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凡 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00)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学就是一种主客观二元对立的哲学。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更贴近哲学,所以西方在分析美学范畴的时候,经常使用二元对立的哲学模式。崇高是西方美学中重要的美学范畴,同时也是西方美学独有的范畴。中国古代美学没有崇高这个美学术语,但有与此相似的内容,因为美感本来就是相通的,是人们的一种共同的感受。对于同一种美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感受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人们使用不同语言以及不同的范畴来表达这种相同和相通的感受而已。在此,笔者从二元对立的哲学模式来探究这个崇高美学范畴在西方美学中的情况。
二元对立即主客体的二元对立,主客观双方构成了矛盾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主观往往指的是人的精神、情感、思想、意志、品德等方面,客观往往指的是客观存在的外在事物的形体、形式、材料、颜色、体积等方面。如果用哲学模式来分析,崇高就是主客观矛盾对立的方面。与崇高相对应的美学范畴是优美,优美则强调主客观矛盾统一的方面。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要探究矛盾的对立,人们还需要了解一下矛盾的统一。具体来看,优美在西方的美学范畴中是指矛盾中的主客观双方处于一个相对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在优美中,矛盾的主客体两个方面都不突兀、不尖锐,没有发生矛盾对立乃至撕裂的状态。优美分为人或事物的优美,其实就是人或事物处于一个矛盾的统一、和谐和平衡的状态。比如一个人的优美,就是指这个人的性格、动作、姿态等各方面都比较和谐,让人们看起来很舒服,这就是优美。用中国古代的语言来描述优美的特征,即柔媚和谐,安静秀雅。从美感上来看,优美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当人们看到了优美的人或物,就如人们来到了一片田野里,闻到泥土的清香,感受到阳光的柔和、微风的温顺,聆听着优美的音乐,整个大地的花草树木的搭配都让人感觉到非常舒服,这使得人们心态平和,身心得到放松,体会到了一种愉悦的、心旷神怡的感受。
与优美不同,崇高是矛盾双方主客体二元对立的产物,它处于主客体矛盾激化的状态。西方美学中崇高的美就是在主客体的矛盾对立中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的力量,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强劲的气势的美。崇高的二元对立是不可调和的,并且一方已经压倒了另一方,而且绝对胜出的一方的气势和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同时,崇高在形式上表现成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这些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内心震颤的审美感受。崇高的二元对立的形态可分为两种,即要么是主观压倒了客观,要么是客观压倒了主观,具体来看:
主观压倒客观就是主观的内容压倒了外在客观事物的形体和形式,强调的是主观气势和力量的强大,这里的主观的气势和力量是指主观的精神、情感、思想、意志、品德等方面。举例来看,东北抗日联军的领袖杨靖宇与敌军激战了几天几夜,最后没有东西可吃了,只能是衣服里面的棉絮,但他依旧奋战到底。后来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捕,但杨靖宇坚强不屈,最后敌人射杀了他并解剖了他的尸体。敌人想要查清楚到底什么力量让杨靖宇如此坚强,后来竟然发现他的胃里没有一粒粮食。杨靖宇的这种顽强奋战的英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这就是一种主观气势和力量的强大。这种强大压倒了客观的形式。这里客观的形式,就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或事物的特征,比如杨靖宇之外的还有物,包括杨靖宇的衣着和武器等,包括战争具体情况以及外界的客观环境等,以及还包括落实到文学艺术作品中对这个英雄事迹的描述和表现的材料和手法等,这些都属于客观的形式。在这个英雄事迹中,由于杨靖宇强大的主观精神远远压倒了杨靖宇之外的客观形式。于是,相对于客观事物的外在的形式,人们更关注的是杨靖宇的悲壮与顽强的主观精神力量,并且这个精神力量给人们巨大的内心震撼,这更加使得外在的形式看起来渺小而微不足道。当然,客观外在形式的表现和衬托,使主观精神的强大得以更加突出和彰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由上述分析来看,在主观压倒客观方面,崇高的美大都是指人的伟大的思想,顽强的意志、无畏的精神、崇高的人格、至上的道德等。因此,这时的崇高的美往往更侧重于在英雄的身上展现出来,如古有岳飞、文天祥等,今有赵一曼、刘胡兰等,在诸类的英雄形象身上无不闪耀着崇高的美。此外,中国古代也讲崇高,孔子讲的帝王之贤、圣人之德等以及孟子讲的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等,对应的就是崇高的美。与此不同,孔子讲的文质彬彬、周而不比、中庸之德等君子的道德之美以及孟子讲的充实之美等,则指向的是优美。
客观压倒客观就是指外在客观事物的形体和形式压倒了主观的内容,强调的是客观的气势和力量的强大。这里的客观的气势和力量指的是客观存在的外在事物的形体、形式、材料、颜色、体积等方面。举例来看,当人们去欣赏悬崖峭壁的整体景象时,看到了山石的陡峭与险峻,再加上郁郁葱葱深不可测的峡谷,就会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从而会赞叹自然力量的神秘和强大。面对着大自然的气势和力量,人的力量显得如此渺小和脆弱。在大自然面前,人的力量不堪一击,这时候人们自然而然地对大自然的崇敬油然而生。这个欣赏的过程,就是崇高产生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当人们把悬崖峭壁的整体景象纳入自己的审美观照时,前提一定是这个大自然的强大的气势和力量对人身安全没有产生威胁和损害,即人们和现实存在的威胁和危险隔着一定的距离,人身是安全的,这时候大自然所体现出来的神秘和强大的力量,对人的视觉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才能让人们内心感到震撼,人们油然而生出的对大自然的一种无比崇敬的愉悦和放松的感受。此时,人们对悬崖峭壁的整体景观是一种欣赏、一种赞叹,才能获取一种崇高的美的感受。反之,如果人站在悬崖峭壁上马上要掉下去,生命都受到了威胁,那么人肯定无暇顾及和觉察大自然的这种崇高的美感。因此,要在二元对立中的客观压倒主观的状态中获取崇高的美感,客观气势和力量即使再强大也不能威胁、损害甚至毁灭主观的内容,两者也同样是相辅相成的。
崇高是人们在审美体验时所产生的一种美感,博克尝试着研究了崇高的起源。他认为人的特点归纳为两大类,这就是自我保全和相互交往,属于自我保全这一类的情感主要是与危险和痛苦有关,但是随着危险和痛苦的消逝,也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快感,而这种愉悦的快感是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崇高正是由二元对立中产生的痛感转化的快感。
只要矛盾双方有撕裂,就会有主客二元的对立,就会有突出的一方,即有尖锐的东西。而尖锐的东西往往会给人不好的、不舒服的感受。如果撕裂达到一定程度,矛盾双方发生了严重对立,那么这种不好的、不舒服的感受往往就表现为痛感。在崇高中,矛盾双方表现为矛盾的巨大撕裂和主客二元的尖锐对立,并且一方以强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了另一方,那么这种巨大撕裂和尖锐对立往往会给人一种较大的危险和痛苦,这就产生了伴随着惊心动魄和内心震颤的痛感。崇高的产生首先要有一种痛感,具体来看:
从主观压倒客观的状态来看,上述所讲的杨靖宇、刘胡兰等这些革命英雄的悲壮事迹首先带给人们的都是一种痛感,这里的痛感表现为两种:一方面是想象中的痛感。这些英雄自身所遭受的危险和痛苦,这种危险和痛苦产生的痛感是通过移境和移情传达给人们,人们会想象着自己如同身临其境,从而产生对危险的畏惧以及巨大的痛苦,人们便和英雄们的痛苦遭遇产生了一种共情;另一方面是现实中的痛感。英雄的牺牲和消逝,给人们一种惋惜和心疼的痛感。在人们对英雄事迹的审美观照中,英雄对危险和痛苦的顽强抗争与艰难抉择等这些惊心动魄的场景使人们的内心产生巨大的震颤。这两种痛感越强,内心的震颤就越大,最后这两种痛感都转化成人们对英雄事迹中的主人公、当事人的崇敬崇拜之情。这种油然而生的崇敬、崇拜和敬佩的感受就是一种崇高的感受。
从客观压倒主观的状态来看,如在上述人们对悬崖峭壁整体景观的审美体验中,这里的痛感也是表现为两种:一方面是想象中的痛感。悬崖峭壁以及深不见底的峡谷,对人们都存在的潜在的危险,而这种危险可能会损害到人们的人身安全。悬崖峭壁显示的大自然强大的气势和力量。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们就显得非常渺小,人们的力量也是微乎其微,这时的人们就会感到一种巨大的压迫感和危机感。当人们看到了这样的艰难险境会不由自主地想象着这种危险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就让人们产生了对生命危险的恐惧,感到害怕,感到痛苦,由此对生命也就更加珍惜。另一方面是现实中的痛感。如果在现实中人们就在悬崖峭壁的边上,似乎马上掉下去了,这也是一种痛苦,是面临着现实危险的痛苦,这时候不会感受到美感,更不会觉得崇高。但是如果是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人们再去欣赏这些悬崖峭壁的自然景观,即在人们躲避了大自然的气势和力量的伤害的前提下,隔着一个安全的(时间或空间)距离再去审视悬崖峭壁的美景时,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大自然的力量,才会惊叹自然的伟大,才有可能对自然的强大充满了崇拜,同时也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这就是从原来的痛感转化成了一种伴随着崇拜、敬佩、赞叹甚至敬畏等内心的涤荡之后的放松与愉悦的感受,这就是崇高的美。
崇高是由痛感转化而成的一种快感。崇高的快感是指的是一种审美愉悦的感受,而这种愉悦是由痛感转化而来。崇高的痛感没有直接发生在人们自己的身上,是一种间接的痛感。人们无论是观看英雄事迹,还是欣赏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实际上都是一种痛定思痛后的感受。从主观压倒客观的形态来看,人们是在了解了惊心动魄的英雄事迹之后,然后对英雄的选择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感到震颤,内心经过一种震撼洗涤之后身心所感到的一种放松、愉悦的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快感,最后形成发自内心的崇敬和赞叹。这种快感往往既是远离危险和痛苦的放松,又是内心受到震撼和洗涤之后精神和品格得到升华而更加完善的愉悦的快感。
从客观压到主观来看,因为客观的气势和力量如自然的强大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会产生一种威胁和危害,而这种威胁和危害与人们之间是被隔着(时间或空间)距离,并没有直接对人们的身体产生危害,这个过程让人们身心受到了一种洗涤,感觉到一种空前的放松与愉悦的快感。这种快感同样也既是远离危险和痛苦的放松,又是内心受到震撼和洗涤之后知识和胸怀得到升华而更加完善的愉悦的快感。
因此,崇高而伟大的对象都往往是带有某种程度的痛苦和恐怖之感。当危险和痛苦发生的影响过于接近人们时,它们是不能让人们有任何喜悦的,只会令人们感到恐惧和害怕。但是当人们和它们隔着一定的(时间或空间)距离,这些危险和痛苦亦能够在审美过程中让人们感觉到愉悦。当人们把主客观二元纳入审美体验时,不论是对于主观的强大,还是对于客观的强大,人们首先能够体会到的痛感,然后再由这种痛感产生了一种由衷的崇敬和赞叹,进而转化成愉悦的快感。伴随着痛感向愉悦的转化,人们的身心由此得到了一种震撼,得到了一种洗礼,最终也得到一种自身不同方面的升华和完善,这就是崇高的美产生的全部历程。
Exploring the Sublimity in Binary Opposition
KONG Fan-juan
(College of Marxism,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1620)
Abstract:The western countries often use the philosophical mode of binary opposition when analyzing the aesthetic category.Grace is understood as the contradictory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binary unity,while sublime is the contradictory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binary opposition.The dualistic opposition of sublim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forms,that is,either subjectivity overwhelms objectivity,or objectivity overwhelms subjectivity.But no matter which party overwhelms the other,the duality of subject and object is complementary and indispensable.Sublime is an overwhelming and powerful force i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and it is an irresistible and powerful beauty.Sublime pleasure refers to the pleasure of aesthetic pleasure,which is transformed from pain.
Keywords:Sublimity;Grace;Binary Opposition;Contradiction;Harmon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