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

2022-03-13 12:26策,邢闯,吕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思政大学生

杜 策,邢 闯,吕 鹏

(浙江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收特点的研究;要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1]这就要求高校在育人过程中,从各个角度渗透思政教育,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全过程。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作为致力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就业指导课程,需要深刻挖掘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科学的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在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

1 高校就业指导课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同时随着经济改革逐步深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学生对职业发展与就业的认识变化迅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在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中推进课程思政对提高就业质量、维护社会就业秩序、推动经济稳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3]。

课程思政要求全方位育人,将思政元素融入全教育流程各个环节,将传道受业解惑与育人育才有机结合[4],寻找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契合点,通过学科渗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然而,在实际的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就业指导课程与专业课程有很大的不同。每年的就业形势变化大,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复杂,就业指导课程的任课教师作为落实课程思政的主体,对形势和思政的认知程度良莠不齐,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的引导作用与当年的就业形势同向同行程度不够,不能紧密的结合,有些课程中甚至有为了思政要素另起炉灶的现象,价值导向与专业引导没有有机的结合,思政元素的生搬硬套对价值引领的导向被极大的弱化,课程育人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2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更需要深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把思政融入点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专业能力培养以外,注重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5]。同时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因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深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2.1 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

引导学生首先要以身作则,任课教师首先要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把培养学生作为自己的价值观体现,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奋发图强。使学生在专注专业课的同时,能够面向社会扩大知识面,感受社会正向价值。理想和信念是终生需要坚持的长久信念,因此应引导大学生将目光放在更加长远的视角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信念,让他们更早的看清未来的发展前途,立足自身成才,同时明确人才只有融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将自己的理想信念与国家发展相统一,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个人的长远价值观的实现,立足在国家的发展基础上,国家发展了,自己才有更大的成长空间,引导学生升华思想,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思想信念的建立,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学校为了更好地开展信念教育,在教室、宿舍、食堂、体育馆等空间都会经常悬挂警示标语、励志标语、教育文化宣传标语、校园文化宣传标语,在软环境的建设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

2.2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即将成为社会发展中流砥柱的青年力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不仅是高等学校的教学任务,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稳定的必要途径。对国家有强烈认同感,才能胸怀忧国忧民之心,才能以更高的维度看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遇到的困难,爱国之情怀深切,奋斗之水到渠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爱国主义情怀并不抽象,相反是非常具体的,贯穿整个国家发展的历史中。无论是几十年前,我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还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投身脱贫攻坚战,抑或是如今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青年都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踊跃投身到国家需要他们的地方,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真情奉献、冲锋在前,涌现了无数的英雄模范,在他们身上能够看到闪光宝贵的精神品格,英模中有人挥洒青春热血、有人倾尽毕生所学、有人终生坚韧奋进,为人民、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他们都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榜样。通过学习这些事迹,当代大学生应该更深刻的理解何为爱国,何为奋斗,何为奉献。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书写自己的青春华章,需要努力成为一名爱国信念坚定、学识广博、底蕴深厚、身心健康、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大学生。

2.3 加强品德修养

品德是一个人在后天教育中养成的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一种共性思维,它是社会生活环境中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它能在生活中让每一个人都进行着自我约束,高尚的品德修养规范了做人做事的底线,也造就了无数无私奉献的佳话,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是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主体,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写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教育幼子要为人正直,他自己也做到了为国鞠躬尽瘁。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应该能深刻感受到思想品德也是高校教育中重点考察的内容。我校始终执行诚信考试,采取考前学生签署诚信考试协议,考场无教师监考,这本身就是加强品德修养的教育环节,而就业面试时,企业除了考察个人素质以外,也有众多环节考察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需要在就业指导课上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让正确的道德思想强化正确的道德观念,促使大学生更坚定地走正确的道路。

2.4 拓宽认知范围

拓宽知识范围的能力是教育部在大学生毕业要求中明确规定的: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这里是指学生经过高等教育后能够自己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赖老师获取知识的途径太窄,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跟随教师引导的学习氛围,去探索自主、创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点燃提高能力的火花,广泛学习,大量阅读和研究,积累知识,增长见识,扩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完善的课程体系就是在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每名学生对个人发展计划和就业认知都有所不同,就是源于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程度、认知深度不同所导致。教学过程从学生切身能感受到的角度出发,例如从家庭角度,受家庭影响,父母的职业选择导致了学生对个人理想中职业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因此每位同学都努力扩宽知识面,提高知识运用能力,这样才能从容面对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挑战。

2.5 培养奋斗精神

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是推动社会发展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大部分学生在读期间仍然需要家庭提供支持,作为消费者他们享受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为他们提供的良好的物质文化基础,对物质生活追求不断提升的过程消解了大学生对奋斗精神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蕴的深刻理解,有些同学更是将美好生活和价值体现狭隘的认为是建立在虚假的、物质化的基础之上,错误的推崇奢侈生活和高消费,误把个人对幸福生活的错误理解当作奋斗的全部意义,歪曲了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真正内涵,以狭隘的视角理解其中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家国情怀、文化认同。因此,培养大学生奋斗精神,关键在于强化价值引领,建构系统、全面的奋斗精神培育内容,促进大学生形成认知与情感相融的奋斗价值观。具有良好奋斗精神的学生,往往能够抓住各种机会有意识的磨炼自己,在各类实践实习、暑期工、兼职工作中,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拈轻怕重,在实践中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并加以改正,不断的成长,为毕业后做好铺垫。奋斗精神在个人职业发展与就业过程中,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勇于面对激烈竞争,敢于展示自我,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竞争对手,都能正确地看待彼此的优缺点,都能以正确的方式积极的争取,不给自我设置心理障碍,始终有获胜的勇气和信心,脚踏实地奋斗的同学,最后都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3 探索课程思政引导方式

3.1 与专业课内容相结合

在校大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对专业的基本情况掌握程度停留在高考报志愿或选择专业时的水平,对专业定位不清楚,对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国家政策等了解较少。课程思政的引导应与专业知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生涯规划内容中可以加入公务员、考研、创业等案例介绍以及在校实践有哪些机会等,就业指导内容中加入本专业的课程支撑学生未来获取相关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介绍、专业知识在企业中的特点,将前一年的招聘会形势、就业单位的类型、招聘流程、岗位职责等进行介绍,提高学生对行业发展现状的了解程度,明确所学专业知识未来在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明确企业岗位应具有的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引导学生在校学习能够有的放矢,学以致用。

3.2 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

良好的课堂效果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这对任课教师是巨大的挑战。每一级的学生学习习惯、学风不尽相同,教师需要敏锐地找到合适、高效的教学方法,抓住教学方法的特点,深入挖掘。例如采用案例式教学的核心是讲解与讨论,讨论的深度取决于学生对于案例的思考,因此引导深入的思考并合理的表达讨论是案例式教学的关键,只有深刻的思考和讨论,学生才能高效的获取知识信息。新颖的教学方法各有特色,如翻转课堂、情景教学法等,教师也可以通过辅以蓝墨云班课等APP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借助投票、头脑风暴、即时测验等形式,了解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形势的认知情况、即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为课程思政的高效落实建立基础。

3.3 落实课程思政切入点逻辑

课程思政是与专业知识同向同行、协同促进与人的,是工具和载体的关系,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缺一不可且需要均衡发展。职业理想、就业形式、就业政策,这些是学生对自我生涯规划、对职业环境分析的基础,将专业与思政有机结合并能良好运用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主动就业意识[6]。通过对比国内外的就业政策与就业环境,让学生看清我国在大学生就业政策上给予了非常大的扶持力度,对中小企业有各种优惠扶持政策促进就业,对应届生有支教、支农、支医、和精准扶贫计划,促进就业的同时拉动地区发展,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加深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引入个体案例,明确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学习、了解企业、做好规划对个人发展十分有利,当有了知识基础,能进行正确的自我分析、社会环境分析、制定发展目标、调整规划,成功就成了必然。思政点切入逻辑层次清晰可以加强思政元素的融合度,自然地将学生专业思维拓宽,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要时刻关注学生和社会需求的双向动态,紧跟发展形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深刻的挖掘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思想政治理论紧密且自然的融入教学内容中,使这门课程有专业针对性,同时又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性,为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打好基础,使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促进效应。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