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丽
教材以立德树人为宗旨,选编了不少可以展现中华民族精神和伟大气节的文章,对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对促进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民族精神在课堂的渗透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立足生活,激发情感体验
由于课文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等方面内容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很难引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应从生活入手,创设出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民族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渗透。
如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一文主要讲了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并蓄须明志,表达自己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不给日本人演戏的决心,赞扬了梅兰芳坚定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感。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结合生活想一想,当自己提出要求对方拒绝以后自己是什么感受,或者自己拒绝对方后对方是什么反应等。让学生明白这些是同学之间相处的小事,而文中梅兰芳拒绝的是日本人,当时日本人在中國烧杀抢掠,无恶不为。此时,教师可让学生想象一下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时的心情、动作、神态等,尤其是梅兰芳所要承担的后果。这样教学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人物内心,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使学生受到梅兰芳坚定气节与爱国情感的熏陶。
二、立足儿童,补充拓展资料
教材在选文方面非常讲究,蕴含着深刻的育人价值,有许多事情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与学生的认知经验之间有着一定距离。教师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及时向学生补充或拓展一些相关历史背景方面的资料,促进学生对民族精神进行更好的感受与体会。
如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主要描述了昔日圆明园的辉煌景象与惨遭英法联军践踏而被毁灭的景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上网搜集资料,随着资料搜集的增多,他们对圆明园那段历史的了解也更多,学生心中的愤慨之情也更浓,对捍卫祖国、期待祖国强大的愿望也更为迫切,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了爱国主义的熏陶与教育。在教学中,背景资料的补充可以丰富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知,使学生的爱国情感由表面走向内心,让民族精神在学生心中永放光芒。
三、立足教材,寻找文道结合点
“文以载道”是教材的基本特点,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寻找语言文字教学与育人之间的结合点,注重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思想教育,以实现文道统一,让学生自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
如五年级下册《清贫》一文主要以方志敏同志在被国民党搜身时,两个士兵用武器威胁仍然得不到钱财的事情来表明共产党员恪守清贫。教学时教师可以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描写方志敏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仔细品读,通过这些语言来感受方志敏的内心,使学生真正感受方志敏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教师紧扣语文要素,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人物内心,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隐藏在文本背后的精神内涵。这样教学,集学习语言与培养学生美好品质于一体,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能力、方法,还受到了思想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中,结合所学内容特点适时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渗透和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进行民族精神渗透的时候,要从学生的生活、认知特点以及恰当的结合点进行教学,如果为了民族精神的渗透而对学生讲一堆大道理,往往会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灌云县伊山中心小学胜利校区)
责任编辑 刘 妍
36605003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