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研体验的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实证研究

2022-03-12 10:16马顾全
关键词:申报导师问卷

马顾全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科,江苏 南京 210029)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变革,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要求深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在医学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背景下,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优质医学人才,这是社会对医学教育的期待,同时也对医学院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变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多基于师资力量投入、科研经费支持、科研成果产出、授予学位数量等数据化观测指标[1],而忽略了对学生、教学以及整个教育的过程性评价。近年来,国内外开始以学生视角切入教育质量评价,倾听学生心声、关注学生对于周围学习氛围的感知,成为构建新型评价指标的核心思想并逐渐展现其测度优越性。为真实反映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借鉴并修改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问卷(Post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 Survey,PRES),了解医学研究生科研感受、认知、看法。该调查起源于澳大利亚,后广泛应用于英、美、日等国家,其结果为高等院校、政府和相关监管组织获取研究生质量信息提供了重要途径[2],当前已成为国际研究生教育公认的评估手段之一[3]。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问卷在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家属于全国基准性调查,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估和改进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国目前基于研究生科研体验视角的过程性评价研究开展得较少,仅有少数小样本量的研究,很多采用自主研发的问卷,较少采用相对一致性的问卷,研究成果难以进行全国性的统计和分析[4-6];而采用一致性的问卷,开展多学科、大样本量的深入研究将获得更为准确的评价。为进一步优化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本研究基于科研体验,运用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问卷展开实证研究。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对2020年度某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申报省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的医学研究生展开调查,旨在深刻了解有科研意愿医学研究生的科研体验及相关影响因素,以期帮助高校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科研环境、创造有利科研条件提供新的指导与思路。本研究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回问卷152份,其中有效问卷141份,问卷有效率为92.76%。

1.2 指标选择

本研究以澳大利亚PRES为基础,整合了英国PRES部分内容,形成因变量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SE),自变量评估能力发展(Capacity Development,CD)、导师支持(Mentor Support,MS)、环境支持(Environment Support,ES)、研究氛围(Research Atmosphere,RA)5个维度。其次,结合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特点,又在“能力发展”维度中增加了“我对研究诚信(如严谨、伦理、透明、承认合作者的贡献)的理解得到了发展”一个题项,在“研究氛围”维度中增加了“我可以便利地获得图书和网络资源”一个题项。问卷测量采用李克特量表,分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5个等级。除上述测量指标外,研究还对性别(Gender)、专业(Subject)、类型(Category)、非本校就读经历(Foreign School,FS)、申报意愿来源(Source of Will,SW)、准备时间(Preparing Time,PT)、课题申报结果(Result)等7个人口学变量进行了采集,形成最终测量变量,如表1所示。

表1 医学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的测量变量

1.3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对回收问卷数据进行清洗,主要剔除缺失值及明显存误值。在保证答卷质量的基础上,利用SPSS 21.0对问卷量表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并检验其信度效度。最后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OLS)对问卷数据进行参数估计,评估能力发展(CD)、导师支持(MS)、环境支持(ES)、研究氛围(RA)等4个自变量及性别(Gender)、专业(Subject)、类型(Category)、非本校就读经历(FS)、申报意愿来源(SW)、准备时间(PT)、课题申报结果(Result)等7个人口学变量对因变量自我评价的影响。

建立参数估计模型如式(1)所示。其中,β0为常数项,β1至β11为各变量对因变量自我评价的影响系数,εi为随机扰动项。

SEi=β0+β1CDi+β2MSi+β3ESi+
β4RAi+β5Genderi+β6Subjecti+
β7Categoryi+β8FSi+β9SWi+β10PTi+
β11Resulti+εi

(1)

2 研究结果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问卷样本的人口学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①性别:女性申报者明显多于男性;②专业:课题申报者的专业主要集中于中医内科学,其次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医外科学;③类型:课题申报者中以专业型硕士为主占比50.35%,其次为学术型博士占比17.02%;④非本校就读经历:57.45%的申报者为本校学生,无其他学校学习经历;⑤申报意愿来源:85.11%的申报者主动申报科研课题,主动申报者占大多数;⑥准备时间:申报课题准备时间在1个月左右的人数最多占比43.97%,其次为1周左右占比33.33%;⑦课题申报结果:经过专家评审,共有76项创新课题得以立项占比53.90%。

研究将各人口学变量与“课题申报结果”变量进行交叉分析,以期从人口学角度掌握可能影响申报结果的因素。如表2所示:“类型”变量的卡方检验结果显著,表明不同类型研究生的课题申报中标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医学研究生人口学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具体分析差异所在,如课题申报结果与不同类型研究生交叉分析(表3)所示:学术型博士群体中,课题申报中标率最高为70.83%,其次为学术型硕士,课题申报中标率为47.83%。该结果表明在高校中科研主力为学术型研究生,且学术型博士科研质量最高。专业型硕士在申报人数的占比超过了50%,表明了同学们的申报积极性较高,这与专业型研究生占在校总人数的比例较高也有关。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中标率仅为38.03%,这表明对于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可根据这类型研究生的特点,着重培养其规范的临床研究能力。

表3 课题申报结果与不同类型研究生交叉分析

2.2 信效度检验

为了解问卷量表的信效度情况,本研究对问卷涉及题项分别进行因子分析及信效度分析,效度检验中问卷总体KMO检验值为0.920远大于临界值0.500,表明问卷效度质量良好且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而观察因子分析结果,28个观测变量共析出公因子5个,各公因子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在0.700以上,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82.463%,表明各题项可较好地解释问卷量表。其次,信度检验中总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792远大于0.500,表明数据已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与稳定性,内在质量良好。

为保证5个分维度的信效度达到要求,本研究对量表分维度也进行了信效度检验操作,由检验结果可知,5个分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968、0.971、0.925、0.907、0.869均远高于0.700,表明各分维度的信度较好;KMO值分别为0.929、0.867、0.897、0.849、0.702均高于0.500,表明分维度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观察各题项的标准因子载荷,均大于0.500,表明本研究所设分维度的效度符合要求。综上所述,各维度测量题项的内部一致性程度较高,具备后续分析质量基础。

2.3 回归分析

为了解各个变量对因变量“自我评价”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最小二乘法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参数估计,“研究氛围”“环境支持”“导师支持”“能力发展”4个自变量均在1%水平下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对科研的“自我评价”。表明所处的研究氛围越浓厚、环境支持力度越大、导师提供指导越多、对自己能力发展提升空间越大,研究生将越认可自己的科研成果并产生更高的自我评价。其中,“能力发展”因素对“自我评价”的影响力度最大,当研究生意识到自己的科研能力能提升1%,将带来对科研“自我评价”6.718%的提升;其余依次为“环境支持”因素、“研究氛围”因素以及“导师支持”因素。

3 结果与建议

3.1 着重引导医学研究生自我能力提升

“能力发展”因素中“CD2:此次研究使我管理项目的能力得到了发展”“CD4:此次研究使我学习研究方法、工具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发展”“CD1:此次研究有助于提升我未来的工作能力”因子载荷最高前三项分别为0.952、0.948、0.924,为“能力发展”因素贡献最多,因此这三点应当是后续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重点。项目管理能力、科研分析能力、未来工作能力是医学研究生在科研创新工作中最期望获得提升的能力,也是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体验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在营造科研创新环境之时应着重培养研究生个人能力,推动其达到能力提升预期。

当前,高校科研主要以“参与式科研”为主,即学生以参与者身份进入导师所在课题,并以任务式或作业式完成课题进度,在这个过程中体会科研的一般过程与方法。该种科研方式虽有一定启蒙性质,但无法高效激发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4]。高校可以积极引入“自主式科研”模式,鼓励医学研究生以个人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进行科研创新能力训练,独立选题、自主探索,不断积累科研经验,推动研究生完整经历从选题至结项的全部过程,使其获得全面而系统的科研训练,从而带动项目管理、科研分析、工作协调等多种能力的综合提升。

3.2 积极发挥研究生导师科研引领作用

“导师支持”因素中“MS3:导师在选题和完善课题方面给了我很好的指导”“MS2:我的导师了解我所面临的困难”“MS4:导师给我提供了与研究相关的帮助”因子载荷最高前三项分别为0.970、0.967、0.946,为“导师支持”因素贡献最多,因此这三点应当是后续导师在带教学生工作中的侧重点。导师通过本调查可以了解到,研究生希望导师在选题以及完善课题方面给予相应的帮助。导师可以通过研究生的组会制度、一对一的辅导等,了解每位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帮助研究生学会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

我国高校医学研究生培养以研究生导师责任制为主,对导师的指导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研究显示,导师对研究生科研选题的点拨、科研困难的指导、科研手段的帮助均直接影响了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体验。于研究生本身而言,导师适时的指导与科研的点拨,均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5]。因此,高校应号召导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科研引领作用,根据医学研究生个体学习能力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同时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更加注重观察研究生科研痛点难点,适时予以帮助,提升研究生科研体验。此外,高校还应鼓励建立和谐融洽师生关系,重视导师对学生的医德医风影响,鼓励导师以严谨的作风、高尚的师德、较强的科研能力引领医学研究生投入科研与创新中。

3.3 致力打造支持性科研创新环境

“环境支持”因素中“ES5:我懂得如何在我的研究中表达我的想法”“ES6:我能方便地获得技术的支持”“ES3:我能容易地了解项目申报的相关要求”因子载荷最高前三项分别为0.878、0.873、0.869,为“环境支持”因素贡献最多,因此这三点应当是后续打造优质科研环境关注的重点。对于提供环境支持的学院或者课题组、实验室等,可以给研究生提供申报课题的指南解读、实验室开展实验技术能力培养提升的讲座,以便研究生掌握实验开展的必备技术条件以及如何正确选题、申报课题。

研究显示,在各个环境因素中,医学研究生对意见表达的顺畅性、技术支持的获得性、项目要求的明确性最为关注,这也为高校科研环境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思路。高校可定期举办博硕论坛、学术沙龙、科研交流会等沟通平台,鼓励医学研究生畅所欲言,表达对于科研创新的意见与想法。专业教师也可以组成科研支持小组,为有科研技术指导需求的研究生答疑解惑,拓宽学生能力提升渠道。高校还可定期更新校园公告平台上的科研信息,方便医学研究生及时了解课题有关信息。

3.4 努力培养积极性科研创新精神

“研究氛围”因素中“RA4:我对解决不熟悉的问题充满信心”“RA2:学院的研究氛围激发了我的研究热情”的因子载荷最高前两项分别为0.904、0.901,为“研究氛围”因素贡献最多,因此这两点应当是后续营造积极科研氛围的切入点。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生认为学院的研究氛围会激发研究热情,结合国内外的高等院校的研究氛围建设,学院应该给研究生提供更为适合的科研氛围,开展主题讲座、组会讨论等。

创新精神是推进科研的关键。对医学研究生而言,具备高度的科研热情、纯粹的创新精神、良好的科学素养、端正的人文素养是推动我国医学科学事业的动力之源。高校应鼓励研究生自主在科研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形成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创新精神,打破固有教条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的活跃性。高校还可以尝试引导研究生进行交叉学科学习,组织跨学科交流,为创新思维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高校还可组织专业教师对学生科研进度进行监督与指导,对创新意识及时予以反馈与评价,助其在解决综合问题的同时带动创新能力的提升。

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问卷在医学研究生使用的过程中,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基于研究生的科研体验视角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进行科学评价,并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与思路。在医学学科建设以及评价中可主动引入该项评价指标,既可围绕研究生科研体验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同时亦是强调了教育过程给学生成长与发展带来的积极成果与变化,为医学专业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升级提供了新的视角。

猜你喜欢
申报导师问卷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鼠国要上天之离你十五米
导师的猫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