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芹
初中地理学科的立德树人功能,即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帮助学生感受不同区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征,引导学生理解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培养学生认识遵循人类发展与保护自然相辅相成规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一、正确认识“人口”与“人手”的关系,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关我国人口的知识,了解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全国而言,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经济发展东强西弱,这实际上包含了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理解“人口”与“人手”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另外,我国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基数较大,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教师要结合当地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人口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人的职业技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人口”转变成“人手”,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初中生要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好好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家乡、为社会发展担当重任。
二、辩证看待“需求”与“开发”的关系,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在教学有关自然资源的需求与开发的内容时,教师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资源的需求与开发,指导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处理资源的需求与开发的关系。
教师在有关世界自然资源与中国自然资源的教学中,要设计资源开发与需求是矛盾的统一体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思考问题,用批判性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世界自然资源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地域差异、经济差异、文化差异、国民环保意识差异等,要求学生在认识差异的过程中,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环境破坏带来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减少等环境恶化的现象,让学生透过现象进行观察,分析“需求”与“开发”之间的内在联系,思考资源过度开发、生态过度破坏、资源急剧减少与人口不断增长、自然灾害频发之间的关系。有些国家或地区对资源过度开发甚至对其他国家或地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让学生自然地体验到需求与开发关系的科学处理。只有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全球经济才能够得到可持续性发展。这样,科学的资源观就会在学生的思想深处形成。
三、渗透美丽中国建设指标体系教育,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提出了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全国上下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国家发改委于2020年3月颁布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指标和落实措施。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环境整治,广大农村和城市下功夫清洁河道、治理城乡环境。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把美丽中国建设的指标体系渗透到有关内容的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环境观是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要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建设优良的生态,就要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体、安全的土壤、整洁的人居环境,就要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初中地理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教师要让学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要求学生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在教学有关中国旅游业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要设计渗透美丽中国建设指标体系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用综合性思维思考与旅游业发展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旅游景点的环境保护措施。旅游业发展需要交通建设、住宿餐饮服务、商业保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当然旅游业发展也会带动这些产业发展,关键是要做好这些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治理。另外,保护旅游景点环境需要按照美丽中国建设的评估指标,努力达到不同的等级要求。这样,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情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是未来公民必备的公民观。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地理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