为σH=39.5 MPa,σh=35.9 MPa,σv=27.5 MPa。岩体围岩为Ⅳ类,其物理力学参数:变形模量4.5 GPa,泊松比0.31,内摩擦角32.5°,粘聚力0.3 MPa,密度2.42 kg/m。
模拟隧洞开挖后,为了更直观掌握隧洞围岩变形、初期支护结构受力、塑性区开展深度等信息[5],在洞室四周布置4个特征点进行分析研究,各个特征点的位置如图1所示。
图1 特征点位置示意图
利用已构建的数值计算模型,围岩采用弹塑性本构模型,初期支护采用弹性模型。隧洞开挖后,围岩位移计算结果见表1。从表1计算结果可知,水平方向位移量最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围岩最大主应力为构造应力,而自重应力为最小主应力,因此竖直方向位移量小。
表1 隧洞开挖后各特征点位移计算结果mm
洞室开挖完毕后,首先采用C30混凝土一次衬砌,衬砌厚度为15 cm。衬砌后应力分布如图2所示。一衬喷混凝土拱顶和边墙基本都是受压状态,最大压应力29.28 MPa,无拉应力。受力最大值主要集中在仰拱和顶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水平位移大,应力得到充分释放,而自重应力集中现象比较明显,因此顶拱和仰拱应力集中。
图2 一衬喷混凝土主应力分布图(单位:Pa)
然后对隧洞围岩进行锚杆支护,在仰拱间隔1.5 m布置1根锚杆,共计7根。锚杆轴力分布图如图3。
图3 锚杆轴力分布图(单位:Pa)
采集锚杆轴力,绘制锚杆轴力统计值见表2。从表2可知,4号锚杆所承受拉力最大为11.86 t,说明自重应力在顶拱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在支护前自重应力未得到充分释放。
表2 各锚杆轴力分布表t
最后对隧洞进行钢支撑支护,钢支撑上弯矩分布如图4。钢支撑拱顶和两边墙部位的最大弯矩在2.90 kN·m左右,引起的拉压应力在11.6 MPa左右。
图4 钢支撑弯矩分布图(单位:N·m)
钢支撑上轴力分布如图5。钢支撑底边角点以外部位最大轴力为195.87 kN,引起的最大压应力为48.97 MPa,与弯矩产生的应力叠加,钢支撑所受最大压应力为60.57 MPa。
图5 钢支撑轴力分布图(单位:N)
通过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利用FLAC3D进行有限差分计算,对引水隧洞开挖及支护后的应力及位移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在考虑构造应力为地应力最大主应力时,隧洞开挖后,两侧边墙变形量大,顶拱与仰拱变形量小;隧洞围岩支护后,一次衬砌混凝土及锚杆应力分布均表现出隧洞顶拱及仰拱应力大,这与围岩自重应力集中有很大关系。数值模拟隧洞开挖及围岩支护对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