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裴三益使团辽东及京津地区燕行地点考略

2022-03-13 16:50陈萌萌
关键词:卢龙县使臣永平

陈萌萌

(山东大学 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引 言

中朝两国在历史上交往密切,明清时期朝鲜多次派遣使者进京朝见。朝鲜使臣具备较好的汉文化素养,其《燕行录》(又称《朝天录》)不仅记录燕行路线及使团人员构成,还详细记载了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藩属外交、边境贸易等史实。本文所考证的朝鲜使臣裴三益(1)裴三益,字汝友,号临渊斋,兴海人,1534年即朝鲜中宗二十九年(明嘉靖十三年)生,1588年,即朝鲜宣祖二十一年(明万历十六年)卒。少从李退溪学习,31岁文科及第并步入仕途,历任经典籍、刑曹正郎、校理、襄阳府使、司谏、左副承旨、大司成等官职。现存作品有《临渊斋集》六卷。见弘华文:《〈燕行录〉全编》第一辑第五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的燕行地点,便发生在明朝与李氏王朝宗藩友好关系的鼎盛期,即明万历年间。

明初陆路贡道以朝鲜境内由汉阳为起点,经义州渡鸭绿江进入辽东都指挥使司境内,再经凤凰城、连山关、宁远卫等大站,过山海关进入京直隶地区,并自通州向南至天津,经山东地区一路南行至明初都城南京(即应天府)。明成祖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即顺天府)后,朝鲜使团觐见的陆路贡道便在朝鲜境内由汉阳至义州进入中国境内,再由九连城至山海关,再向西南经永平府、丰润、通州,直到北京(2)据裴三益《朝天录》记载,万历十五年(1587年)四月十八丁丑日至万历十五年五月二十戊申日,裴三益使团历经辽东都指挥使司境内:九连城→汤站→团山(又名龙山)→凤凰山、凤凰城→小双岭→大双岭→蛇柯河→通远堡→分水岭→连山关→甓村→高岭→天水站→青石岭→狼子山→小车逾岭→大车逾岭→怀远馆→沙河→鞍山驿→海州卫→牛家庄→三叉河→沙岭→高平→盘山馆→广宁→十三山→大凌河→小凌河→杏山→高桥铺→塔山铺→连山→宁远卫→曹庄林→小沙河→东关→六州河→前屯卫→高岭驿→镇远铺→八里铺,共历时32日。。笔者根据明朝行政区划,以鸭绿江和山海关为界,将裴三益使团的燕行路线分为朝鲜境内段、辽东都司段和北直隶段,并在此基础上选取辽东及京直隶(3)据裴三益《朝天录》,万历十五年(1587年)五月二十一己酉日,裴三益使团历经京直隶地区:山海关→红花店→昌黎县→范家庄→古榆关→抚宁县→双望铺→永平府→小、大滦河→七家岭→榛子店→狼窝铺→铁城→丰润馆→还乡河→高丽铺→闫家铺→玉田县→蓟州→三河县→通州→东岳庙→玉河馆,共历时15日。段中少受关注、地名有误的“小地点”,借助地方志书及相关史料,系统梳理明清时期朝鲜贡道少受关注的“小地点”的具体位置和历史沿革,为进一步研究朝鲜使臣笔下的中国城市形象、驿站形象及食宿考证等提供文献史料支持。未得肯綮之处,恳请方家指正。

一、辽东境内地点考略

(一)凤凰城

《奉天通志》记载:“东有凤凰城,在凤凰山东南,成化十七年筑,为朝鲜入贡之道。”[3]卷七十可知裴三益等朝鲜使臣入京朝贡所经“凤凰城”,为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所建堡垒驿站。

裴三益《朝天录》记载,万历十五年四月十九戊寅日,裴三益一行人“过汤站,憩团山川边,汤站守堡官兵道行送。下程开州山,凤凰山最奇秀”[2]第五册40,并于此地赋诗一首:

过凤凰城

峭壁层岩绕作城,兹关应是旧雄京。

山河不改千年险,客子空怀万古情。

胡虏几时为窟穴,皇朝此日换文明。

谁知峰顶和鸣鸟,亦入虞庭舞九成。[2]第五册54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日,李延龟担任辩诬副使出使明朝,其《戊戌朝天录》亦载有使团途经凤凰山时的诗:

凤凰山二首

伊昔勾丽祖,于兹作邑畿。

地灵真间世,天险设重围。

凤去山空在,城迁石自巍。

茫茫兴废迹,今古一沾衣。[2]第五册467

《奉天通志》记载:“初,朝鲜国使还,路经凤凰山,为建州野人所掠,奏乞于旧路以南新开一路,以便往还……距山之西北一十五里,旧有古城遗址,于此筑立一堡,名为凤凰屯,驻军马一千。”[3]卷十五可见明朝鲜使臣出使途中,曾遭建州女真骚扰,为保使臣安全,明王朝在凤凰山西北十五里的古凤凰城遗址上建新驿站。裴三益、李延龟等朝鲜使臣提到“兹关应是旧雄京”“城迁石自巍”,可推知明时朝鲜使臣燕行途中所经凤凰城驿站,当时仍可见古城遗迹。《方舆纪要》亦记载:“司东南三百五十里,其相近有凤凰山,山上有垒石古城,可屯十万众,相传唐太宗征高丽驻跸于此。”[12]卷三十七辽东境内的古凤凰城遗迹历史悠久,相传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时曾于此驻军。对于古凤凰城的历史沿革,咸丰年间《岫岩志略》有载:

辽建开州镇国军,领穆、贺、监三州开远一县,金俱废。按辽志称,山上叠石为城,周围二十里。今凤凰山上古城犹在。唐薛仁贵征高丽,与其大将温沙门战熊山,擒善射者于石城,即此。[4]卷三

古凤凰城早在辽代已经建立,时称开州;辽太祖平定渤海后,迁徙开州居民,开州由此没落。古地方志记载凤凰山上“叠石为城”的史料,以及唐代薛仁贵征讨高句丽的传闻,与裴三益等朝鲜使臣燕行文集的记载相吻合。从上述引于《钦定盛京通志》(4)《钦定盛京通志》记载:“开州,即今凤凰城。《辽史地理志》开州镇国军本秽貘地,属东京高丽,为庆州渤海,为东京龙原府,都督庆盐穆贺四州事,故县六曰龙原、永安、乌山、壁谷、熊山、白杨皆废。叠石为城,周围二十里。唐薛仁贵征高丽,与其大将温沙门战熊山擒善射者于石城即此。辽太祖平渤海徙其民于大部落,城遂废。圣宗伐新罗还,周览城基,复加完葺。开泰三年,迁双韩二州千余户实之。号开封府、开远节度使,更名镇国军,治开远县,兼领盐贺穆三州,金废。”《全辽志》(5)据《全辽志》卷一记载:“凤凰山,城东南三百六十里,上有垒石古城,可容十万众。唐太宗征高丽尝驻跸于此,即古开州。”的记载可知,凤凰城古已有之。古凤凰城遗址位于凤凰山西北十五里外,叠石环绕、易守难攻。辽时开州辖境包括今辽宁凤城市和岫岩满族自治县等地,于金时被废。由于朝鲜使臣燕行途中常遭女真族劫掠,因此明成化十七年,明廷于古凤凰城旧址设堡屯驻兵马,“凤凰城”成为朝鲜贡道的重要驿站。明驿站凤凰城位于辽代开州旧址,地处凤凰山东南,明直属辽东都司管辖,清末于凤凰城设凤凰直隶厅,民国时期改为凤城县,今位于辽宁省凤城市。

(二)杨照墓

杨照生平经历如下:

杨照,前屯卫人。都督镇之孙,嗣世职为前屯卫指挥使。嘉靖中,以功累迁辽东总兵官,屡立战功。严嵩怒照不输贿,解职。嵩败,朝廷以宿望起之。四十二年,蒙古深入金海诸卫,总兵官吴瑛不能御,诏罢瑛以照代。其秋,又聚众广宁塞外,谋大入。照率诸将由镇夷堡分道掩之。夜失道,去塞六十里,遂为敌所围,力战中矢死。[5]锦州府三

杨照及其祖辈世代从戎,祖父杨镇已为都督,杨照承袭家族职位,任前屯卫指挥使一职。杨照为人刚正不阿、忠勇报国,颇受当地居民拥戴。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秋,杨照于广宁塞外抵抗敌军侵略不幸被围,在力战中被射杀,谥号忠壮。

裴三益《朝天录》记载,万历十五年五月十九丁未日,裴三益夕宿前屯卫,于此经过都督杨照园林旧址:“杨都督照家园林极佳,蔬菜满田,如怪石花草等物充牣其中,亦可玩也。”[2]第五册43且于此有诗:

杨都督照旧宅

古宅荒凉昼掩门,园奴汲井灌花盆。皇家欲埽阴山窟,谁举蓝舆起九原。

直节清名世所闻,如何惭德在闺门。干城一卵谁轻重,付予诗人仔细论。

杨照墓

辽人争道杨无敌,胡虏难窥右北平。跃马但知探虎穴,含沙那识起牙兵。

当时欲食齐公肉,后日犹尊骠骑茔。松老草荒门昼掩,客来惆怅若为情。[2]第五册60

据裴三益《朝天录》记载,万历十五年五月十九日裴一行人抵达前屯卫,可推知杨照旧宅及其墓地地处前屯卫辖区。对此《钦定盛京通志》亦明确记载杨照墓位于宁远州前屯卫(6)《钦定盛京通志》卷一百四《古迹五》载:“杨照墓,在宁远州前屯卫。”。据《宁远州志》可知,前屯卫位于“崇礼街北,洪武二十五年建卫,属五千户所;宣德三年,又于城西五十里急水河增置中前千户所,城东五十里杏林堡增置中后千户所属焉”[6]卷二。前屯卫今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城西南27公里的前卫镇。

对于杨照墓在宁远前屯卫的具体位置,以及墓碑敕书、祭文内容,朝鲜使臣郑士信的《梅窗先生朝天录》中有详细记载:

是日早行出南门,门外一里许有杨照墓,墓前构祠堂备左右侠前寝后堂之制,而颓废不修。后庭前有老松十余株,立两石门及翁仲羊马之属。又建六大碑,四则刻照之平日所受皇敕,二碑则墓标也,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大学士徐阶撰,工部侍郎昌黎王槐之笔也。[2]第七册454

嘉靖四十二年,杨照牺牲后,明世宗嘉其忠勇,下诏谥为忠壮,内阁首辅徐阶亦撰文吊唁,并于其故乡立祠堂纪念。明万历年间杨氏祠堂形制齐备,但已颓废不修。杨照墓位于明时宁远州前屯卫,今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高岭镇杨总兵坟村。

(三)望夫石

裴三益使团于万历十五年五月二十戊申日途径望夫台,行至山海关外。《朝天录》记载:“戊申晴。过石子河、高岭驿,午饭于中前所,城外杨都督照别业园林池台亦可赏也。过镇远、八里等铺,见望夫台。夕宿山海城外吴崇文家,始食新瓜及杏子。关外则日气尚寒,瓜未开,花亦不引蔓矣。”[2]第五册43裴三益于此地赋诗一首:

望夫台

山骨仍成万古台,望夫何日见夫来。应知去筑长城卒,鞭扑驱催性命催。

良人万里戍辽河,妾守空房日月多。独上高台望不极,尘沙迷路可如何?[2]第五册60

朝鲜使臣郑士龙也曾途经此地,并与此作《望夫石》诗:

望夫石

见说山头女望夫,精诚化石肖形躯。武昌风雨留真迹,辽海荒言却近诬。[2]第三册390

据顾颉刚考证,孟姜女传说可上溯至《左传》,唐代广为人知,历史上江苏盐城、四川忠县等地均设贞女祠、望夫台吊唁纪念。结合裴三益、郑士龙等人出使路线及其诗歌中“筑长城”“戍辽河”等语可知,辽东境内望夫石亦为纪念孟姜女之传说。

山海关附近望夫石,又被称为“姜女坟”:

东望有巨石立海中,即望夫石,俗名姜女坟者也。[7]195

山海关外八里铺东南有望夫山,又东南二十里海中有孟姜坟,就之则石。土人相传迆北大边即长城旧迹,所谓起陕西临洮至辽东者。姜寻夫至此,曾登此山望之,死后或瘗于此。然坟以从土,则岿然一石,谓何矣?大都乾坤正气,如水行地中,无处不有,凿之。斯见孟姜之节之心,人所同然。无亦因海中石似坟,因此山高可望,且以近长城而思孟姜,因指为迹。将令同此心、同此节者,登山望坟、望坟吊姜,尚论其世,以启人之贞烈欤!此迹不必真,而姜则实有其事,君子直求之心已矣。[6]卷八

据此可知,望夫山位于宁远州西南上,临近老军屯和八里铺;“姜女坟”(7)“姜女坟”一名清代文献中存在争议。《宁远州志》记载“海中巨石似坟”,“姜女坟”即为朝鲜使臣燕行途中所见海中巨石“望夫石”。《大清一统志·永平府》记载“祠前土丘为姜女坟,旁有望夫石”,称姜女庙中土丘为姜女坟、庙内巨石称望夫石。可见明代“望夫石”仅指海中巨石,随着对妇女节烈品质的重视,清代纪念孟姜女的行为增多,姜女坟、望夫石等地名也出现争议。并非真正坟墓,而是一块高出海面的巨石,即为明时所称望夫石。

明代朝鲜使臣的燕行文献和明代地方志书对于该地的记载,仅有“望夫石”(或称望夫台)一名称;清代文献不仅称海中巨石为“姜女坟”,更有了“姜女庙”“贞女祠”等记载:

望夫山,在宁远州西南一百八十八里,上有姜女庙、望夫石,石上有乱杵踪,相传为秦时贞妇孟姜望夫处。[5]卷三十四

姜女祠,在城西南一百八十余里,中前所城西二十五里。祠宇三楹、佛殿三楹、大门三楹,秦贞妇许氏孟姜女祠也……又乾隆八年,有御书“芳流辽水”匾额,恭悬祠内。四十三年、四十八年,有御制姜女祠诗。又十九年,有御制题望夫石诗,序云姜女祠前有石,名曰望夫,或云即姜女墓。事虽不经,而有关风化,故咏之。[3]卷九十三

路过姜女庙,庙内有峻石高数丈,上镌“望夫石”三字。[9]701

明代史料中记载的“望夫石”,实是八里铺东南海域中的一块巨石,当地人以此纪念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清代则因海中巨石形似坟茔,多称其为“姜女坟”“姜女墓”,此时宁远州境内望夫山上已建有形制完整的姜女庙,庙内立巨石,亦称“望夫石”。传说多认为孟姜女死于哭死殉夫或抱尸投海,以“化石立海”为孟姜女死因并加以纪念,是山海关地区的独有特点。根据裴三益、郑士龙等朝鲜使臣的燕行文集中关于姜女庙的记述可知,明后期辽东地区及关外已广泛流传孟姜女传说,但通过设立祠堂纪念孟姜女的行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关外尚未普及。

裴三益燕行途中所经望夫石又称“姜女坟”,是老军屯正南入海一里左右的一块高石。清代,宁远州西南望夫山上已有成熟的孟姜女纪念祠堂,祠内亦有镌字巨石,被称为“望夫石”。明代朝鲜使臣燕行途中所经望夫石,地处宁远州西南一百八十余里、中前所城西二十五里之处,今位于辽宁省锦州市。

二、京直隶境内地点考略

万历十五年五月二十一己酉日,裴三益使团正式进入京直隶地区,共经过以下地点:山海关→红花店→昌黎县→范家庄→古榆关→抚宁县→双望铺→永平府→小、大滦河→七家岭→榛子店→狼窝铺→铁城→丰润馆→还乡河→高丽铺→闫家铺→玉田县→蓟州→三河县→通州→东岳庙→玉河馆(8)明迁都后朝鲜使臣燕行路线逐渐稳定,此时陆路贡道主要分为三段:辽东八站、辽东到山海关十七站、山海关到北京十站。此期间,由于女真族频繁骚扰辽东八站,辽东地区于该段贡道新设驿站。裴三益使团正是沿此贡道进京。该陆路贡道在有明一代长期保持稳定,直到明末后金强大,朝鲜贡道暂时改行水路。据学者考证,清入关后朝鲜陆路贡道基本沿袭明朝,学界对此考证较多,在此不赘述。,最终于六月初五癸亥日晚入住玉河馆。上述行程共历时15天,其间途经射虎石、孤竹城、始皇台、清圣祠、采薇亭等地。

(一)射虎石

《汉书》记载李广曾于右北平戍守并射虎: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矢,视之,石也。他日射之,终不能入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常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射杀之。[11]2444

裴三益《朝天录》记载:“癸丑阴雨,留郭李于抚宁,使李挺立看护。午憩双望铺、任永铺……射虎石在路右,亦未得见。夕宿永平府。”[2]第五册43可知万历十五年五月二十五癸丑日,裴三益一行人行至永平府(9)永平府,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平滦府置,治所在今河北卢龙县,辖境包括今河北省长城以南、陡河以东地区,1913年废。,未曾得见李广所射的“射虎石”(10)《史记》记载李广射虎中石一典:“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李广射虎流传已久,具体所在众说纷纭。笔者根据裴三益燕行途中前后地点,将射虎石所在地锁定在永平府周边;并据《读史方舆纪要》,发现永平府有山名为阳山,山上有射虎石:

阳山,府东南十五里。峰峦高耸,下多溪谷。一作崵山。《说文》以为首阳山也。汉李广守北平,俗传曾射虎于此。山之西麓,有射虎石。[12]卷十七

宋代类书《记纂渊海》亦可佐证

阳山在州东南,峰峦高耸,下多溪谷,西有李广射虎石……射虎石在州南八里,汉李广夜出见虎,弯弓射之,至没羽,比明乃知为石。[13]卷二十二

综上可知,裴三益燕行途中所经“射虎石”,应位于明时永平府(即唐时平州所在地)城郊东南十五里阳山西侧。

值得注意的是,《永平府志》“阳山”一条中,并未提及“射虎石”;反而在“首阳山”一条中,提及了与之相似的“虎头石”:

南台山在城南三里,左为首阳山,右为孤竹山,南台中峙,形如印,亦名印山……又南山腰有白石,曰虎头,俗以为汉李将军射虎处。[10]卷之四

对“虎头石”与“射虎石”的辨析,上文《永平府志》记载“虎头石”位于卢龙县城外正南的南台山以南;《卢龙县舆地图》中,“虎头石”亦位于南台山(又名印山)以南,位于卢龙县城外正南八里处。虎头石相传亦为西汉李广射虎之地,命名为“虎头”是因其形似虎踞:“其以石名曰虎头,在府南五里,南山之麓,若虎踞状”[10]。综上所述,“虎头石”位置应位于明永平府治所卢龙县城南八里外,即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内。而有关“射虎石”的记载,笔者仅发现《读史方舆纪要》与《记纂渊海》中记载了“射虎石”,应位于卢龙县东南十五里外阳山西麓,已于上文提及。且据裴三益《朝天录》记载,癸丑日使团从抚宁出发,下午途经望虎石,晚上宿于永平府。明时永平府治所位于卢龙县,抚宁县位于卢龙县以东七十里处,双望铺位于抚宁县与卢龙县之间,因此裴三益燕行途中所经“阳山”与“射虎石”应位于永平府治所卢龙县以东。综合上述史料可判断,裴三益一行人所途经的“射虎石”,应位于永平府治所卢龙县城外东南十五里外阳山西麓。

明永平府境内,有两块与李广射虎有关的石头,分别是位于卢龙县东南十五里阳山西麓的“射虎石”和正南八里外临近南台山的“虎头石”。出于对传说和名人轶事的崇尚,李广射虎中石典故被广泛借用于地点命名,因此不难理解,为何《记纂渊海》记载城东南十五里与城南八里的“射虎石”均源自李广射虎中石一事。上述两地均有方志等文献史料可证其真实所在,但结合裴三益燕行路线以及该使团万历十五年五月二十五日的所经地区,可推测其经过的是永平府治所卢龙县东南十五里阳山西麓的“射虎石”,今应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东南二十五里阳山(首阳山)西侧。

(二)孤竹城

孤竹城相传为商代古城遗迹。《读史方舆纪要》载:“汤十有八祀,封墨胎氏孤竹国,后九业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以让国逃去。”[12]卷十七可见早在商周,孤竹城便已有史可考,且该古城与夷齐让国、采薇而食等典故密切相关,历来为人津津乐道。

万历十五年五月二十六甲寅日,裴三益使团“过小大滦河,谒清圣祠,于孤竹城再拜讫”[2]第五册43。结合裴三益当日自永平府治所卢龙县城出发,自东向西行进的燕行路线,可推知裴三益《朝天录》中提及的“孤竹城”,大致位置应位于大小滦河以西。

孤竹山与孤竹城的位置,历来有卢龙县“城南十二里”与“城西二十里”两种说法。持前一种观点的有唐代《括地志》:“孤竹古城在卢龙城南十二里,今故迹已不可考,城或后人所筑,而冠以故名云。”[12]卷十七可见在唐代孤竹城尚且存在,位于卢龙城南十二里,但唐时孤竹城可能是后人重新修建并冠以故名,并非商周时期孤竹城旧址。持后一种观点的有《水经注》与《永平府志》:“洞山,在府西十五里……或以为即古孤竹山。《水经注》:‘孤竹祠在山上,城在山侧,今山阴即古孤竹城’。《志》云:‘孤竹城在城西北二十里。’”[12]卷十七可见孤竹山又名洞山,位于卢龙县西北十五里或二十里之外,孤竹城在山南背阴面。

《括地志》中提到的“城南十二里”的说法,曾被《水经注疏》驳斥,《水经注疏》从河流交汇的角度,解释了肥如县与卢龙县由于地理沿革造成的误读:

守敬按:上言濡水径孤竹城西,左合玄水,玄水径孤竹城北,西入濡水,则城在濡水东、玄水南,二水交会处。下言肥如县南十二里,水之会也。故《寰宇记》谓孤竹城正在肥如县南十二里。而《括地志》谓在卢龙南十二里,误。唐卢龙即今县治。今二水合于卢龙西北,古合处去肥如十二里,则不得在卢龙南。[14]卷十四

肥如县为古县名,西汉时期设立,属辽西郡;隋开皇六年(586年)肥如县入新昌县,十八年(598年)新昌县并因县城西傍古漆水改为卢龙县(11)《卢龙县志》载:“卢者黑也,龙者水也,北人谓黑水为卢龙。”;北宋时改卢龙县为卢城县;金时重新改为卢龙县;明、清为永平府治。可见西汉时期肥如县的辖境与明时卢龙县并不重合,肥如县仅为隋代并入新昌县(即明卢龙县),位于卢龙县辖境西北,因此,据古肥如县位置判断,后代卢龙县所在并不准确。

据郦道元《水经注》及杨守敬注疏可知,濡水与玄水的交汇处,位于孤竹城西北、肥如县以南十二里,因此孤竹城应位于肥如县以南十二里;而北魏时期,濡水与玄水的交汇处位于卢龙县西北。依据两河交汇处与两县的相对位置可知,肥如县与卢龙县辖境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唐《括地志》称孤竹城位于卢龙县以南的史料可信度较低。对此康熙年间《永平府志》亦批驳《括地志》所言不实: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孤竹古城在卢龙县南十二里,今城南已无其迹,而祠在府城西北二十里,滦河之左、洞山之阴,夹河有孤竹君三冢,岂唐之卢龙治尚在其东北耶?[10]卷之十

据上述文献可知,清时卢龙县城南并无遗迹,而城西北尚有迹可循;且结合裴三益当日自永平府治所卢龙县城出发、自东向西行进的燕行路线可推知,《朝天录》中提及的“孤竹城”,大致位置应位于小滦河与大滦河以西,“卢龙县以南十二里”的说法可信度较低。

综上所述,支持“孤竹城位于卢龙县以南十二里”的唯一史料《括地志》所言不实,孤竹城与孤竹山(也称洞山)应位于明时永平府治所卢龙县西北二十里附近,今卢龙县西北十八里、唐山市滦县孙薛营村。

结 语

明清时期,辽东在地理位置上与朝鲜相邻,渡鸭绿江,经辽东进入京直隶,是朝鲜使臣出使中国的重要陆路贡道。此时,朝鲜使臣的燕行日记及其文集,为研究明清时期辽东等地的历史人文地理、思想文化互动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燕行录》保存了诸多朝鲜使臣在辽东及京直隶地区活动的记录,使臣朝贡途中所记载的中国古迹风貌,为我们当前研究辽东及京直隶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史实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材料。目前,学界对朝鲜使臣燕行所经地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驿路整体研究,以及燕行途中所经历史名胜、重要驿馆等,较少关注到燕行途中的“小地名”“小遗迹”。本文对裴三益在辽东及京直隶地区所经凤凰城、杨照墓、望夫石、孤竹城、射虎石等具有历史典故和地名争议的“小地点”进行考证,在关注该地历史沿革基础上,挖掘地点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涵,让古地名的历史传承意义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卢龙县使臣永平
教师节
让根本政治制度在基层落地生根——卢龙县人大常委会用制度体系创造性规范乡镇人大工作的调查与启示
灵渠胡人俑与贡道的外国使臣
踢球
认识形近字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介绍
——明清朝鲜使臣汉诗整理与研究(20BWW023)
卢龙县绿鑫苗木(花果)种植专业合作社
Effects of Maixuekang Capsules Combined with Edaravone on Serum MMP-9, S-100β Protein Levels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s in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
卢龙县“孤竹小金米”丰产优质种植技术
浅论越南使臣与花山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