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明志 by Chen Mingzhi
(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
“因材施艺”是每一位工艺美术雕刻艺人的基本常识。笔者从事寿山石雕观赏壶三十多年,对寿山石雕材料当然非常讲究。
“寿山石雕因其雕刻取材于福州晋安区寿山乡所产的色彩斑斓绚丽、质地脂润柔细的地开石、高岭石、叶蜡石等而得名。寿山石种多达100余种,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田坑类、水坑类和山坑类,其中最为名贵的是田坑类中田黄石。经过历代艺人、工艺师的努力,他们匠心独运,依石质、石形、石纹和石色的不同,扬长避短、绝处取巧,雕刻出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情趣盎然的精美艺术品”。
丹东石雕《连环福壶》
巴林石雕《寿桃壶》
田黄石,简称“田黄”,产于福州市寿山乡寿山溪两旁之水稻田底下,呈黄色而得名。是寿山石品种中的珍品,素有“万石中之王”尊号。其色泽温润可爱,肌理细密,自明清以来就被印人视为“印石之王”。数百年来田黄石极受藏家至爱,正如俗语所说:“黄金易得,田黄难求”。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已有人开始采集,到了明清两代田黄石更是盛名于世。许多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竞相刻意收集田黄石。清代皇帝祭天的神案上都少不了一方上品田黄石。因此,田黄石一直盛名不衰,身价迭增,古时即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而今已然是“两”对“斤”了,所以田黄的价格涨势迅猛。
“众所周知,整个地球上只剩下寿山一片狭长的两亩水田能产田黄……田黄如此,整个寿山石呢?在评选’国石’时,根据地矿部门勘探资料,寿山石申报的储量也仅为2500万吨。且真正可作为雕刻材料的也只是叶蜡石、地开石和高岭石中含量极少的优质部分。寿山石资源的日益稀缺已是不争的事实。”
诚然,笔者创作的寿山石雕观赏壶从来不曾用、也用不起田黄这种稀缺极品石材。在20年前经常往福州寿山觅料时,尚可买到形色较佳的中高档寿山石料,因为深知此类石料的矿藏已然日渐枯竭,所以当时是囤积了一些好料,而且非特别重要的客户,一般也舍不得下好料制作。笔者习惯在动刀创作之前对石料仔细揣摩,行话叫“相石”。“一相能抵九天功”的行业谚语说明“相石”的重要。通过相石,根据石料形状、色泽、纹理,因色取巧,选择题材,设计布局,一旦胸有成竹,再绘制效果图,然后进行雕刻。打坯、凿坯和修光三道工序之间密切关联,互相配合,正如口诀所说:“‘相石打坯定大局,凿坯结构见分明。修光刀法求气韵,粗细磨光更传神’。在雕刻过程中,艺人临机应变,应用圆雕、浮雕、薄意、镂空和镶嵌等手法,扬瑰瑜、掩瑕疵。素以光朴洗练为旨,奏刀如笔,有惜墨如金之用;也有为题材所需或衬托气氛,伴以雕、镂精致的筐、篓、笼、篮等,使繁、简相比,自然成趣。”
这种情况勉强维持到十年前,适合雕刻观赏壶的寿山石料确已很难买到了,笔者就跟风试用巴林石和老挝石雕了一些产品,很快发现上乘的老挝石、巴林石都比较适合雕刻观赏壶;和寿山石一样,巴林石是中国“四大印石”之一。巴林石出产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西北,它的名字也得于地点“巴林”,巴林石的规模性建矿开采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因此在这一时期之后,方有大量的巴林石源源不断进入市场,让雕刻家能够以巴林石为材料进行摆件、把玩件艺术品或印章钮饰的创作。其实巴林石也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石种,早在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巴林石进行雕刻,在内蒙古区域内的红山文化遗存中,各类巴石“猪”、巴林石“猪龙”等雕刻品以及饰物屡被发掘。唐代匠人利用巴林石雕刻的动物造像更加生动,如辽宁朝阳市的唐代韩贞墓中,就发掘了一件巴林石雕刻的子母狮,天趣烂漫。清代康熙年间,巴林石曾作为贡品进贡内廷。早在15年之前,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特展展品选粹”明信片,已将明清巴林石雕《蟾蜍》《蝼蛄》《蜣螂》《蝎子王》等20多件贡品印作“传统中创新”礼仪纪念品,向海峡两岸收藏爱好者展卖。因此,巴林石雕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附加值。
于是,笔者以具象的寿桃为素材,创作巴林石雕《寿桃壶》,以喻“瑶池仙境壶中天”的意境。作品壶壁甚薄,从而突出它的透明感。流线型的壶形,壶流尖而急收,从而与壶身整体形成一只寿桃的形状,壶把则圆雕为弯曲的桃枝,壶身表面又浮雕连接着桃枝的几片桃叶,桃叶披覆交织,边缘微卷,更加富有天然趣味。而壶钮的造型同样取材于寿桃,作品选材巴林粉冻,其色彩洁净柔和,娇艳如芙蓉花瓣,笔者依材施刀,雕出一大一小两只成熟而呈粉红的寿桃,壶钮下部高凸,仿佛拱月般将这两枚寿桃高高托起,置于壶口盖上,更加引人注目。
笔者也将紫袍玉带石作为观赏石壶雕刻的一种新石材,由于大多数石种“缺蓝少绿”的现状,紫袍玉带石的色彩便显得尤为特殊而珍贵。笔者曾创作过一套系列壶,就以紫袍玉带石作为雕材,这套《田园》系列壶型制统一,壶身块面清晰,正反两面均为平直的原型,侧面则是弯曲而劲挺的曲面,因此正反面与侧面交界的线条就显得格外鲜明利落。石壶整体为紫色地,壶身正面均有绿色的巧色,有些还混杂有紫色,如何将这巧色妙用到创作中去,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一只紫袍玉带石壶,正面大面积为绿巧,笔者以浮雕技法,刻出一茎豆角,绿色的叶片与豆荚,一轻盈一肥硕,对比分明,卷须穿插其间,更显生动,而零星的紫色则雕刻为豆角的花朵以及栖在豆角上的小虫,令作品更有活泼的生命力。另一只石壶上,绿巧较少,且被紫色分割开来,笔者通过构思,将这些小片的绿色巧色雕刻为葡萄的叶片,穿插其中的大片紫色则浮雕为成串的紫色葡萄,利用绿、紫及绿、紫交叉分层而产生的层次,令叶片与葡萄交织覆盖,虽然仅仅是浮雕技法的运用,却充满了错落有致的观感,紫袍玉带石特有的丝绢般的光泽又将葡萄的质感烘托得栩栩如生,仿佛挂满露珠一般。还有一只石壶,以绿色的巧色部分浮雕为一枝粗壮有力的石榴枝,枝上结出硕大饱满的石榴,而紫色的巧色,恰好是石榴果绽开处堆积的石榴籽,堆红叠翠,格外诱人。还有一只石壶,其正面浮雕的是一枝寿桃。寿桃这一题材,在清代的瓷器上的运用堪称经典,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六桃图天球瓶、粉彩九桃图天球瓶、粉彩过枝八桃纹盘等等,都是以寿桃作为主题的典雅范式,笔者借鉴了这些经典的图式,在壶身正面浮雕出两只悬挂于桃枝上的寿桃,桃叶翻卷,富有生趣。
紫袍玉带石雕《田园》系列壶
以上两种新石材所雕作品的观赏效果并不亚于寿山石雕,甚至有客户用“姹紫嫣红扬瑰瑜”来表示认可。
笔者也将丹东石作为观赏石壶雕刻的一种新石材。丹东石出产于辽宁鞍山市的岫岩县,因岫岩县曾属丹市市所辖,故而得名丹东石。丹东石常有匀净纯色的大料出产,且质地微带透明,呈现冻状肌理,刀感较为坚韧,不易开裂,色泽则以清雅秀丽为主,从各个方面而言,都非常适合雕刻观赏石壶。笔者曾选用一块乳黄色微透明的丹东石雕刻《连环福壶》,所谓《连环福壶》,指的就是壶盖与壶把二者以连续不断的圆环石链相连,石链两头的圆环分别与壶盖和壶把一体相连,不用任何粘胶,这种连环石链是寿山石雕刻中的经典形制。著名的故宫藏“田黄三链玺”就采用了这种方式连接三枚印章,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陈列的《九鲤连环卣》两肩的石链也采用了这连环石链的雕刻技艺,别有韵味。笔者创作的这件《连环福壶》,运用这种石链,不仅将壶盖与壶扎连为一体,更突出了一种浓厚肃穆的古意-不少商周青铜器上常常以链条将器盖与器身相连,譬如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件东周铜提链壶的壶盖与壶身就是以提链相连接的。为了突出这种带有商周青铜器的古意,笔者在壶身上特别以浮雕技法刻出夔凤纹、窃曲纹等博古纹饰,使其更加庄严。
“儷白妃青又比红,洞天生长小玲珑。怡情到老同燕玉,好色於君似国风。神骨每凝秋润水,精华多射暮山虹。爱他冰雪聪明极,何止灵犀一点通。”清代诗人黄任《寿山石》诗句,赞扬了寿山石雕的形色之美,如果借用来形容笔者另用巴林石、紫袍玉带石和丹东石而别出心裁地创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