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丽莎·L·惠特森?萨拉菲娜·罗宾逊?肯德拉·范·沃尔肯伯格 曼迪·杰克逊
摘 要:研究目的:本研究对一个主要服务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和青少年的校外音乐项目进行评估。评估采用混合设计方法,检验校外音乐项目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与非学业素养的影响。研究方法:访谈和年度问卷调查。访谈组由10名父母/照料者和8名青少年组成,访谈内容涵盖数个主题,涉及参与者的学业成绩和非学业素养(音乐技能、责任感/纪律性、自我效能感、赋能、社交能力和家庭关系)。年度调查问卷根据这些主题编制。研究结果:53名父母/照料者完成年度调查问卷,对青少年学业成绩与非学业素养给予评价。独立样本t检测结果显示:在责任感/纪律性方面,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得分高于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学生;每周参加三次以上活动的学生得分高于参与次数较少的学生。研究结论:本文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主要讨论了低收入家庭青少年更多参加校外音乐项目的必要性。
关键词:学业成绩;青少年;校外项目;儿童;劣势;评估;音乐;非学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502(2022)01-0117-12
译者简介:吴扬北,武汉音乐学院硕士,江西抚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张莉,华东理工大学 2021 级翻译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实践;时麟,华东理工大学 2021 级翻译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实践;吴碧宇,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对比与翻译;郑红红,福建師范大学教育硕士,莆田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一、导言
研究表明,儿童接触音乐项目可以提升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1]。尽管低收入家庭儿童很少有机会参加音乐项目,但研究发现,有机会参加美术项目和音乐项目的低收入家庭儿童与其他同龄人一样可以从中获益,有时甚至比同龄人获益更多[2]。本文采用混合设计法进行探索性研究,评估校外音乐项目对低收入家庭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一)为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开设的校外项目
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家庭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差距在持续扩大。但是,针对校外项目研究的结果表明,高质量的校外项目对提高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学业成绩具有重要作用[3],认知层面的学业成绩的提高很大程度得益于非学业素养的训练。例如,有研究发现,参加校外项目获得的社会支持对提高和维持学业成绩和非学业素养至关重要[4][5]。
布兰达和麦克雷亚收集了一个领导力发展校外项目中低收入家庭非裔美国青少年的定性数据[6]。在调查过程中,这些青少年强调,参与项目最重要的收获是与同龄人建立了联系,并得到导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因此,他们能够在学业上与他人保持积极联系。
萨卢斯基等人研究了青少年通过参加青少年发展项目培养责任感的过程[7]。研究采用开放式定性访谈,调查青少年在培养责任感的过程中经历的压力和紧张。研究分析了青少年责任感发展的四个阶段:承担新责任、承诺责任、履行责任和经历行为变化。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通常会自愿承担新责任,在履行新责任的过程中会感到压力,但仍以积极心态承担新责任,在校外项目之外的其他场合也更有责任心[7]。
很多研究都提到主要服务低收入家庭儿童的校外项目对学生学业成绩和非学业素养的潜在积极影响,当然这些积极影响常取决于多个因素,比如项目的质量。这些研究还调查了关注特定领域或特殊技能的校外项目会对儿童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艺术类校外项目已经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但对这类项目的评估研究还很有限。
(二)艺术类校外项目
莱特等人对国家艺术和青少年示范项目(NAYDP)进行了为期3年的多方法评估[8]。该项目旨在为加拿大不同文化背景的低收入家庭青少年(9~15岁)提供艺术技能强化教育。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的参与度、技能发展、亲社会性和任务完成度均有明显提高。家长的报告称,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尊、问题解决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包括与同伴的积极互动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均有提升。家长和青少年均在报告中表明,由于该项目提供实际的激励措施(如项目免费、免费零食和免费交通),鼓励家长参与,并为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支持性环境,因此青少年会更积极地参与项目。
该项目实施5年后,莱特等人对参与国家艺术和青少年示范项目的32名青少年进行跟踪调查[9]。参与项目的青少年称,项目带来持续的积极影响,这得益于技能习得、良好的师生关系、团队合作、积极的同伴关系、归属感以及项目的灵活性。他们表示会继续上学,并打算在中学毕业后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尽管低收入家庭青少年在艺术类校外项目中能获得积极成效,但与高收入家庭的同龄人相比,他们参加音乐项目的比例极低。凯瑟罗尔指出,在艺术强化类项目中,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学生相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学生能在学业成绩和非学业素养上获得相同、甚至更大的效益,包括取得高分成绩、获得上大学的机会等[10]。此外,参与艺术项目的学生,无论社会经济地位高还是低,获得学士学位的可能性都是未参加艺术项目学生的三倍[10]。
针对低收入家庭儿童的艺术类校外项目需要更多研究。此外,对这些项目中特定类型的艺术媒体和以艺术为基础的课程进行比较也非常重要[8]。研究发现,与一般的艺术类项目一样,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报名参与音乐项目,尤其当这些项目资金面临或实际受到削减时,机会更少[11]。然而,有研究表明,参与音乐项目与学生学业成绩和非学业素养的提高有关。
(三)音乐项目
多项研究表明,参与音乐项目与良好的学业成绩有关。例如,研究发现,参与音乐项目与阅读成绩[12]、语言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13]、数学成绩[2]和一般智力[14]呈正相关。研究还表明,这些积极影响的程度和持久性取决于参与音乐项目的时间和投入程度,诸如持续数年学习一种乐器[11]。因此,参与为期数年的音乐项目,特别是专注一种乐器演奏的音乐项目,青少年可能会获得更持久的益处。
仅有少数研究针对校外音乐项目展开专项调查(相较于校内音乐项目或个人音乐培训而言)。例如,克劳斯等人[15]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对象是参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长期社区音乐项目的儿童群体。该项目为低收入家庭的弱势儿童提供免费音乐指导。结果显示,接受2年音乐指导的儿童在听觉加工方面出现显著的生物学变化,这对以语言为基础的阅读能力和日常交流能力有积极影响。
安德瑞森调查了两个主要服务低收入家庭青少年的校外音乐项目(一个侧重于乐器教学,另一个侧重于合唱教学)[16]。结果显示,大多数青少年称,他们的学业成绩因参与项目而得到提高,非学业素养也有所提升,如专注力、团队合作、社交技能、时间管理、毅力、领导力、同伴关系等。教师和家长的报告也显示,青少年在学业成绩和非学业素养方面都有进步[16]。
上述研究指出,音乐项目通常以间接方式对个体的智力和学业成绩产生积极影响,并通过情绪、幸福感、自尊、专注力及压力水平等非学业因素起作用[16]。例如,里卡德等人研究了小学学龄儿童的校内音乐课程[17]。研究发现,尽管并非校外项目,但参加这些课程可以防止儿童自尊的下降。研究者认为,儿童参加音乐活动,进行音乐游戏,可以促进其亲社会行为,增强自尊。与同伴一起参与音乐活动可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增强社交技能。因此,在研究音乐项目带来的影响时,评估这些与学业成绩密切相关的非学业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四)关于本研究
本研究旨在对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的校外音乐项目——“音乐港湾”项目进行评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法,包括焦点小组访谈和问卷法,调查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在学业和非学业素养方面的获益情况。前人研究成果和焦点小组访谈结果已确定的非学业素养,包括音乐技能、责任感/纪律性[7][16]、自我效能感(如自尊感)、賦能[8][17]、社交能力[6][8]和家庭关系。本研究参考上述指标设计年度问卷,希望每年通过该问卷获取信息,问卷也将作为音乐港湾项目综合评估程序的一部分,检验音乐项目如何对参与的儿童和家庭产生预期影响。评估此类项目,有利于了解项目是否会对弱势青少年群体产生积极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的,并据此设计出更有效的项目,让青少年有更多机会参与其中并得到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程序
“音乐港湾”是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的一个校外音乐项目,主要服务来自贫困社区的约90名儿童。“音乐港湾”的使命是:“由居住在纽黑文市中心的音乐家提供特殊的免费音乐教育、音乐指导和音乐表演,从而让儿童和青少年获得力量,增强彼此的联系,让所有孩子都有机会享受音乐”(www.musichavenct.org)。
该项目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焦点小组。我们将参加该项目的青少年及其父母或照料者确定为焦点小组。第二阶段,设计问卷。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和前期焦点小组访谈结果设计问卷,随后将设计好的问卷发放给所有参加此项目的儿童父母/照料者。
1.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3个独立的焦点小组,其中2个由父母/照料者组成,1个由参加该项目的青少年组成。受访的父母/照料者参与访谈,并对项目提出反馈意见。同意参加访谈的父母/照料者可以享受免费饮食和免费儿童照看服务。他们分成两组,一组在“音乐港湾”办公室接受访谈,另一组在一所学校(儿童正常上课)接受访谈。5个月后,研究人员邀请参与“音乐港湾”项目的青少年组成第三个焦点小组,为其提供免费饮食,利用课间时段在办公室接受访谈。参加访谈之前,首先要征得父母/照料者和青少年的同意。
3个焦点小组的访谈时长均为1小时。获得知情同意后,被采访者先填写一份简短的个人信息调查问卷。每组安排2名研究人员,一名负责主持访谈,另一名负责记录和录音。访谈采用半结构式。
10名父母/照料者(8女2男)参与本次访谈。其中包括黑人或非裔美国人(n = 5)、拉丁裔(n = 2)和非西班牙裔白人(n = 2,缺失= 1),均为参加该音乐项目的13名儿童(年龄跨度6~15岁)的父母/照料者。这些儿童参加该项目的平均时间为2.78年(范围= 0.5~8年)。
青少年焦点小组包括8名参与者(5女2男,1其他),年龄范围在13~16岁(M = 14.75),参与该项目的平均时间为7.44年(范围= 2~9年),其中包括拉丁裔(n = 2)、非西班牙裔白人(n = 2)、黑人和拉丁裔(n = 2)、拉丁裔和白人(n = 1)以及黑人、白人和印第安人(n = 1)。
2.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利用前一阶段焦点小组访谈和以往研究确定的主题检验该音乐项目现有的年度调查问卷中的问题。修改问卷中的问题,与访谈主题保持一致,并根据现有测验设计新的问题用于评估确定的主题(即变量)。调查的目标是确定主题,同时保持主题简洁明确。
学年末,本次调查的工作人员通过电子邮件邀请父母/照料者参与在线问卷调查。53名父母/照料者完成了问卷调查。受访者报告,他们的子女年龄为7~16岁(M =10.83),参与“音乐港湾”项目的平均时间为3.20年(范围= 0.5~10年)。在完成调查的父母/照料者中,家庭年收入低于5万美元的占64.2%。尽管未在对父母/照料者的调查中收集相关数据,但“音乐港湾”项目约90%的学生是少数民族或种族。
(二)测量
1.访谈问题
焦点小组访谈采用半结构式,主持人根据这些问题展开访谈。为父母/照料者设置的第一个问题是“孩子(孩子们)从‘音乐港湾项目中学到了什么?”为学生设置的第一个问题是“您参加‘音乐港湾项目有何收获?”后续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细节询问,如“您的孩子(或您)在演奏乐器中有何收获?”以及“参与‘音乐港湾项目对家庭和学校生活有何影响”。父母/照料者和学生还需要回答最初参加项目的原因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会继续参加。最后,受访者需回答参加该项目有哪些困难、是否需要帮助以及对项目提出改进建议。
2.年度问卷调查
父母/照料者完成一份针对本研究的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参与者基本情况调查,内容涉及子女年龄、参加音乐项目的年限和家庭年收入。调查问卷共包含17个题目,主要关注焦点小组访谈和以往研究中确定的5个主题。受访的父母/照料者使用5点李克特量表(5‐point Likert scale)作答,选项范围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用于评估音乐技能变化和家庭关系变化的题目各1个,分值范围1~5。其他4个主题分为4个分量表。责任心/纪律性分量表共5个题目,分值范围5~25,得分越高,表明学生责任心越强且纪律性越好。自我效能感和社交能力分量表共4个题目,分值范围5~20,得分越高,表明学生自我效能感越好,社交能力越强。测量赋能的分量表共1个题目,分值范围1~5,得分越高表明学生赋能越强。
三、研究结果
(一)焦点小组访谈结果
研究人员将焦点小组访谈录音转为文字后阅读并进行主题分析[18]。根据(经过归纳的)受访者的语言以及关于低收入家庭儿童校外项目(尤其是关于音乐项目的研究)的现有知识和研究结果,对访谈录音进行编码。三位研究人员先分别阅读每份文本,记录文本中出现的主题。然后一起讨论各自的笔记,共同确定核心主题。最后,研究人员将这些主题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以及确定这些主题所进行的变量测量进行比较,最终确定6个核心主题,并用于修改“音乐港湾”项目年度调查问卷。6个主题如下:
(1)音乐技能提升。几乎所有父母都表示,即使孩子刚开始参加“音乐港湾”项目,他们的音乐技能也有显著提升。一名照料者表示,“孩子不仅可以学习自己选择的乐器,也可以学习其它各种乐器”。青少年也在报告中称自己的音乐技能得到提升:“这是一种学习体验——学习如何讲不同的语言。”
(2)学业成绩。一些父母表示,孩子的专注力、注意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有所改善。正如一位照料者所言:“我女儿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很多,成绩优异。现在她更愿意开口了,会提问,能参与课堂活动等等。”
(3)责任感/纪律性。受访父母表示,孩子的责任感和承诺感都增强了,不仅在音乐方面,还包括其他方面。学生们则表示,参与“音乐港湾”项目让他们更加自律、更有耐心、更投入。一名学生说:“很小的时候,我们演奏时就得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拉琴的手要张弛有度。我们必须学会耐心练习……学会演奏,不能半途而废。”
(4)自我效能感和赋能。父母指出,通过参加“音乐港湾”项目,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有所增强。一名照料者表示:“‘音乐港湾项目让孩子更有力量。很多孩子可能会在学校遭遇欺凌或困扰,但在‘音乐港湾的学习会为他们赋能,让他们认可自己的行为,相信自我。”
(5)社交能力。父母表示,“音乐港湾”项目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在音乐课、独奏会以及学校中与他人有效互动的能力也增强了。一名照料者表示:“我发现我儿子更外向了;他可以进行独奏,在众人面前表演或讲话时并不害羞。我认为‘音乐港湾项目还锻炼了他的社交能力。”青少年也表示,参加“音乐港湾”提升了他们的社交技能,扩大了社交关系网:“我已在此扎根,‘音乐港湾扩大了我的社交圈。”
(6)家庭时间/家庭关系。父母觉得,全家一起参加“音乐港湾”的音乐会有利于增进家庭关系,这样的机会很难得。他们非常赞赏这一点。此外,他们还谈道,参加“音乐港湾”项目的哥哥姐姐在音乐兴趣、责任感和信守承诺方面为弟弟妹妹树立了榜样。例如,一名照料者说:“‘音乐港湾项目为家人营造了十分宝贵的相处时光。我丈夫工作很努力,非常辛苦。在参加音乐会时,我们可以聚在一起,享受彼此的陪伴。一家人相聚一堂的感觉真的很美好。‘音乐港湾项目不仅提供了学习乐器的机会,还能营造家人相处的美好时光。”
(二)年度问卷调查
研究人员根据问卷分量表的结果变量对父母/照料者填写的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音乐技能项平均得分为4.72(SD = 0.57),满分为5分;赋能项平均得分为4.23(SD = 0.80),满分为5分;责任感/纪律性项平均得分为20.74(SD = 2.56),满分为25分;自我效能感项和社交能力项平均得分分别为16.79(SD = 2.02)和17.26(SD = 1.97),满分为20分。
研究人员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调查结果是否有影响。研究人员对家庭收入进行分析,以确定年收入低于5万美元的家庭和年收入高于5万美元的家庭是否存在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收入较低的父母/照料者对子女责任感/纪律性的评分高于家庭收入较高的父母/照料者(t[51] = 2.08,p < .05)。此外,赋能评分的差异边缘显著,家庭收入较低的父母/照料者对子女的赋能评分高于家庭收入较高的父母/照料者(t[51] = 1.95,p = .06)。以上两种类型家庭的孩子在音乐技能(t[51] = 0.31,ns)、自我效能感(t[51] = 1.29,ns)和社交能力(t[51] = 0.87,ns)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见表1)。
研究者还对儿童每周参加“音乐港湾”项目活动的时间进行统计。根据父母/照料者提供的信息,将每周参加时间超过3小时的儿童与每周参加时间小于等于3小时的儿童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与每周参加时间小于等于3小时的儿童相比,每周参加时间超过3小时的儿童,其责任感/纪律性更强(t[51] = -2.34,p < .05)。儿童每周参加活动时间对其他结果变量没有显著影响,数据如下:音乐技能(t[p51] = -0.69,ns),自我效能感(t[51] = -1.42,ns),社交能力(t[51] = 0.73,ns),賦能(t[51] = 1.71,ns)。结果如表2所示。
最后,研究人员对参与者的年龄和性别进行分析,确定结果变量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或者是否与年龄具有显著相关性。结果显示,结果变量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年龄与结果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研究人员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各个分量表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结果显示,责任感/纪律性、自我效能感和社交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责任感与自我效能感:r = 0.71,p < .01;责任感与社交能力:r = 0.35,p < .05;自我效能感与社交能力:r = 0.57,p < .01)。研究还发现,音乐技能提高与赋能之间存在显著相关(r = 0.44,p < .01)。
四、讨论
本次研究使用混合设计法,旨在调查校外音乐活动对城市低收入家庭青少年群体的影响。第一阶段,邀请10名父母/照料者和8名青少年參加焦点小组访谈。根据访谈结果得出青少年及其家庭参加“音乐港湾”项目获得收益的几个核心主题(结果):青少年在音乐技能、学业成绩、责任感/纪律性、自我效能感、赋能、社交能力和家庭关系方面得到提高。
本研究调查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例如,在责任感/纪律性方面,萨卢斯基等人发现,参加校外发展项目的青少年责任感增强[7];安德瑞森发现,参加校外音乐项目的青少年表现出专注力、时间管理能力和毅力的提升[16];以往研究还发现,参加艺术项目[8]和音乐项目[17]能够增强青少年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最后,一些研究列举了参加校外活动带来的社交能力方面的收益,如亲社会能力、团队合作、积极的同伴关系和冲突解决能力等[6][8][16]。以往研究没有特别强调家庭成员共处时间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未对这方面进行测量,或者这一变量是“音乐港湾”项目特有的,因为该项目要求家庭成员共同参与,一起参加某些活动。后续研究可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调查。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来看,父母/照料者对大部分分量表评分较高。因此,对这些分数的解读要谨慎,因为高分可能代表某些强烈希望项目取得理想效果的父母对结果的夸大,也可能准确反映出父母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变化。这一问题将在下文详细讨论。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参加音乐项目的家庭中父母收入水平对儿童责任感/纪律性和赋能有影响: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对子女的评价高于高收入家庭的父母。这一结论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凯瑟罗尔发现[10],参加音乐和艺术项目的收益对低收入家庭青少年更显著,他还强调增加低收入家庭青少年参与这类项目的机会的重要性,因为这些青少年参与此类活动的途径较少。
问卷调查结果还显示,参加“音乐港湾”项目时间较多(每周超过3小时)的儿童,其责任感得分显著高于参加时间较少(每周少于3小时)的儿童。这表明,参加音乐活动可能产生剂量效应。有研究得出类似结论:学生参加音乐教学项目一年以上,可从中获得更明显的收益[11][15]。因此,鼓励青少年长期、频繁参加的项目(如“音乐港湾”)能让青少年获得更多收益。
(一)研究局限
本次研究有几个局限需要考虑。首先,本研究采用横断设计,未设置控制组或对照组,因此,无法判定问卷调查得分是否因为青少年参加音乐项目所致,也无法评估研究期间这些分数是否发生变化。尽管存在这一重大局限,但本研究获得的结果仍非常重要,因为它提供了关于父母和青少年对该音乐项目作用的定性数据,以及传统意义上“有风险”的青少年在这些方面的初步了解。
其次,本研究受样本性质的限制。样本包括自愿参加访谈的父母和青少年,以及同意完成问卷的父母。那些没有参加调查的父母和青少年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另一个限制是调查问卷内容仅基于父母的报告。如果由参与音乐项目的教师或青少年本人来完成问卷,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此外,如前所述,父母对青少年参与活动的结果总体评分都很高——这可能是由于样本偏差或父母的回答受社会赞许影响。后续研究必须控制这些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二)启示
总的来说,对父母和青少年进行定性研究表明,参加校外音乐项目有利于提高低收入家庭青少年的非学业素养,且这些能力与学业成绩相关。本研究和之前的研究还表明,相较于参加其它项目,儿童长期、频繁参加音乐教学项目能够获得更积极的结果。
这些研究结果强调,需要设置更多的校外音乐和艺术类项目,特别是考虑到校内音乐和艺术类课程资源缺乏,甚至有时被削减的事实[11][19]。本研究证实以往研究的结果,研究表明,参加这类校外项目有利于青少年学业成绩和非学业素养的提高,非学业素养与青少年的整体幸福感、人际交往能力和最终的学业成绩有关。此外,尽管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参加校外音乐项目的收益超过中等或高收入家庭的学生,但他们参加这些项目的机会较少[11]。为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创造更多参与音乐项目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参加,对于确保这些项目惠及能从中受益的青少年至关重要。因此,资助并鼓励低收入家庭青少年每周数次、长期参加校外音乐教学项目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低收入家庭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和非学业素养,为他们创造一个与条件优越的青少年公平竞争的环境。
本研究还强调当前学界对音乐项目,尤其是校外音乐项目的研究不足。此外,还需要对“音乐港湾”项目进行更多的跟踪研究,了解青少年参与该项目的研究结果是否会发生变化。研究过程也应设计控制组或对照组,确定青少年从音乐项目中获得的具体收益,并与其他校外活动的影响进行区分。另外,对这类校外项目进行评估意义重大,有助于了解弱势青少年参加这些项目能否获得积极影响以及获得了哪些积极影响,这样才能设计出更有效的校外项目,并增加青少年参与活动的机会。
致谢
感谢“音乐港湾”的工作人员和董事会对本研究设计和实施给予的帮助。此外,感谢社区研究与行动协会(SCRA)于2015年1月18日提供的社区小额赠款。
【参考文献】
[1] RESPRESS T, LUTFI G. Whole brain learning: The fine arts with students at risk[J]. Reclaiming Children and Youth, 2006, 15(01): 24-31.
[2] CATTERALL J S, CHAPLEAU R, IWANAGA J. Involvement in the arts and human development: General involvement and intensive involvement in music and theater arts[J]. Champions of change: The impact of the arts on learning, 1999, 1: 1-18.
[3] ODONNELL J, KIRKNER S L. Effects of an out-of-school program on urban high school youths academic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14, 42(02): 176-190.
[4] GREENE K, ANYON J. Urban school reform, family support, and student achievement[J]. Reading and Writing Quarterly, 2010, 26(03): 223-236.
[5] KATAOKA S, VANDELL D L. Quality of afterschool activities and relative change in adolescent functioning over two years[J].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13, 17(03): 123-134.
[6] BULANDA J J, MCCREA K T. The promise of an accumulation of care: Disadvantaged African-American youths perspectives about what makes an after school program meaningful[J]. 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 2013, 30(02): 95-118.
[7] SALUSKY I, LARSON R W, GRIFFITH A, et al. How adolescents develop responsibility: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youth programs[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014, 24(03): 417-430.
[8] WRIGHT R, JOHN L, ALAGGIA R, et al. Community-based arts program for youth in low-income communities: A multi-method evaluation[J]. 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 2006, 23(05): 635-652.
[9] WRIGHT R, ALAGGIA R, KRYGSMAN A. Five-year follow-up study of the qualitative experiences of youth in an afterschool arts program in low-income communities[J].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2014, 40(02): 137-146.
[10] CATTERALL J S, DUMAIS S A, HAMPDEN‐THOMPSON G. The arts and achievement in at‐rick youth: Findings from four longitudinal studies. Research report#55[J].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2012.
[11] COSTA‐GIOMI, E. Music instruction and children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The educational context of music participation[J]. Music, Health, and Wellbeing, 2012: 340-355.
[12] SOUTHGATE D E, ROSCIGNO V J. The impact of music o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achievement[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2009, 90(01): 4-21.
[13] FORGEARD M, WINNER E, NORTON A, et al. Practicing a musical instrument in childhood is associated with enhanced verbal ability and nonverbal reasoning[J]. PloS One, 2008, 3(10): e3566.
[14] SCHELLENBERG E G. Long-term positive associations between music lessons and IQ[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6, 98(02): 457-468.
[15] KRAUS N, SLATER J, THOMPSON E C, et al. Music enrichment programs improve the neural encoding of speech in at-risk children[J].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4, 34(36): 11913-11918.
[16] ANDREASSEN A. For the love of music: The influence of after-school music programs on the academic and non-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disadvantaged youth[J]. Online Submission, 2013,4(04):67.
[17] RICKARD N S, APPELMAN P, JAMES R, et al. Orchestrating life skills: The effect of increased school-based music classes on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and self-estee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 2013, 31(03): 292-309.
[18] BRAUN V, CLARKE V. Using thematic analysis in psychology[J].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2006, 3(02): 77-101.
[19] HAMBEK J. Arts programs in schools often in danger of being cut[J]. The Washington Times, 2016, 14.
The Benefits of an Afterschool Music Program for Low‐income,
Urban youth: The Music Haven Evaluation Project
Melissa L. Whitson PhD 1, Sarafina Robinson MA 1, Kendra Van Valkenburg MA 1, Mandi Jackson PhD 2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New Haven, West Haven, CT ;
2.Music Haven, New Haven, CT )
Abstract: Aims: This study was an evaluation of an afterschool music program that serves primarily low-income, urb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e evaluation examined academic and nonacademic outcomes through a mixed-method design. Methods: Focus group participants included 10 parents/caregivers and 8 youth. Focus groups yielded several themes regarding academic and nonacademic (musical skills, responsibility/discipline, self-efficacy, empowerment, social competence, and family bonding) benefits of involvement with the program. An annual questionnaire for the program was created based on these themes. Results: Fifty-three parents/caregivers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 and rated their children highly on all outcomes. The independent t tests revealed that lower-income students were rated higher on responsibility/discipline than higher-income students and that those children who attended the program more than three times per week were rated higher on responsibility/discipline than those who attended less. Conclusion: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particularly the need for increased access to afterschool music programs for low-income youth, are discussed.
Keywords: Academic; Adolescent; Afterschool programs; Child; Disadvantaged; Evaluation; Music; Nonacade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