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胜
(安徽省枞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钱桥所,安徽 枞阳 246700)
中国的经济水平和科学水平近年来稳步发展,农业体系也由传统转向新型农业体系,不同于之前的家庭生产模式。中国的新型农业生产依旧处于初期,需要国家进一步的扶持和创造发展的机会。农业政策状况整体发展良好,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譬如农村政策具体工作缺乏重点,部分政策执行不到位以及工作质量不太高等状况,有些政策对农业发展的促进效果不明显。农业应该朝着可持续发展以及健康发展的方向努力,只是单单地增加政策税收的投入对于经济的总体增长可能并无短期益处,但是长期看来,农业政策投入有其长远的意义。结合近些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农业要想发展,不仅仅需要投入更多的农业政策扶持,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政策以及优化地方的资金配置。农村的扶贫工作总体呈现边际递减效应,农业的结构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以期取得更为准确的驱动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的专家以及研究学者提出了不少富有建设意义的理论,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得到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如何把这些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依旧是值得长期探讨的问题。
中国自古便看重农业,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重农轻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都在中国的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农业受到自然条件和市场约束的情况比较严重,属于靠天吃饭的产业。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为农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是不可避免的。过去的七十年间农业政策的变化,为中国的工业发展输送了不可忽略的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不少富有建设性的扶持政策,对于农业的发展以及“三农”工作的顺利推行,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这些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我国的相关研究人员一直都在努力地探索。
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农业逐渐转型,过去的农业模式逐渐被淘汰,大型农业体系也逐渐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新型农业依旧处于初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相关的政策措施也应该逐步地发展,以期待取得相关的平衡,提高资源利用程度,提高生产水平效率。扶持农业发展的措施卓有成效地缓解了基层的贫苦问题,通过不断地实践发展,可以为我国农业发展开辟新思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制约了政策投入的效果,有些政策投入要漫长地等待才能看见效果。为了更好地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我国的农业政策投入,需要不断地优化其结构,为工业化生产输送更多的力量,最终为实现现代化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
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先生,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提出了几点主张。《国富论》第三篇中谈到了农业问题,农业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其促进作用。
2.1.1 亚当·斯密指出都市的建设不能够超过农业所支持的限度,社会发展离不开农业所带来的经济基础。
2.1.2 农业才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农业基础论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只有农业才是农民生存的基础,而便利品和奢侈品不能够替代这种基础。
2.1.3 农业的基础性相当的客观规律性,在相同或是不同的社会基础下,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不仅仅和农业相关,但是一定要在农业作为支撑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
公共政策支出理论认为,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政府需要进行干预,以公共政策为主要手段,并且在社会经济“失灵”的领域进行一定的适应性调节。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它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一种比较普遍的政策模式。
2.2.1 扶持农业的农业政策有助实现政策资源配置职能。农业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农业的特殊性表现在其对经济的支撑和有益社会稳定。农业中的纯公共产品多半为基础设施,例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府的有关基层行政服务,也有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物品,大部分农业产品属于这一类。
2.2.2 扶持农业的农业政策有助实现政策收入分配职能。农业和其他产业相比,还有其落后的一面,需要面临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并重的危险,因此需要政府采取有关的手段,来缓解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
2.2.3 扶持农业的农业政策帮助实现政策稳定经济职能的要求。政策稳定经济的目标追求是实现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还有物价稳定,为了实现这一进阶目标,需要先实现国民经济总供求的平衡。而农业的变动对于总供求影响巨大,因此扶持农业的农业政策通过影响农业间接影响社会总供求。因此合理调控扶持农业发展的农业政策,对经济的平稳运行十分重要。
我国扶持农业发展的农业政策在过去的七十年里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就开始了农业改革。打倒了封建地主以后,我国的农业条件开始改善,农业政策也开始起步,农村生产力开始提高。这个时期的农业政策措施呈现以下特征:
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变多,开始发展农村经济,在农业政策中提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来为工业化发展奠定基础。这个时期的中国由于一系列政治动荡,导致农业经济增长并不快,为了恢复经济,我国也将农村经济的大量资金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这个时期的农业政策相对平稳,农村净发展也比较缓慢,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较低,在这个时期正处于我国农业经济与农业政策的起步摸索阶段。
改革开放序幕拉开后,农民的生产束缚减少,这段时期我国的农业处于迅速发展阶段。中国加大了农业政策力度,自1982年起,连续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了政府的重视程度,农业政策的增长率达14.58%。90年代起,我国开始逐步完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颁布为农业政策提供了有力保障。
自党的16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重要任务。农业政策发生了转变,从农业支援工业化逐步变成了城市帮助农村。农业税全面取消,农业政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家对于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投入资金比起十年前涨幅近乎10 倍。逐渐打破了城乡二元税体,我国农业改革实现了战略性转变,政策结构有了战略性升级。
农业政策的结构逐渐趋于科学,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政策增加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的内容,各项农业政策落实不断深入,结构更为科学合理,保障机制更为系统化,农业政策的作用下确保农村经济增长的稳定发展,强化了农业补贴。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支农政策要更顺乎产业融合,顺应新时代的要求。
多年以来,我国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都在关注着“三农”问题,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在文件中多次反复的提到了“三农”问题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为了抵抗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奠定良好的坚实基础,从而有效地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为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国家为主导颁布的政策性的文件为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更为农业的发展迎来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仍然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促进智慧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
农业政策的落实与发展需要依靠农业的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对开发与种植的农业产品需要科学合理的预测分析、选择合适的品种、匹配更深入的智慧功能。通过构建智能灌溉技术、环境监测、现场可视化监测等促进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形成农村淘宝与实体店相配合的完整的电商体系,全面打通与贯穿整个完整的农业生产的供应链,抓住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实现农业生产的有效管理,打破现有的孤立的营销模式,避免信息化孤立的风险,促进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的转变。同时,通过开展信息化的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管理与可追溯的平台监管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提升、管理模式改善等一体化的方式,让农副产品提升竞争优势,从而打造与建设品牌化的经营与农业生产模式。
根据我国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部门的最新消息,2019年到2020年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城市全面覆盖5G基站。随着5G商用牌照的正式发放,5G已经全面的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的工作与生活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对于5G技术的应用可以带动着整个生活圈的变化,包括:大数据、物联网、AI技术等都会迎来全新的突破发展。同时,5G时代也会在农业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通过更快的数据传输速率,在4G时代的智慧农业的发展基础上,实现了更快一步的飞速发展,根据数据采集的速度做出更快的反应,最终实现更加准确的农作物生长的管理工作。通过5G的信息技术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外资与技术投入,加强对智慧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建设目标,加快智慧农业的产业优化升级,带动我国智慧农业的蓬勃发展。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农耕机械化率在不断上升,在信息化背景下,农业政策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与资源利用率,更创造了更大的效益。首先,信息技术自身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特点,将这些优势合理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例如:水肥一体化系统等全系列的物联网系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减少资源浪费的可能。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传统农业的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让农业生产活动从传统的组犷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的管理。其次,在农业生产的环节中,利用农业智能传感器实现了对农业环境信息的实时监测与信息采集,通过智能互联网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远程的监控与数据分析,及时地获取关于农作物的生产情况,为农作物生产与温室大棚的精准调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优化了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不仅可以获取农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更可以提高农作物的质量与产量,更可以提升水资源的质量,对于化肥等消耗品的使用与利用效率得到了提升。
图1 2012-2016年全国农耕机械化率(单位:%)
良好的农业生产创新理念可以让农业生产活动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通过创新体制改革与推动农业绿色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与建设的战略目标,国家农业相关部门的政策明确提出了农业的绿色发展才是第一要务。国家的农业政策更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对农业资源的使用以及节约资源利用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建立耕地轮休耕种政策、高效节约用水制度、健全农业生产的资源保护体系等。农业政策的发展与建设可以通过建立农业监测系统,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利用,通过系统的建设帮助农业生产有效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更顺应了绿色农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将农业政策应用到保障人民群众生活中去,应用于追溯农产安全中,保障农产品安全与食品安全。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通过将食品安全的流通进行追溯,通过集成标签、条形码的方式将农产品进行计算机网络的系统数据传输,实现对农产品的生产可视化与透明化,从而有效地提升农产品与食品安全质量。
总而言之,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来说,依托农业政策为背景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建设水平与农民的生活质量。在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从起步到日臻完善的阶段。因此,需要科学的谋划,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制定出符合我国发展现状的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做到统筹兼顾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有效地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同时,需要政府部门、企业与农民之间的有效配合,实现农业政策的信息互通,从而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