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艺术创作中,将目光放在本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艺术上,能使作品更具文化底蕴。民间艺术是一切艺术的根源,因此可以从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的角度来解读民族文化。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例如,大理白族扎染手工艺文化,其艺术风格卓殊,使得扎染工艺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多样性
。扎染已是云南大理一张靓丽的名片,其民族图案具有丰富的文化寓意,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曾穿着扎染服饰表演精彩的舞蹈作品。还有匠心独具的手艺――剑川木雕,木雕内容以动物、植物的图腾或图案为主,还有以神话传说为雕刻题材的,例如“西天取经”“八仙过海”等。木雕图案有云纹、十二生肖、凤纹、龙纹等,样式多端,巧夺天工,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渗透的艺术体现。为展现云南手工艺的独特魅力,探索民间艺术之美,文章通过研究数字儿童绘本的形式,围绕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故事展开儿童绘本的创作。
绘本是强调文字与图画内在关系的图书形式。在以前的书籍中,插画起到诠释文字的作用,而在绘本中,文字与图片相互衬托,有时候图画比文字更为重要,甚至有些绘本去除文字,只保留了图片
。不过大多数绘本会在图文之间寻找平衡,使读者在阅读时有更好的体验。绘本根据读者年龄划分为儿童绘本和成人绘本两种类型,儿童绘本是幼儿成长阶段中的重要读物,是少年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具有教育性与启蒙性。幼儿时期,是对图形图像具有依赖性的阶段,故事充满童趣和画面色彩鲜艳是儿童绘本的特点,这样的读本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寓教于乐的故事中得到文化熏陶。
我国儿童绘本发展历程相对短暂,在主题选择、情节处理、画面艺术感,以及童趣等方面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目前市场上的儿童绘本大多是国外的作品,中国家长也喜欢让孩子阅读国外的读物,从小接受国外的文化浸透少年儿童,虽然在某些方面开阔了视野,但容易忽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本土的民族文化。针对这样的情形,一方面家长应该更加重视对儿童读物的选择,另一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只有创作出更多符合我国本土文化审美的优秀文艺作品,才能让家长与儿童在购买读物时有更多的选择。
一次泥石流固体冲出物按照《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T/T 0220-2006)附录I提供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颇有民族特色,其来源于民间的生活文化形态,是来自民间生活本质的美术。例如,白族人民喜爱用银器作饰品、擅长制作扎染布、青瓦白墙的民族建筑中窗门取以剑川木雕。少数民族手工艺品中美丽的民族图案,反映了人们对审美方面的需求,是当地的文化象征、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触发艺术创作者灵感的宝库。民族题材儿童绘本让读者认识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既利于传承与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又能坚定文化自信。民族题材儿童绘本让读者倾听健康向上的故事,有利于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民族题材儿童绘本不但能让读者感受中国彩云之南的美,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甚至能促进中国原创民族文化题材绘本的发展。
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国家政策淘汰落后产能,支持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多方面推动了服务于制造业的机器人的转型升级,欧美国家在此类机器人产品研发方面起步较早,部分已投入实际环境来承担相应任务.随着智能工厂的逐步全球性覆盖与大型物流系统的逐步完善,此类机器人数量将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井喷式增长,中国机器人市场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机遇[2].
在《染云织梦》绘本的创作中,开篇的彩虹寓意着七彩云南,白族小女孩雪儿遇见的蝴蝶仙子寓意中原文化传入云南地区,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蝴蝶仙子是以《捣练图》中的仕女作为原型,将仕女的形象进行设计重塑,以络线、捣练、缝制、熨平时的劳作情景为依据
,突显出唐朝、南诏时期纺织技术的成熟。雪儿在蝴蝶仙子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扎染技术,寓意聪明智慧的白族人善于学习接纳中原文化与工艺。绘本的结局是雪儿在自己制作扎染,寓意举一反三、勤奋好学、自主创新、更上一层楼。
文章整合实地调研结果,原创了一个主人公奇遇扎染、学习扎染的故事。创作思路主要是虚构一个神秘的、让人向往的环境,将主人公放到这个环境中,经历一些奇妙的、美好的、难忘的事情,最后收获满满。《染云织梦》儿童绘本是根据大理白族扎染民族图案的寓意,以及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来进行创作。绘本主要讲述了南诏时期在大理苍山洱海地区发生的故事,在云雾笼罩的苍山,白族小女孩雪儿正在采草药,这时天空下起了雨,她不得不寻找避雨的地方。雪儿在避雨中不知不觉地跟随蝴蝶,沿着山路穿越到了一个美丽的仙境中。在仙境里,蝴蝶仙子在捣衣缝制。蝴蝶仙子有着仕女的模样,身着唐朝服饰,图案繁复,技艺精湛,雪儿心之向往,她便开始向蝴蝶仙子们请教学习并帮忙制作扎染。雪儿学成归来后,将学到的手艺再次展现,在制作扎染时她将所见所闻的蝴蝶、花草都设计成美丽的图案,融入自己的民族特色。从此,白族扎染在洱海流传至今,演变成了如今洱海边上的一道特色。这样的故事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跟随主人公一起感受快乐的学习过程,故事的结尾以主人公学成归来作为圆满的结局。有趣的故事可以迎合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帮助少年儿童学习知识,又能开阔眼界。
围绕扎染手工艺扎染进行绘本故事创作,应近一步探究大理白族扎染的起源。扎染技术在唐代已经相当成熟,多用于妇女的衣饰。唐代,中国古代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人们在衣着上更加注重面料图案的精美繁复,扎染织品凭借其技艺精湛、品种丰富的优势,在当时颇为流行。唐代的南诏国在大理建都后,白族与中原汉族有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受其影响较深,白族祖先学习到成熟的扎染技术后,在制作扎染时融入当地颇有民族寓意的图案,一直发展、沿用至今。
当下的工程机械噪声原理主要分为两种:①工程机械在正常运行时候进行气体交换时造成的“空气动力噪声”。常见的例如风扇噪声,进气噪声,排气噪声等。②工程机械在运行时自身震动产生的噪声也成为“结构力噪声”。在工程机械中一般“结构力噪声”噪声源一般为工程机械的大功率高转速的发动机。工程机械发动机的“结构力噪声”又被分为燃烧噪声与机械噪声两类。除了“空气动力噪声”,“结构力噪声”这两类噪声外还有因为液体在管道中流动时造成系统压力改变的引起震动而产生的“液压系统噪声”和因为二次振动引起的“板辐射噪声”等。
绘本故事剧本创作为接下来的设计创作提供了内容支撑,在创作之前,还需要选用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元素提取,确切表现人物性格和展示主题的一系列事情,构成完整的剧情和内容,作为进一步绘本设计的依据。
绘本的绘制主要通过参考白族少女的服饰、白族扎染的工艺流程和《捣练图》画中唐代仕女的服饰进行元素提取。在角色塑造方面,白族少女作为主角,身着唐朝仕女服饰的蝴蝶仙子作为配角。之所以加入唐朝仕女的形象,是因为在唐朝具有代表性的卷轴画《捣练图》中,妇女身上的衣物图案便是由扎染、刺绣等手工艺制作而成,而且我国古代女性最擅长的劳作之一便是“捣练”。在场景绘制方面,绘本融入了许多民族图案、剑川木雕等多种元素,例如山水图案、建筑图案、花草图案等等,寓意着云南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绘本为装饰画面提取了云南常见的植物,如兰花、桃花、紫藤萝、茉莉花等,因为大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对植物花卉非常忠爱,使得每家每户都种植着不少花草,白族建筑的墙上也常常绘制了花草图案。绘本还提取了三种有当地独特文化寓意的动物,分别是蝴蝶、猫咪、兔子。蝴蝶有顺风顺水、吉祥如意的寓意,由于大理洱海自然环境优美,适合蝴蝶生存居住,每年农历四月,苍山百花盛开,蝴蝶满天飞舞,景观壮丽,使得白族人民对蝴蝶有着深厚的感情,不但以建立节日的方式进行庆祝,还将4 月15 日定为“蝴蝶会”,白族人民相聚于苍山云弄峰下的蝴蝶泉,欣赏千万蝴蝶的奇观,传唱关于蝴蝶的爱情故事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也以手工艺品的方式,缝制蝴蝶图案,将蝴蝶图像寄予风调雨顺、追求爱情的寓意。猫和兔子是当地人们宠爱的小动物,自古以来,手工艺人就常将它们作为原型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雕塑或者图案。例如,在云南民族民间多以瓦猫装饰住宅,大理鹤庆白族瓦猫造型别具一格,姿势夸张,富有灵气。在大理巍宝山古建筑的门窗上常雕刻有仙兔图案,寓意健康长寿。图像丰富的寓意让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题材的儿童绘本的画面和内容更具意蕴。根据故事剧本需要进行融合、重组与创新,结合现在流行的角色造型,设计出造型丰富的人物形象,运用剑川木雕的平铺构图运用及场景设计,使画面效果既古香古色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从而把云南少数民族图案通过儿童绘本的形式更直观地体现出来。
《染云织梦》由六张图片搭配文字的形式进行布局,将绘本分为概要、指向、进展、结局及回应五部分构成完整的叙事结构。第一张图是白族小女孩雪儿背着草药筐在深山中奔跑躲雨,如图1 所示;第二张图是雪儿追随蝴蝶来到院子,如图2 所示;第三张图是仙子们在熨平织布,雪儿她一边与仙童交流,一边帮忙烧煤炭,了解这些美丽织布的由来,如图3 所示;第四张图是雪儿对扎染产生兴趣,她在认真观察仙子们是如何进行络线、缝制的,如图4 所示;第五张图是蝴蝶仙子教雪儿学习扎染,如图5 所示;第六张图是雪儿回家后自己制作扎染,如图6 所示。在创作实践中,绘本是这样布局设计的:前两张图片为概要、指向,第三、四、五张图片为进展,最后一张图片为结局、回应。
少数民族文化题材故事创作应先从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开始。在唐朝的时候,云南一带主要居住着乌蛮和白蛮等少数民族,乌蛮为彝族的祖先,白蛮为白族的祖先。当时各地方部落在与唐朝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将中原的文化与技术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从而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
。洱海地区是南诏的首府所在地,也是南诏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最出名的手工艺扎染正是当时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之一。
Kress 和Van Leeuwen 奠定了图像视觉符号解读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视觉语法的概念。据Kress&Van Leeuwen 的视觉语法,图片分为叙事型和概念型
。在绘制儿童绘本时,利用叙事型图片能够生动形象地呈现白族女孩雪儿和蝴蝶仙子的亲密互动,以及蝴蝶仙子对雪儿的照顾。概念型图片能够从另一方面描绘云南大理的风景及白族女孩眼里的风景,从侧面体现了天人合一及劳动为少数民族带来了智慧与幸福。这些都是具有文化底蕴的前景化特征,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白族女孩和蝴蝶仙子相处的情节,描绘了大理的美丽风光,使读者心驰神往。
在绘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题材儿童绘本时,需要注意不同颜色的搭配与运用。主人公雪儿的服饰以白色作为主要色调,在白族文化中白色象征尊贵,她的头饰、衣领、衣袖、裤脚以精致的红色绣花来作装饰。为了凸显主人公,绘本在第一幅和最后一幅画面分别以大理墨绿色的苍山、深蓝色扎染织布作为背景,以对比的色彩构成关系凸显身着白色衣物的主角,这种明确又充满吸引力的色彩设置,使儿童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于画面。在第二幅画面中,宁静的山、灵动的水都以冷色调为主,而画面中心方正的庭院、忙碌的仙子则以暖色调为主,显得热闹、温暖,冷暖对比加上动静结合,让画面呈现出更好的艺术效果。在其他画面中,人物的皮肤和衣着在绘画时整体使用明度较高的颜色,而头发使用明度最低的黑色,强烈的对比使人物更易于辨认。周围的景物以黄土色作为基调,利用纯度和明度较低且色相多样的扎染布、花草来衬托人物,既不喧宾夺主,又让画面变得更丰富多彩。
大部分心外膜起源室早的心电图表现与对应的心内膜起源室早相似,但其QRS波起始部上升较缓,可见假delta波。 Doppalapudi等[6]报道,从QRS波起始部到顶峰所需时间长于整个QRS波时限的一半以上(>0.55)。这类室早的常见起源部位在冠状窦分支附近,如心大静脉和前室间静脉等。
儿童对于色彩的认知需求更接近一种本能的认知,也更倾向于判断一些较为纯粹饱和、色相较为明确的色彩。在创作民族文化题材儿童绘本时,预制的强烈主观性色彩及最后呈现的丰富的色彩效果,细腻又活泼地表现出儿童喜爱的缤纷童趣世界。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题材儿童绘本迎合了儿童对色彩的认知需求,多采用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粉色、白色等色相明确的颜色作为装饰和点缀,并善用明暗对比、冷暖对比、纯度对比等色彩原理,让绘本人物更有辨识度的同时使画面色彩更加和谐。
在创作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题材儿童绘本之前,为了寻找故事设定的灵感,需要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进行实地调研。因为大理的历史文化底蕴很深厚,而且大理洱海地区的周城扎染具有代表性,所以深入了解白族的民族文化及白族扎染的起源对绘本故事设定与创作有很大帮助。
通过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题材儿童绘本的创作,从绘本编创研究的视角分析了绘本的故事设定、元素提取、布局设计、色彩设计,总结出儿童绘本能通过叙事型图片清晰地呈现民族故事内容。人物的中心布局方式能有效抓住读者,吸引读者的目光,图片的形式能帮助儿童理解文字内容。民族图案在绘本中的运用能提高儿童的审美,增加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题材儿童绘本立足于我国民族文化,使作品更有文化内涵,符合我国人民的价值观与审美。我国民族文化丰富,若将其作为提取资料的素材库,可以创作出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多样性的艺术作品
。通过文章研究,以期为绘本的题材选择研究提供一些启示,拓宽儿童绘本设计的思路。
[1]刘少笛,刘驰.不同民族传统扎染纹样选用的差异性分析[J].西部皮革,2017(14):112.
[2]沈静文.小学低段绘本阅读教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3]王爱琴.儿童叙事语篇中多模态意义的建构及其翻译――基于《小熊维尼阿噗》中英文版的对比分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9,21(03):57-62.
[4]杨钰.唐寅仕女画与唐代仕女画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1.
[5]梁择宏,许珂.云南巍山扎染图案在动画中的探索研究[J].艺术评鉴,2021(05):163-16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