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友
在舞龙这件事上,中国人发挥了奇思妙想,生活中各种常见的事物都能成为制作舞龙的材料,江苏无锡的凤羽龙、湖南洪江的荷花龙、广西罗城的草龙……广西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也藏着一条奇异的“龙”——芭蕉香火龙。每年开春,一黄一青两条“龙”在长塘镇上空飞舞着。这是舞动的龙,也是舞动着的美好生活。
非遗人物和非遗
周建孟
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秀区壮族芭蕉香火龙舞项目传承人,壮族芭蕉香火龙舞第七代传承人。
壮族芭蕉香火龙舞
壮族芭蕉香火龙舞是壮族传统民俗,主要流传于广西南宁市的青秀区、邕宁区、兴宁区、良庆区以及钦州市等地,其中尤以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的壮族芭蕉香火龙舞最具代表性。2010年,青秀区壮族芭蕉香火龙舞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入选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腾龙飞舞
我们到达村里时,周建孟一行已经开始准备芭蕉香火龙了。
“如今芭蕉香火龙已经变了很多。”周建孟说道,“龙身我们换成了绿色的绸缎,这样能用更久。”芭蕉香火龙最早是用整棵芭蕉树来做龙身,树干粗的一头插上已经做好的龙头,最细的一端作为龙尾。后来取“龙飞九天”之意逐渐发展为九节龙,每节以竹子编织,再用芭蕉绳捆扎,将之连成一体,再饰上芭蕉壳,扎上芭蕉叶,便是一条青龙。
周建孟说:“芭蕉香火龙,顾名思义就是用芭蕉做的香火龙。我们现在保留了使用芭蕉叶这个特点,香火比较少用了。”以往,人们将香插在芭蕉树做成的龙身上,到“安龙”的环节时点燃香火,然后舞动“神龙”。在烟火缭绕的空中,神龙飞舞,如临仙境。
不一会儿,一条芭蕉香火龙制作完成。周建孟将红绸缎扎成的花系在龙头上,便大声一喊——“请龙!”9人撑起龙身,做8字形甩动动作,片片芭蕉叶沙沙作响,龙腾蛇舞,从远处看似乎一条青龙在空中腾飞。
在周建孟铿锵、洪亮的口号带领下,舞龙人的步伐在极富变化的同时,又能保持沉稳有力。“芭蕉香火龙舞的舞步来源于师公的三台罡步、辟邪步等。”周建孟介绍道。
最初芭蕉香火龙舞作为祭祀天地的一种仪式,传说在300多年前芭蕉的出现帮助了长塘镇一帶的人们克服洪水和饥饿的灾难,后来人们将芭蕉和龙结合在一起,向上天表示感恩。
“我们的芭蕉香火龙舞仪式是很完整的一个祭祀流程,请龙最后还要送龙。”周建孟说道。完整的芭蕉香火龙舞仪式包括开坛请圣、庙前点睛开光、师公安龙、傩戏娱神、舞龙以及最后的请龙归潭。
从师公安龙到请龙归潭,芭蕉香火龙舞仪式随着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舞步、唱词、伴奏音乐都会有所变化,性质也逐渐地从娱神到娱人,尤其是舞龙的娱乐性质比较强。舞龙的时候师公退场,旗手举着标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彩旗登场,芭蕉香火龙在旗帜后面或翻滚或跳跃,场面十分震撼。
将芭蕉作为香火龙的主要材料,是长塘人对大自然恩赐的感激,也是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期盼,是农耕文化的沉积。有300多年历史的芭蕉香火龙与其他舞龙看似有着很大的差别,但仔细体悟,代表壮族文化的芭蕉和汉文化的龙,在芭蕉香火龙身上结合,展现出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
壮族人民通过芭蕉香火龙身,将芭蕉与神灵连接起来,舞动的是龙,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0多岁的周建孟仍充满活力,带着队伍为明天的拍摄做彩排。
龙的传人
年轻的时候,周建孟和小伙伴们在每次芭蕉香火龙舞仪式结束后,都会迫不及待地跑到台上去舞弄香火龙。那时周建孟和小伙伴们的舞龙动作是没有章法的,在老人们看来也只是年轻人的胡闹,但生长在芭蕉香火龙舞氛围浓厚的地方,周建孟潜移默化地爱上了芭蕉香火龙舞。
一直喜欢文化的周建孟在23岁成为当时文艺表演团的副团长,对芭蕉香火龙舞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在爷爷辈舞龙人的指导下,周建孟积极地参与每一场芭蕉香火龙舞演出,从当时学习舞龙的年轻人中脱颖而出。
一步一步地踩舞步,一招一招地摇……就像戏曲的排场一样,芭蕉香火龙舞仪式也有固定的套路。“五方请神是最为讲究的,也是师公文化在芭蕉香火龙舞仪式里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流程。”周建孟说道。
“五方请神”就是芭蕉香火龙舞仪式中的第一个环节开坛请圣,必须遵循东南西北中的顺序,而每个方位请神的踩步也完全不一样。周建孟说:“这是按照我们的民族习惯来的,五行、阴阳的理念融汇在其中。”
掌握了芭蕉香火龙舞全套动作之后,周建孟渐渐地成为了团队的核心,也就是“龙头”。
“成为‘龙头之后,我就很担心整个团队能不能坚持下去。”周建孟回忆道。
20世纪80年代,受到打工潮的影响,许多人纷纷外出务工,而芭蕉香火龙舞在那时没办法创造营收,仅仅是几个喜欢的人在艰难维持。“最鼎盛的时候长塘和周围有将近50支舞龙队。但随着许多人纷纷到广东打工,剩下的都是老人在‘缅怀了。”
而在制作芭蕉香火龙的流程中,最重要的是选材。周建孟说:“芭蕉香火龙分公龙和母龙,对选材也有着不同的要求。”母龙常用全青色的芭蕉叶,但公龙不同,公龙多采用变黄的、老的芭蕉叶,但每年3到6月份,芭蕉抽了新芽,就没有办法使用老的黄芭蕉叶了。
2010年,青秀区壮族芭蕉香火龙舞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入选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契机使得包括周建孟团队在内的许多芭蕉香火龙舞团队重新恢复了活动。“政府的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们的压力,材料也有所保证,同时人多了,力量也更足了。”周建孟说道,“目前长塘镇以及周围总共有8支最为顶尖的团队,这让我们有了很大信心。”
在2011年的“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舞龙大赛”中,周建孟带着他的团队在这场比赛中展示并获得了该大赛的金奖。壮族芭蕉香火龙在那时也进入了世人的视野中。
周建孟与他的团队积极参加各种文化展演活动。2019年,第十三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在南宁召开,芭蕉香火龙舞以其独特的舞姿与形象向中国和东盟国家展示了特别的壮族文化和中华文化。
“现在,对于芭蕉香火龙舞的传承我并没有那么担忧了。我们依托‘非遗进校园项目,在青秀区的2所小学和1所初中开设教授芭蕉香火龙舞的课程,从芭蕉香火龙的来历、制作、舞姿等方面,系统性地教给学生们。”周建孟看着展示墙上的照片说道。
在离开的时候,周建孟收拾着芭蕉香火龙,又时不时地耍两下,兴许每一条“龙”的飞腾本身,就是有着“赤子之心”的龙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