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学通
(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浙江 温州 325000)
基于广播电视媒体制作、播放新闻节目,能够把发生在受众身边的日常或热门的事件呈现在更多人的面前。其选择的基本传播形式是新闻报道。与纸媒有显著的不同,广播电视播报的新闻具有高时效、高传播的优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播电视新闻也呈现出了相对于新型媒体的弱势。因为新闻信息传播被多媒体分流,受众对广播电视新闻的依赖度下降。因此,一名优秀的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和方法,在具体的报道实践中深耕自我,提升新闻写作的认知和能力。写作技能作为记者的基本功,记者在学习和工作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凝练,唯有学习不止,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需求,进而把分流到其他媒体中的受众重新吸引过来,提高节目的收视率,使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实现持续的发展。
相比纸质媒体新闻栏目,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内容更加精彩纷呈、时效性更强,同时还具有互动性、参与性等优势。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呈现爆炸性增长,内容的丰富性较之纸媒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节目的覆盖面更加广泛。除此之外,在新媒体背景下由于自媒体异常发达,使得新闻节目可以呈现自由、开放的状态,挣脱传统媒体地域、时间等方面限制,其可包含的信息浩繁且有趣,能够挖掘出贴近受众日常生活的新颖话题,如此一来,受众既是新闻的接收者,也可能是新闻的发布者。
新闻节目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就需要做到坚持创新。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要保持活力就必须重视新媒体,利用好融媒体资源,即高效利用浩繁、有趣的网络信息内容,以使新闻节目改变面貌,富有亲和力。由此,可令新的新闻节目传播方式更能被有着个性化需求的受众群体所接受、所喜爱。而受众方面也能自由地利用网络来为自己选择所要获取的新闻资讯。且在大数据技术的基础上,新闻传媒人员能够得到网络反馈回来的流量数据,并利用该数据有选择地制作契合受众口味的新的新闻节目,还能够实现网络信息的良好交互,持续推动新闻节目的后续制作和发展。此外,现今的新闻记者也有了进行新闻配图、新闻标题设计的更大的创新空间,可基于新颖图片制作、标题编辑让受众群体有耳目一新之感,对其内容产生兴趣,进而提升对新闻内容相关话题的关注度。
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记者的写作有别于纸质媒体的写作,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首先,明确“写”与“说”之间的区别。前者是指记者将文字稿件进行加工处理后再发布到电视台或广播电台,后者则是主播通过声音或者图像等方式传播消息。所谓的新闻写作技巧指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或活动中,运用语言文字、逻辑结构、组织形式以及表达方式等一系列手段,去表现事物及其内涵特征的一种技能。广播电视新闻记者有过硬的写作技能,不仅能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客观现实的内容,还能够将主观意识转化为客观真实的信息传播出去,令受众群体在精神上获得满足,形成情感共鸣。因此,新闻写作既要遵循一般的新闻规律,又要符合广播电视节目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能力,主动适应新时期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新闻写作技巧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包括语言、文字、声音、画面和音响等。其中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语言文字,其他要素如思想情感、叙述方法、表现手法等,都属于新闻写作技巧的组成部分。
其次,明确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写作技巧结构,即传播者层—受众层—传播内容层。其中,传播者层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受众层则包括了新闻记者和受众群体;传播内容层则指的是相关新闻报道。同时,还涉及到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此外,传播者层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媒体工作人员,另一类是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从业者。新闻记者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人员,其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发布者。他所发布的信息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会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记者就是一种信息源。由于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特质,所以他们拥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对这三层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在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中,新闻记者所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对于整个报道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让媒体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加强新闻记者的培养工作[1]。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新闻媒体行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记者自身素养也需要不断提高。写作能力是一名优秀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写作态度决定着文章质量。而运用写作技巧能够使得广播电视新闻更加贴近受众的生活,使新闻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首先,要坚持新闻报道基本原则,即实事求是这一原则。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记者的新闻写作也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新闻报道客观性的基本要求,避免出现主观臆造、歪曲事实等不良倾向。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还要掌握好新闻报道的分寸,既要有宏观把握的“度”,也不能欠了细节上的“量”。尤其需要关注细节,力求做到全面准确真实。这要求从事报道的新闻记者兼具高业务水平和高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闻作品能够更好地为受众服务,从而赢得受众的广泛认可。其次,要把握好真实性原则与时效性原则。保持真实性是前提,及时更新内容是关键;增强时效意识是根本,抓住重点环节是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再次,要注重语言表达的艺术,使报道更加生动形象。
最后,新闻记者应当利用自身的文学素养保证成文的稿件质量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激发受众的兴趣,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因此,记者应该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以便于将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和思维状态展现给受众,以此吸引更多的注意力,使报道更加生动形象。此外,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从而与受众进行有效的交流。
1.通过新闻写作增强新闻传播的快捷性
因为有发达网络的铺垫,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快捷性现在已是各类新闻传播追求的最突出的效果。新闻传播其核心是“新”,迅速性、及时性是新闻相比于其他报道的优势所在,具有即时性甚至是现场的新闻报道才具有最佳的传播效果。此处所言的快捷性,可直接理解为新闻的时效性。显然,新闻事件发生后,只有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新闻信息内容,继而进行传播,才能对受众、对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而目前热门的网络新闻都兼具快捷性优势、传播渠道优势,有能力让受众短时间内接收到新闻信息,甚至快速、全面地厘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因此,广播电视记者想要优化自身的技能,提升新闻写作技巧与效率,就有必要保证广播电视新闻展现出极强的传播时效,使其具备快捷性优势。
2.保证新闻导语和重点内容的质量
一则广播电视新闻的成稿过程中,新闻记者要把握的写作结构包括导语、主要内容、结尾。在这样的“总分总”结构中,导语是整篇报道的统领,通过导语抛砖引玉,引出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导语写得引人入胜可以牢牢地吸引受众,一步步引导受众观看整篇新闻报道。无疑,作为吸引受众的第一“关卡”,导语非常考验记者的基本功,最理想的导语是语言文字言简意赅,内容表达通俗易懂,能够用最少的文字快速“吸睛”。而且,新闻导语要能够简明呈现内容重点,并且注意转换受众的阅读思维,体现出新闻与受众日常生活的强烈关联,从而确保其能够在真实报道的前提下,一并引起受众的关注。可见,广播电视记者的新闻写作过程中,要兼顾内容结构的整体性与创新性,灵活转换视角,从而呈现通俗易懂、信息全面的新闻内容。
3.合理运用广播电视报道语言
语言是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灵魂[2]。新闻记者必须使自己的写作用语足够准确。新闻语言运用中需控制表达的篇幅,同时为使逻辑清晰,尽可能选择以事件顺序为轴线进行写作。另外,有别于纸媒写作,广播电视新闻是文字语言(包括无声文字、有声播报)、镜头语言二者相结合的产物。镜头负责以有冲击感的镜像表达来吸引受众,文字及有声广播负责以语言逻辑引导受众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写作需要兼顾受众的视觉、听觉、阅读感受,从而提高其对新闻的兴趣。如果播报新闻时,仅仅靠播音主持人的单一化的事件背景陈述,其新闻传播会相对无力;如果能在口播基础上加上镜头语言,以影像呈现现场,则受众的目光更容易被聚焦,从而获得新的接收新闻信息的感受。可见,广播电视记者的新闻写作过程中,还必须科学运用镜头语言、文字语言,让受众被画面感、氛围感强烈的新闻所吸引。
4.纵深挖掘新闻事件的真相
在网络技术的发展布局下,现今的电视新闻已经可以在短时间内,针对一个新发生的热门事件展开系列播报。但是多媒体的发展让这种新闻播报处在竞争环境下,即各个媒体都在力争做到优先播报、播报效果最佳。这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错误的引导,使得部分记者开始偏重于追求新闻播出效果,而未能始终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因此,广播电视新闻事件的社会性价值就被无形中弱化了,这是极不可取的。真实而贴近人心的新闻才是社会受众所需要的。例如,央视出品的《新闻1+1》就尤为重视真相呈现与挖掘。在其节目制作过程中,展开了对一则新闻背后事实的考证、挖掘,能使受众深度了解事件的全部内容,所以有效地吸引了受众。可见,新闻记者必须牢记一个关键规律,即受众所感兴趣的往往是新闻背后的真相,而非新闻事件的离奇性,真相的吸引力才是最大的。同时,广播电视新闻也不能偏离受众日常这一轨道,要多从身边的事件中挖掘高质量的内容。
5.使新闻呈现的视觉逻辑足够合理
广播电视新闻是视听的结合[3],其播放中会有文字、画面的共同呈现。此时,要想展现写作技巧,电视新闻记者就需要合理把握视频画面的逻辑,让自己的文字创作和画面相互配合,以便于受众真正理解。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灵活展现写作技巧的能力,能基于对新闻画面的观察、理解、想象进行写作构思,写出与画面逻辑一致的新闻稿件。
记者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应不断强化创新意识[4],积极应对新媒介发展,提高新闻报道质量,进而为受众提供其真正需要的、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当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且快速普及,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针对这一情况,广播电视记者也应该重视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作为广播电视记者应及时更新观念,通过多种途径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掌握更多的写作技能,从而适应新闻行业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媒体的健康稳定发展。广播电视记者还要注重利用先进技术辅助提高新闻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写作质量,优化报道风格,确保新闻报道的风格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充分利用利用新媒体带动、融合传统媒体,使其改头换面,为新闻传播开辟新的服务路径,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5]。
应当明确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编辑所需遵循的原则,其中包括坚持真实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和个性化原则。同时,还需要加强专业素养建设,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另外,还必须结合新媒体的特征,创新工作理念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稿件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坚守写作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对如何运用好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真实性原则是关键,是其他相关原则得以落实的基础,而互动原则是构建和谐氛围的重要手段,二者缺一不可。最后,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善于将新媒体应用在日常采编工作当中,从而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总之,为了使新闻事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新媒体的认识,并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方式与措施。
在广播新闻的所有制作环节中,均能体现出新闻编辑的技巧,其已经成为保证新闻稿件质量的关键要素。在现实的广播新闻编辑过程中,每一名电视新闻记者都应首先认识到自己所从事行业的核心价值,并通过不断提升、运用编辑写作技巧来突出这一价值,诸如在标题、导语、结构等方面持续努力,让新闻以独立、完整的形式播出。同时,广播电视新闻也需被系统化地组织、编排,与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