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鹏鹏 孙波
(中共贵阳市委党校,贵州 贵阳 550001;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
三线建设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迫于国内外形势而进行的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探索实践。这一探索实践既是为解决备战、备荒的军事探索,也是解决国内工业布局和产业分布而进行的经济探索,同时还是一次政治动员、科技攻关、人口迁移的政治探索、科技探索和社会探索。在三线建设过程中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科技、工业成就,同时革命先辈在三线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585三线建设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活动,是党和人民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深刻认识和把握的能动活动,也是党和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一种主观积极性活动。在三线建设实践中生成的三线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印记和历史逻辑,是历史的产物。
一是国际形势紧逼所致。新中国甫一成立,就面临西方列强的封锁孤立。1960年之后,由于跟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都走向了敌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处境更加艰难。1962年,中国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揭开了武装对抗的盖子。1965年,美国进犯越南,并不断袭扰我国海南、云南、广西上空。与此同时,美国支持国民党也在策划反攻大陆的图谋,中国南部边疆面临着战争的威胁。同样,我国北疆也不平安。由于苏共20大之后中苏关系恶化,20世纪60年代后期,苏联一度在我国西北边疆地区边境线上屯兵百万。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发生冲突,一度逼近战争边缘。可以说,由于我国当时面临着极其紧张险恶的国际形势,备战备荒成为非常之需;生存及安全压力之下,隐蔽建设、奋力拼搏就是必然选择。
二是国内产业布局所需。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起步的,社会主义建设缺少经验。大跃进运动及大锅饭形式的人民公社化给当时的国民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同时,由于工业布局东高西低,分布严重不均衡,当时我国的工业有七成集中在沿海地区,只有三成在内地,内陆工业体系薄弱,这种工业布局无法对外军袭击作出有效防御,且工业设施容易遭到毁灭性打击。另外,人口分布与工业布局紧密联系,工业密集的地区聚集了大量人口,我国大中城市面临的战争代价很大。为人民作想,为国家考虑,三线建设势在必行,艰苦创业迫在眉睫。
三是人民建设热情高涨。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人民群众携推翻三座大山、当家作主的喜悦,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击退美帝国主义的热情,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近代中国遭遇的悲惨经历,使得中国人民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对外敌入侵充满愤慨。大跃进是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涨的一个标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成为全国上下的一致追求,赶英超美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就是在这种热情过度的氛围下提出的超前目标。于是,当上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日趋紧张的时候,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投入到三线建设,期盼通过艰苦奋斗开创中国工业新布局、国家安全新保障。
四是党的领导动员有力。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结果,获得了人民的坚定拥护和支持。“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2]20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出发,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我国国情出发,迅速做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关于三线建设具体实践,中央提出先抓吃穿用,再抓农轻重综合平衡的建设理念,以及坚持靠山、分散、隐蔽的选址原则;在科技攻关上也是坚持“三老带三新”“包建制”“技术民主”等领导创新思路。因此,三线建设是坚持党的坚强领导的直接体现,是党和人民群众运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勇于创新的鲜明例证。
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3]349可以说,三线精神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孕育积淀的成果,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体现,具有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创造性。弘扬三线精神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是道路自信的体现,也是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展现。而在三线精神的历史积淀中,文化力量毫无疑问是其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元素。三线精神经过时代、实践、实战的考验和岁月的沉淀,越来越焕发出独特的思想光芒。
一是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4]三线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的直接体现。中华大地境内两大主流水系,带来充沛水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水患,洪涝灾害成为中华民族从古自今不得不面对的自然灾害。与洪灾相伴而生的还有瘟疫、饥荒等。而广土众民、物质紧缺造成的生存压力,同时为了争夺生存资料产生的内部争斗,也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历史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难。多难兴邦,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压力下形成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品格,面对困难愈挫愈勇,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精神气质。在三线建设时期,面对环境恶劣、物质短缺的困难,广大党员和群众迎难而上、不肯服输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血液中艰苦创业精神的体现。
二是扎根于革命文化中的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精神。“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5]5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至1949年,全国牺牲的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370多万人。面对革命道路上的枪林弹雨、血雨腥风,革命同志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在敌人威逼利诱和高官厚禄面前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在敌人铡刀和血腥屠杀面前坚贞不屈、慷慨赴死,这种坚强的革命精神深深镌刻在革命群众的身体之中,久而久之成为红色基因,影响了一代代人。三线建设时条件艰苦,全靠人力肩拉手提,物资短缺生活困难,广大党员和群众响应号召,“不想爹,不想妈,不出煤不回家”,“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三线建设时期广大干部群众面对困难当仁不让、冲锋陷阵的干劲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是革命精神的写照。
三是承继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品质。“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6]119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办难事;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人多力量大的优势,互相协作取长补短,发扬团队优势和集体主义精神,攻坚克难不断前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胜利的一个基本经验就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从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相结合,实事求是探索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和模式。三线建设是对当时中国工业布局重新调整的一次探索,是对中国国家安全升级保障的探索,也是对社会人口流动和城镇发展的一次探索。三线建设时期集中体现了分工协作、对口支援、集中力量办大事、团队精神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势。比如说,贵州省六盘水市先后调进煤矿基建队伍63000人,加上当地的民工队伍,共计10万人。从沿海煤矿仓库调运来的钢材、设备共计50万吨,并调拨了大量新车。[7]4这无疑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展现,也是三线建设中团结协作、取长补短的一个缩影。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撑,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难以生存的。在三线建设时期,尽管物质条件极端恶劣,精神滋养却为战胜恶劣环境提供了坚强支撑。三线精神丰富的文化底蕴,凝聚了几代三线人的精神智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精神资源和智慧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3]323。
一是弘扬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是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最坚强的主心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星星之火起步,历经千辛万苦,经过无数次考验和挑战,终于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百年大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紧密相连、始终站在时代最前列、始终处于攻坚克难的最前沿;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在实践中锻造党的革命性、纯洁性、先进性、战斗性;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确保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三线建设的成功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离不开人民群众对党的坚定拥护、积极支持。人民群众信任党、拥护党、跟着党,信任社会主义,是三线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所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赓续三线建设所蕴含的精神血脉,就必须继续弘扬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坚定不移跟党走,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切实把“两个维护”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全社会勠力同心,才能凝聚起亿万人民昂扬向上的奋斗力量,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胜利。
二是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空谈误国,中国梦不是靠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经过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接续奋斗才能实现。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长征,走好脚下的长征路,只有自强不息、拼搏奋斗才能抒写无悔青春,才能为子孙后代打下坚实的基础。三线建设时期,广大干部群众面对荒山野岭、缺衣少吃的困难,依然激情四射,豪情万丈,流血流汗不流泪,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之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社会主义建设奇迹。今天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稳居世界第二,国际影响力举世公认,中国抗击全球风险的能力坚如磐石。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之下,各地区、各部门顾全大局、尽责担当,上亿市场主体在应对冲击中展现出坚强韧性,广大人民群众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诠释了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磨难中走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必将一路披荆斩棘创造让世界惊奇的更大奇迹。在新发展阶段,面临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面临更大挑战和风险,我们要充分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继续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做好啃硬骨头的准备,增强底线意识、危机意识,善于从危机中发现新生机,于变局中开创新局。
三是宣扬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就能完成的。但是只要方向对头、方法正确,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就一定能成功。中国革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创造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天地。三线建设时期,尽管条件艰苦,形势紧张,但是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和豪情壮志依然高涨,怀着必胜的信心、坚定的信念,与天斗、与地斗、以苦为乐,其乐无穷。广大干部群众坚信靠双手能改变世界、靠意志能战胜困难,相信困难总会过去,胜利一定实现。这一时期,人民正是抱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决心投入到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才克服了一道道难关,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事业蒸蒸日上。从世界社会主义诞生的500多年、科学社会主义170多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波澜壮阔的历程中,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焕发生命力,中国共产党越来越具有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愈益深刻,必将凝聚起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磅礴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必将指日可待。
四是激扬为国奉献的家国情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价值追求始终是激励各族同胞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强大精神动力。三线建设时期,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怀揣爱国热情,积极投身到建设大潮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一时间成为响彻大江南北的口号,谱写了一曲呕心沥血、辉煌壮丽的英雄赞歌。投身三线建设洪流的,有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有新婚燕尔的新郎、有年逾半百的老人。他们为了国家的强盛、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尊严,义无反顾奋斗在三线建设的现场,青春、终身、子孙都在所不惜,无怨无悔。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弘扬爱国主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情怀;坚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格局;坚持久久为功、功在不舍的精神,为国家为人民贡献力量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