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
(太原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
高等院校作为一个知识含量高、人才储备多且肩负创新使命的单位,尤其是地方高校,隶属于地方政府,还承担着为地方的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农村地区长期发展的总战略,要达到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必须要求各种力量全面地参与,地方高校由于自身的条件优势必然要发挥自己的作用。
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乡村振兴促进法中,也明确地指出了乡村振兴中要发挥高等院校的作用,第二章第十六条中强调农业科技创新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的创新机制,强化高等学校发挥作用;第二章第十七条中强调高等院校参与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第三章第二十七条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
地方高校参与乡村振兴的发展,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双方达到互利共赢的机会。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涉及的不仅仅是农业的问题,需要将城乡全面结合,学者目前提出乡村振兴的思路设计到数字经济、现代科技、乡村旅游、养老产业、普惠金融等等各种领域的加入,地方高校驻地能够稳定的参与这些战略的发展,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为高校产学研的发展提供了阵地。
X学院高校作为一家地方高校,其办学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自2018年来X学院党委派驻扶贫工作队在静乐县三个自然村开展了驻村帮扶工作,东窑村一队三人充分利用学院帮扶专项资金,盘活村集体经济,多措并举,动员社会力量、社会爱心人士大力开展消费扶贫,服务“三农”发展,为东窑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地方高校驻地以来,形成了院领导挂帅、总支书记结对帮扶,乡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和帮扶工作队五位一体的帮扶机制,责任明确,可以将工作落到实处,此外,院领导也高度重视,截止2020年末院领导先后8次进行走访和调研,解决实际问题。
地方高校自身具有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并且在村民的心中对于地方高校有较大的认可度。在随机调研38人中,有81.6%的村民表示对高校驻地干部影响好,由于内心的认可,村民在接受高校的时候有较大的自愿性。由于高校拥有人力资源,可以产生较大的影响面,也可以使得高校的思想教育的成果知识得到很好的利用。截止2020年末学生先后400余人次到东窑村开展“八看八帮扶工作”。帮扶以来制定帮扶措施100余条,做到一户一策,精准施策。2018年帮扶以来,学院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先后开展了“爱心下乡、科技扶贫、助学暖心、文化下乡和劳动技能培训”等活动,帮扶成效明显。
地方高校与对口的扶贫对象进行结队,开展有效的扶持工作,首先开展的是经济扶持,X学院扶贫队为村里修建了健身文化修建广场,进行了全院职工的消费扶贫、扶贫干部发动人脉关系进行消费扶贫和农产品推广等等举措,在这些经济扶贫的基础上开展了诸如发放资料和村委探讨村里的发展思路,思考如何盘活村集体经济以及采取网络宣传,挨家挨户入户宣传等多种方式思想扶持工作。
以X学院所帮扶的扶贫村为例,首先是在经济上直接产生了帮扶的作用,2019年底,所帮扶地区贫困户全部出列。对于驻地农村进行集体经济投资建设,2017年投资29万元入股“云中山”合作社,实现了集体经济破零。2018年建设村级光伏电站,2019年全年电站五次分红累计162 371.53元,2020年光伏分配年收益共计30余万元,实现了人均收益2 000余元。
基础设施建设及村容村貌方面,截止2020年底,驻地农村实现通村公路已实现硬化,有通客运班车。全村自来水都接入到户,村民用水免费,经县水利部门组织检验水质,符合地方安全饮水标准。村内已通动力电和4G信号。
在对当地村民的调研中,对于驻地队伍对本村产生帮助的问题上,受访的42人中,有52.4%的居民对驻地队伍十分认可,认为帮助很大,说明驻地队伍的工作成果得到了当地村民的较大认可(如表1)。
表1 对驻地队伍对本村产生的帮助
通过表2可以看出,对于地方高校驻地参与乡村振兴,居民不仅是从推动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更多的侧重于从驻地队伍干部中获取认知的提高,具体体现在转变村民思想、弘扬文明新风、改变村干部工作作风、落实扶贫政策方面。在和扶贫干部的接触方面,76.3%的人和扶贫干部接触在3次及以上,说明扶贫干部的确是深入一线,和群众打成一片,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着村民的思想。
表2 地方高校驻地队伍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最大的优越性
地方高校驻地参与乡村振兴的发展,很大的优势来自于对于农村思想意识上的提高,这也是根本性的解决农民长期发展的因素。高校对于驻地村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例如发放资料、传授知识、网络宣传、挨家挨户入户宣传等,目的是要转变村民认为扶贫就是等着别人来帮助的思想,要有自我奋斗意识。在调研过程中,92%的村民认为经济上和精神上的一起脱贫才是真正的脱贫。在走访中发现,村民对于本村振兴之路有了自己的思考,88.64%的村民认为要培养孩子从小有志气,并且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外在良好的环境,不仅仅是经济环境还有精神层面的环境。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村民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等要靠”的思想,把扶贫队伍当成了共同发展的伙伴。
目前,驻地队伍的工作方式尚未从扶贫的模式中转换为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由于缺乏系统的发展思路,扶贫中形成的集体经济以及小规模的产业如何进一步的壮大等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规划。从调研结果来看,目前驻地居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在外打工和农业养殖为主,说明当地的产业依然比较简单,仍以第一产业为主。
在调研中发现,驻地农村的人口主要以中老年为主体,以抽样的42名调查对象为例,可以看出年龄结构分布偏大。由于留在农村的人口缺乏青壮年,对于地方高校的驻地工作开展带来了较大困难,在调研中,地方高校驻地对于相关资料的宣传中,对于外出务工的农村的获取信息中得知,有较大比例的农民只传达和经济效益相关的内容,其他先关思想传达的较少,这就使得地方高校驻地干部的工作大打折扣。
在乡村振兴法中提到,要发挥地方高校产学研的作用,目前X学院的驻地干部主要以行政干部为主,该类干部管理经验丰富,也有较强的地区发展思路和意识,但是在产学研方面不是很擅长,因而没有深入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对于当地科技、产业规划以及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尚没有联合院内相关专业的有较深研究的专家教授进行联合,因而产学研一体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布局,因而地方高校通过在扶贫中获得的经验,和当地政府、企业探索产业兴旺的总布局的构建总体系统思路。
地方高校的产学研项目向乡村的延伸和实践可以有效的促进产业发展。以X学院为例,可以结合学院的特点挑选自己的专长展开长期的常规化的产学研协同发展。例如在驻地开设相应的实践基地,可以能够将乡村振兴中遇到的难题当作产学研项目的主体来研究,师生和当地居民共同参与解决,将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地方高校作为教育的平台,有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料,这些资料在乡村振兴的工作中目前没有得到较大的体现。随着互联网+的思维的普及,可以充分地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脱贫攻坚虽然取得全面胜利,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建立高校和驻地的线上平台。线上线下平台的结合也有利于能够增加更多的覆盖面,目前农村人口流失严重,留在农村的以老年人为主,因而需要通过线上平台能够直接地达到中青年人群。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地方高校可以在农业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产学研协同发展以及毕业生基层就业这几个方面来展开。为了能够有效的考核“三扶”的效果,建立了高校整体层面、教学单位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全方面、从上到下布置进而转化成切实的成果的考核指标(如表3)。
表3 地方高校“扶智扶志”考核指标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仅是农业层面的使命,是各层次产业的全面发展,地方高校被赋予了参与其中的使命,为了达到长效的作用,必须建立起长效常规化的机制,这种机制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也需要高校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将这种机制转化为高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也是考核的一部分,让帮扶地区和地方高校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双方能够各取所需,成为一种合作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