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娇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青年和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尤为关心,多次到高等学校考察、与师生座谈、回信,并发表讲话,系统总结和深刻阐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等一系列问题。然而,当前我国涉农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培养仍存在多重困境,深入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精神内容,对深化涉农高校专业思想教育守正创新、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卓越农林人才有着积极影响和重要意义。
农科专业在高考志愿填报中是冷门专业,多数家长和学生对农科专业的认可度低,新生多为综合类大学中被调剂志愿或者征求志愿者,很多学生是在选择一所大学中的经济管理类、机械类等其他热门专业分数未达到标准时成为农科新生,存在一定的被迫性;还有学生为选择一所心仪大学或者好地域而采取迂回战术,以入学后转专业或者申请第二专业为主要目的;还有的学生以出国留学或者继续深造为目的选择985、211大学中的农科专业作为跳板,并未想要真正从事农业行业,只是作为名牌大学的敲门砖。以J校近三年水产相关专业第一志愿与非第一志愿统计为例(见表1),涉农专业在招生时就存在第一志愿录取率低,为新生入学后学习目的不明确、专业思想不稳定埋下隐患。
表1 2018至2020年J校水产相关专业新生入学第一志愿和非第一志愿统计
大部分学生在招生入校时为调剂志愿,入学后,先入为主,认为自己应该转专业,对于本专业的学习无兴趣、无目标、无规划,产生排斥心理,甚至出现厌学、弃学等突出问题,以不喜欢涉农专业为学习成绩低的借口。还有的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仅限于考试通过,甚至有些学生学好涉农专业的目的是以优异的成绩申请转专业,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还有的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存在盲目性,没有目标,从众心理严重,家长的不理解,同学的不重视,陷入选择转专业的盲从状态。J校近三年水产相关专业与其他专业转专业人数相比,水产相关专业转专业比例逐年升高,且占转专业的总比例也逐年升高(见图1)。涉农专业学生对专业学习存在严重的排斥心理,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存在难度,转专业理由繁多,比例逐年升高[1]。
图1 2018至2020年水产相关专业转专业人数占比
通过对2018级、2019级、2020级学生专业学习动力调查(见图2)。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将来的职业没有明确定位,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专业学习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大学里所获甚少,主要是职业认同低,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造成专业知识不扎实,实践能力弱,不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对职场期望过高,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就业竞争力低。毕业找工作时迷茫、缺乏自信心,不从事农业行业比例高,行业内就业怕吃苦,主要倾向于行业内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岗位,就业片面看重名气和待遇,甚至为了转行忽略自身优势,选择门槛低的行业就业,根本谈不上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毕业初期频繁更换工作,面临职业初期个人发展和晋升的大问题。而行业内就业需求量大,人才短缺,福利待遇和晋升空间大,究其原因,深层次的专业思想问题是导致以上供需矛盾的根本原因。
图2 2018级、2019级、2020级学生专业学习动力调查
面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涉农高校大学生专业认知不全面、自我认知不到位、职业规划不积极等问题尤为突显,专业思想不稳定,研究和制定属于涉农高校大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方案十分必要。
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农业现代化的人才储备、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等提出新要求,对探索“新农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和行动方略具有指导意义。
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整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七次莅临集美大学指导工作、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调研指导,足见他对高等教育和人才兴国战略的重视。他指出:“党中央做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2]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顺应时代要求,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体系,坚持扎根中国办教育,坚持办中国人民满意的教育。
涉农高校要抓住内涵式发展的总体要求,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学科建设,提高学科发展水平,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农科专业,加大力度培养实用性新型农科人才,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打造一批理念新、技术强、潜力大的农业科学家队伍,带领部分地区、部分产业率先实现农业集约化、机械化、现代化,提高农业产业知名度,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了解农科专业、热爱农科专业。
习近平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3]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保持的优良传统和特色优势,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常抓不懈。面对新形势,要及时更新观念,要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不能放松,更不能停滞。
广大涉农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分阶段、分层次地推进高等教育本科各年级专业思想教育,将专业思想教育列入“课程思政”范畴,实现课程育人;将专业思想教育融入研学实习,实现实践育人;将专业思想教育融入课外活动,实现文化育人,逐步转变学生对农科专业的认知,筑牢专业思想之基[4]。
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涉农高校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5]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25日在福建考察期间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求最大、但求最强、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校人才培养理念,要求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要在满足社会需求、服务民族复兴大业的事业中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
涉农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需要加快步伐,结合涉农高校大学生面临的专业思想、就业观念和择业问题,所有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探索“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并通过协同力量持续改善社会认知、培养环境、就业环境和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农科专业学生勇敢担当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教育引导农科专业学生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脚踏实地从事农科专业,建功立业,凝心聚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对做好“新农科”专业思想教育的启示是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贯穿教育过程始终,落实“三全育人”教育发展理念,内外结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针对专业思想不稳定、转专业比例高的问题,要分阶段、分层次地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专业思想教育;针对学习动力不足,职业认同感低,改行比例高的问题,要持续改善“新农科”专业的社会认知、培养环境、就业环境和培养模式,引导农科大学生知农爱农,自觉投身到伟大祖国的农业发展建设中。
专业思想不稳定、转专业比例高等问题,关键在于学生内驱动力不足,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全局性认识不足,责任担当意愿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6]抓住各年级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开展针对性强的教育引导尤为重要,努力培养涉农专业学生知农爱农的学习兴趣、学农为农的科研能力和强农兴农的责任担当意识[7]。
1.抓住好奇心,重点培养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一年级是高中生到大学生转变的重要时期,此时,学生对大学生活和专业课学习充满幻想,心态积极,专业思想教育发端于此。涉农专业学生多为调剂志愿学生,对农科专业认知不清,了解不全面,未来发展期望低,针对这些问题,此阶段重点是扩展专业和行业认知,扭转对农科专业的偏见,结合对涉农专业概况的了解,开展专业认知实习,参观实验室,在行业内企事业单位寻找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职业目标。积极引导大一学生参与专业相关兴趣社团,组织开展体验式、参与感强的活动,加强劳动教育,并结合新媒体等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宣传互动,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抓住探索心,重点培养大学二年级学生的科研兴趣。大学二年级学生经过大一学年的适应性调整和专业行业认知,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基于行业发展和专业课学习开展科学研究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大学区别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突出特征是专业培养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涉农专业多为研究型专业,此阶段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重点进行专业前沿科学学习及科研精神的培养。开设关于行业发展、就业前景、学术专题讲座及优秀校友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激发科研兴趣;举办科研项目推介会、实验室开放日、专家教授开放日,进行本科生科研培养工作;围绕专业特色开展知识性和趣味性强的科普宣传、生命探索、文化节等活动,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科学调研等贴近生产实际、应用性和实用性强的探索活动,激发学习科研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专业价值,感受行业需求,领悟科研意义。
3.抓住进取心,重点培养大学三年级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三年级学生需要进一步提高综合能力,将专业课学习、科研经历和社会实践所得内化为自己大学期间的收获,深入剖析专业和自我,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整合能力素养,引导他们在奖学金、社会实践、评先争优、学科竞赛、科研成果等各个方面取得成绩。涉农专业大学生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应用价值在农村、在一线,此阶段重点是引导大三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生产科研一线去,将青春奉献给祖国,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紧密结合;邀请专业指导教师开设讲座,分类指导,引导学生参与各类与专业相关的课题研究、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创新创业竞赛、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并不断完善大学阶段成长规划,包含提升英语、计算机等其他职业技能,落实行动,加强行动督促,及时反馈调整。
4.抓住事业心,重点培养大学四年级学生的就业能力。步入大四阶段,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全过程育人的积极作用,涉农专业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存在一定矛盾,就业环境和就业期望存在一定差距,此阶段分类指导、精准帮扶、完善“最后一公里”教育培训,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扎根农业行业尤为重要。深入开展毕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青年应该与他们所生活的社会联系起来,融入时代,顺应时代潮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选择职业时的重要考量指标[8]。因此,毕业年级的专业思想教育应该更现实化,更具体化,更注重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教育,并需要找出专业岗位与职业预期的实际差距,制定适合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性目标,将专业与职业有机结合。参加专业知识讲座、行业会议、创新创业类活动等,提升实现生涯目标的行动力,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引导,逐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所学专业相结合,通过专业类职业提升,进一步确立行业内就业的职业目标。了解农业领域就业的相关政策和程序、就业和创业信息,与行业内就业单位及校友建立稳定联系,并及时跟踪服务,确保行业内稳定就业[8]。
在做好学生内在教育的同时,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建设实际,做出适应时代发展、学科建设的改革,升级新型农业人才培养机制体制,转变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对农科专业的认知,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认可度。
1.抓住“双一流”建设契机,努力搭建高新技术和科学研究平台,改善专业培养环境。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专业学习内容和学习自主性等方面,特别是专业教育向高新技术、科学研究方向延伸,相比通识教育,教学计划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更系统、更具体、更完善,对学生的要求也更自主、更个性化。“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发挥政策指导,重新调整资源配置,鼓励不同层次高校挖掘自身特色,集中力量扶持优势学科建设,广大涉农高校要抓住“双一流”建设契机,准确定位,在自身建设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结合学生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开展专业品牌建设,努力促使技术产业升级,让农牧行业更现代化、集约化、工厂化,使大学生能够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新转变。同时要努力搭建科学研究平台,提升科研协同创新能力,吸纳更多思维严谨、动手能力强的本科生参与科研团队,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农牧行业科学研究引领行业发展的必然性。通过一流学科建设,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办学水平,激发农科专业发展活力,改善专业培养环境,进而提升涉农专业大学生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以振兴农业产业为己任,努力学习,积极工作。
2.紧跟内涵式发展步伐,构建“新农科”提升机制,努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专业就业环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顺应教育强国发展战略,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在规模发展中提升“新农科”建设机制,要在继承、发展和创新中,结合农科建设实际从质量、规模、结构和优势特色等多领域提升农业现代化、科技化,进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9]。大多数学生和学生家长对传统农业存在偏见,认为工作环境差、工资福利低,大部分农牧企业,甚至事业单位都存在工作地点偏远、交通不便等现状,随着“新农科”建设的不断升级,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就业环境和工作待遇也随之改善和提高,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处理,越来越多的养殖、种植企业和单位都不同程度的更新换代,使得越来越多的产品可追溯,环保更安全,生产更高效,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从业人员的收入也越来越高,大学生更是企业的精英人群、骨干力量,未来会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和行业的领军人物,工作有干劲,自然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愿意投身到自己所学的专业行业内就业。
3.运用“三全育人”机制,紧抓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专业影响力和教师知名度,改善专业社会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10]“三全育人”机制体制建设,首先需要全体教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不忘初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师德师风建设,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九个坚持”,抓住大学生阶段性特点,开展家国情怀、基础知识、专业认知、科学精神、创新意识、能力素养等思想政治教育,全力打造学科优、特色强,创新驱动、产教融合的“新农科”人才培养体系[11]。逐步扭转全国涉农高校和涉农专业是艰苦专业、低端行业的认识偏见。作为农业大国,作为朝阳产业,我们不乏科学领军人物和高素质研究团队,应该加大力度提高涉农专业的宣传,强化认知,同时提高涉农专业教师的知名度,整合教育资源,让城市、乡镇、农村改变对“大学生农民”的看法,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链的升级改造,突出重点,大力宣传,鼓励有志青年投身其中,为人民提供优质的农副产品,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能力提升和成果转化,改善专业培养模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1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聚焦农村农业现代化,持续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成果专项行动。广大涉农专业要更注重生产实践和产业实效,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此,涉农专业培养模式要在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就业指导和教育教学各环节,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把教育教学、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落实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行动中,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充分发挥科研成果的转化作用,为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供保障,让涉农领域的创新创业成果更新、更突出,给涉农专业高校、学生、教师带来更多的契机,以此鼓励更多的学生投身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生活保障和物质基础。
习近平高等教育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核心,系统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对“新农科”建设和农业人才培养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广大涉农高校要不断学习、领悟、践行,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可靠的农业人才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