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家乐,曲 静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东平县戴村坝是南旺分水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明朝修建完成后,为大运河汇集了来自汶河的水源,保障了大运河漕运畅通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妥善处理戴村坝水利遗产及其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关系,挖掘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保护和开发大运河水利遗产的能力,形成完善的保护开发机制,为水利遗产的延续发展提供范式。
戴村坝作为大运河山东段的重要水利枢纽,建成距今已经有600余年的历史,应该对其遗产构成予以明确,对其价值进行分析,以便在戴村坝现状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保护和展示。根据戴村坝这一古代水利建筑的特性,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水利遗产类型可以分为工程和非工程遗产两大类[1]。
工程遗产主要是指具备相应的历史、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文化价值,经过人类实践而产生的历史遗存[2]。对于戴村坝水利工程来讲,它所形成的工程遗产最主要为水利工程、水工建筑、祭祀场所、镇水石雕和记事雕刻5个部分。
1)水利工程。工程遗产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就是以物质实体存在的水利工程,这也是水利遗产最主要最直观的存在形态。戴村坝水利工程遗产由戴村坝和小汶河两部分构成。戴村坝主体从南往北一共分为5段,分别为长约450 m的南引堤、长437.5 m的戴村石坝、长约900 m的窦公堤、长262 m的灰土坝和长约70 m的北引堤,总长度约为2 119.5 m。其中戴村石坝从左向右由滚水坝、乱石坝和玲珑坝3部分坝体相互连接而组成[3]。作为戴村坝修建的伴生工程,随着大运河河道的废弃,小汶河也停止使用。原河道干枯断流开拓成农田,在距离大汶河汇入小汶河河口数百米的地方,又筑起一段土坝,后成为沟通东平县和汶上县的通道。
2)工程外延。构成戴村坝水利遗产的水工建筑有戴村坝水坝建筑、小汶河拦水堤坝、南城子引汶水闸3大主体建筑。戴村坝的祭祀场所共有两种,一种是为治水有功的古人设立祠堂以供后人祭拜;第二种是对汶水的祭祀,以祈求祛除凶邪,灾祸不生。戴村坝坝址原设白英祠,首次立祠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以纪念民间治水专家白英,该祠堂现已被毁。对汶水的祭祀场地主要是在玲珑坝上的祭祀石台。石台上原有的石龙龙头已经损坏,后又重新雕刻。戴村坝水利工程修筑时放置的镇水石雕,以明清时期雕刻的石雕居多,现多存于戴村坝博物馆。馆外现存的两个石雕放置在水坝上,其中一个是石雕辟水祥龙,另外一个为身有鳞、足有爪、两耳鼓竖、两眼突出的趴蝮。戴村坝所立的石碑多为历代修补坝体后设立,是戴村坝水利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石碑立于北岸碑林,碑林共立有石碑4块,均为清朝所设。在左慧元先生所著的《黄河金石录》中,还记载了清光绪六年到民国二十二年重修戴村坝的5篇碑文,碑文详细记载了戴村坝修建历史、重修改建和加固以及工程结构、物料、经费、设计和施工情况等内容。
作为水利工程在实体基础上的衍生,非工程遗产有着极为深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内涵。戴村坝非工程遗产主要分为水利科学、民风民俗、管水文化和水利景观4大部分。
1)管水文化。明清时期为了保障运河漕运的畅通,对运河沿岸以及各支流的水源进行严格的管理。不仅颁布水利法规,还专门设置了负责管理水利工程的官员。以南旺水利枢纽为中心,分散开来的河流和建立在河流上的水利工程在统筹管理下,形成了一套包含戴村坝在内的完整体系。这种管水文化在保存下来的书籍资料中得以流传,为研究古代水利工程管理和利用提供了充足的资料。
2)水利科学。明、清两代的会通河在戴村坝的疏导下保持勃勃生机,这是古代运河“天人合一”治水模式的一个典型范例,客观上符合水资源的循环再生规律。戴村坝坝体使得汶河河水既能流往东平湖,也能截出部分水流供给运河,又能防止因汶水水量过大和东平湖黄河水倒灌导致淹没农田和村落。
3)民风民俗。戴村坝对于民风民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民俗传说、节日习俗、祭祀活动和饮食风俗4个方面。玲珑坝上的石刻祥龙是戴村坝的“保护神”,当大坝上有水流过,出现“祥龙游水”之景,寓意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每年元宵节和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等传统节日,附近村庄的村民都会来到戴村坝,在石刻祥龙所在石台上奉上贡品,燃香放炮,为石龙系上红色丝带;若是家逢喜事或者遭难遇灾,村民也会来到坝上祭拜处放鞭炮,丢下些许零钱,以求吉利[2]。
4)水利景观。戴村坝水利工程景观主要有主景与标志物、大汶河下游生态湿地两大部分。戴村坝水利工程本身即为主景和标志物,其自然风光被列为“东平新八景”之一。小汶河截断荒废使得大汶河河水只能通过大坝流入东平湖,大坝的修建拦住了河水形成水库,而水库的存在使得大坝两岸地下水水位上升,在北岸地势较低的地方地下水上涌形成小型湖泊。东平县结合大汶河、汇河两条河流交汇的地形地貌,改造部分沙石地,在人工引导保护下,在北岸建设生态湿地。
以空间作为划分,戴村坝水利遗产保护开发可以分为3部分,即戴村坝主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由其衍生的人工湿地公园,在实现对戴村坝水利遗产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开发与之相关的文化娱乐纪念场所。
1)戴村坝主体。戴村坝自明朝到现代经历10余次修复,最后一次修复工程从2002年4月13日正式开始,到2003年8月18日完工,全部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措施,并采用多项新技术、新工艺,既对原工程进行彻底的修复和加固,又兼顾了文物价值,维持了工程原貌,达到了“修旧如旧”的目的[3,4]。
2)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戴村坝这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依托,在山东省委宣传部命名和主管部门的合理规划下,形成了戴村坝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了集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旅游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区,主要通过“实物(戴村坝)+博物馆”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占地面积约4 km2,其中戴村坝博物馆面积2 500 m2。博物馆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建筑,共分为序厅、运河之心、戴坝修筑、科学治水、治水名人、运兴东平和3D影院7个部分。通过展出300余件文物、模型、图片等,辅助以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展示戴村坝悠久的历史和卓绝的设计思想,展现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大运河灿烂文化[5]。
3)人工湿地公园。人工湿地公园伴随着汇河入大汶河口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而逐步修建完善[6]。公园分为3个区域,分别为入口区、潜流湿地科普区、戴坝长廊区和博物馆区。入口区由日晷广场、管理房及景墙、生态停车墙等组成。日晷广场以日晷为主景,对外观修复提升,使用芝麻白条石和绿草皮分层次铺设绿化带;东侧设计生态停车场,共设置200个停车位,供游客停车。管理房及景墙参照戴村坝坝体设计,选取石材、木隔栏、灰土等材料,将戴村坝的文化历史内涵在建筑中充分体现。潜流湿地科普区以荷花为造型,呈现高洁、吉祥、美好、绿色生态的寓意。在南北两侧设置园路及平台便于游客体验观赏,并设置了以湿地工艺、植物科普为展示内容的标志,形成科普、教育的特色空间。戴坝长廊区位于戴村坝博物馆以东,地势平坦开阔,设置“历史文化、铁艺、石料、木桩、夯土”为基本设计元素的景观造型,进一步突出戴村坝文化元素。
大汶河流域易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年际降水量差异较大。在丰水期,若遇暴雨,数十条支流汇集到大汶河主河道,暴涨的水量必然会对戴村坝形成较为严重的冲刷。戴村坝主体结构最后一次维修是在2002年4月,距今已经过去了20年,目前大坝坝体虽未出现较严重损坏,但是过水面已经出现水泥砂浆脱落的情况。
大坝建设在大汶河的下游,在丰水期上游水库泄洪导致戴村坝压力加大,而枯水季上游水库拦蓄河水加之其他生产生活引水,使得大汶河下游径流不断减少,近年来甚至出现断流现象,戴村坝坝体过水的景象较少出现。在大汶河汛期,戴村坝奇景之一的“戴坝虎啸”也已不多见。加之大汶河干流河道存在较为严重的河沙滥采滥挖现象,严重破坏河床原有形态,水流形态与流速的变化极易造成坝基掏空等情况,严重威胁大坝稳固[7]。戴村坝景区作为东平县著名的景区之一,是附近居民、游客游玩的适宜场所,但由于在南岸没有专门设立管理的人员,导致在游玩旺季很容出现拥挤和遍地垃圾的情况,严重影响游客的安全及环境的美观。
受大汶河的影响,使得前往戴村坝的路线分为南北两个方向。因北岸游客去往戴村坝,只能通过南岸走大汶河沿河河堤。虽然道路经过修缮,但从客源地到旅游景点之间仍然沟通困难。若仅从便于使用的角度对景区进行路线规划,则难以避免对水利遗产整体布局造成影响,破坏水利遗产原有的风貌。
水利部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作为指导全国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政策文件,提出“水利遗产保护显著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文化品位明显提高,水文化公共产品和服务进一步丰富,水利行业文化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大幅度提升,水文化建设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的总体目标[8]。戴村坝作为山东大运河水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其基本特性,以及当前戴村坝水利遗产保护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考虑长远发展,提出保护利用相应的对策,为山东水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与利用提供参考。
在创新戴村坝保护新形式的同时,应在保证戴村坝水利工程正常运行且受到较为良好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谋求水利工程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对精神生活向往的需要。当前,以水资源合理分配为目的建设一处水利工程变得更为简单,但是从古延续流传下来的水利工程所蕴含的水利科学知识和建筑艺术却难以复制与再现。戴村坝作为仍在使用的重要水利工程,在防洪蓄水方面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戴村坝保护开发首先要做到活态保护,在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和开发。
在戴村坝旅游景区建造中,应该明确定位,构建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核心产品。以戴村坝为核心产品的旅游景区建设,不仅要突出水利工程遗产特色,在集中修建北岸生态公园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南岸作为戴村坝景区构成的一部分,其外观景象对整体戴村坝景区产生的影响。应做好南北两岸景区的统筹规划,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在景区建成后设置专门人员负责管理,以实现景区的全面协调发展。
景区安全保障主要包括工程安全、防洪安全、游客安全、消防安全等几个方面,在规划水利风景区的开发和旅游活动时,一是应保证不能影响水利工程的正常运作,并配备专人对水利工程建筑与旅游点进行管理,制定相应的防洪措施,构建应急救援机制。在开展旅游活动时,做到安全第一,合理设置警示标示,并由专人负责有安全风险区域的安全引导。同时,应建立游客紧急救援中心,并配备专业救援人员和专业的救援设备。二是加强对景区管理人员的管理与培训,以提高管理人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实现景区管理精细化,对园区绿化覆盖程度、卫生保洁清洁程度、安保服务旅客满意度等进行量化,作为评判景区管理的指标。
戴村坝水利遗产旅游区作为东平县知名的旅游资源之一,在各大知名旅游网站上都有简单的介绍,但是由于景区尚未修建完善,仍属于资源型生态景区,未能形成特色主打产品,县城以外的客源市场占有率低,旅游市场辐射力与旅游资源不相匹配,因此进一步加强景区宣传推广更为必要。一是要挖掘戴村坝历史和社会文化,以特色的文化为导向开展集体休闲旅游项目,树立东平县戴村坝旅游品牌形象,形成独特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扩大品牌影响和宣传,提高戴村坝水利遗产的知名度。二是要调动县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戴村坝旅游宣传,扩大宣传面,提高公众对戴村坝旅游景点的认知,欢迎更多的游客来此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