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妹
地理教学,不仅要教学生课本知识,更要提高学生地理能力,比如活跃的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扎实的实践能力,从而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一、地理知识从何而来,走向何处
地理知识来自真实的、复杂的、多变的世界,具有生活性与区域性特征。地理知识分门别类形成系统知识,从而分成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教师可在教学中多设计体验式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地理综合思维
地理综合思维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人们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综合思维具有整体性,即要求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联系思维能力。地理综合思维从空间和实践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区域自然和人文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探讨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逆向思维。
问题与情境紧密联系,问题往往产生于情境。情境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是学生参与体验的基础。问题是激发思维的起点,“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中的《极地地区》时,可以以科考之旅导入,展示有关极地地区的图片,让学生在情境中初步感受极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教师可提出问题: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企鹅、北极熊分别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体表特征反映了怎样的自然环境?北极熊遇到了什么困难?为什么会产生该现象?应该选择什么时间去科考?
学习分为基础学习和深度学习。在基础学习中,教师展示真实的情境,提出识记性问题——什么时候、在哪儿、是什么,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在此基础上提出理解性问题——怎么样。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离不开问题引导,问题是教学之根;教学中的問题是用来思考的;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价值;有恰当的情境和案例,问题链围绕主题渐次展开;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参与问题讨论,并进行正确评价。
2.利用比较分析,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的《气候》时,课标要求是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教师可用情境导入: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二集,提问:从视频中能获取哪些信息?(追随养蜂人的脚步,追花追蜜追人生)
(1)养蜂人追着油菜花期奔波。(疑问:油菜花期大概30天,为什么养蜂人一年中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在外奔波呢?)
(2)奔波的地点:广东佛山市、江西婺源、江苏兴化、北京、新疆伊犁、青海门源。
(3)不同地点油菜花开的时间:佛(2月)、婺(3月)、兴(4月)、京(5月)、新(6月)、青(7月),在中国地图上找出这些城市,并用笔做上记号。
最后,教师提出活动要求:根据各地花期的不同,请你们设计合理的采蜜线路,并说说采蜜线路的形成原因。
在整个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小组合作,培养创新思维。
约翰·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在《极地地区》的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模拟体验的方式,经历观察、猜想、论证等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比如选择科考的内容、选择的原因、预测科考成果及对人类的影响,从而提升思维活跃度,提高创新能力。
地理知识是有规律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体验式教学,尊重规律、运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