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倪建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截至2021年末,杭州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11.1万人,占总人口的17.3%,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何妥善处理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刻不容缓。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关键抓手。通过对上城、拱墅、滨江、萧山、临安等区县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特别是与老年群体的座谈,笔者发现真实直接的养老诉求背后是深层次的制度性障碍,亟待破解。
单个数据很先进,共享数据很困难,让老年人感到很“困惑”。数字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应用场景的不断建设,极大提升了各数据系统建设水平,但缺乏实现数据资源互联互通的管理体系,目前老年人医疗数据、养护信息大多限于“医联体”小范围内,很多机构都无法共享共用数据。有效共享机制的缺失使得即使在同一辖区,老年人养护信息等信息流的协同都存在困难,使得养老服务连贯性、医疗诊断便捷性等都难以实现。
老年活动场地紧缺,社区“闲置”用房却常年锁闭,让老人感到很“心疼”。不少市民提到,社区已有资源亟待盘活、“开发”,老年人需求和社区提供的匹配精准度不高。特别是老旧小区、老工业小区或其他老龄化程度严重的社区,资源不足的情况尤为突出,但社区公共用房又实打实地“闲置”在那里,有些成为了“仓库”,堆放社区运动器材;有些成为了“临时会议室”,几个月用了一次;有些就是常年锁着,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仓库,堆放社区防疫防灾用品。老年人觉得这些“闲置”用房没有“用得其所”。
养老机构发展如“雨后春笋”,老年人还是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养老院和护工。目前,杭州市还未有成文的养老服务建设与质量标准发布,也未有相应的评级或机构清单,导致市民选择养老院大多依靠机构自身宣传或熟人介绍,难以形成客观评价、作出科学选择。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名为养老服务,实则尚处于“老年活动中心”的阶段。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对养老服务缺乏科学认知,鲜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种种原因叠加,造成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匮乏、供应不足,限制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以需求为导向,推动服务供给从“粗放”向“精细精准”转变。充分利用数字化改革高地优势,以“浙里养”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依托,深度挖掘数据中心资源,明晰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老年群体的需求差异,提供精细、精准的服务。第一,精准勾画个人“画像”。借力大数据分析,从基本情况、身体状态、生活状况、收入情况、享受政策等多个维度,为老年人勾画出相对全面、精准的“画像”。第二,构建互联互通的数据管理体系。通过有效的数据共享实现养老服务的连贯、便捷,重点依托医疗数据的云上共享提高老年疾病诊断准确性、降低医疗成本、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第三,实现“政策找人”。以老年人“画像”为基底,细分服务类别,从服务中主动发现老年人“隐性”需求,实现养老福利精确、管理精准、服务精细,提高服务资源和服务需求匹配效率,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
以协作为路径,推动资源配置从“分散”向“整合融合”转变。着眼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与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全生命周期,从养老设施布局、功能设计及资源整合着手,以科学规划和设计实现老龄工作整体性平衡,实现从点式的“分散”布局向链式、网状的“整合融合”转变。第一,对养老服务资源进行摸底性整合。对在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中已有的资源特别是已经存在但尚未利用的“潜在”资源进行摸底,解决其无法投入使用的问题症结,实现社区、街道、区县以及市域四个层面立体化的资源清单与建设体系。第二,对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整体性布局。围绕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立数量充足、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在整体谋划上根据不同区县甚至街道间情况差异,规划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与侧重点。第三,对养老服务功能进行多样性设计。以当前投入养老服务功能使用的建筑为依托,充分探索其对于托育功能以及青年服务的可能性,实现养老空间空闲时段的多层次有效利用。
以规范为准绳,推动建设指引从“非标”向“立标创标”转变。以“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标准”为指导,立足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战略定位,着眼长远,以此为基本标准和参考依据,实现国家级标准的全面覆盖,同时根据不同社区实际特点,差异性建设,形成市域甚至区县镇街特有的标准体系,进而实现地方性特色化具体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创新。基本原则上,始终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观融入社区创建、工作开展的全流程,不仅要在行动上服务老年人,更要在深层价值观念上真切敬重、努力理解并真正接纳老年人。总体要求上,发挥领跑带头作用、展示“两个先行”头雁风采,应前瞻性、试验性、创新性制定、发布、施行养老服务建设的系列标准,为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提供有效支撑。通用指标上,各区县镇街应以居住环境安全整洁、出行设施完善便捷、社区服务便利可及、社会参与广泛充分、孝亲敬老氛围浓厚、科技助老智慧创新和管理保障到位有力等7个方面为基本方向。特色指标上,根据社区类型的不同以及新型技术如数字化运用等的深入程度,以社区创建全生命周期为判断依据,分层次、分程度、分先后地推进惠老、助老、扶老设施和手段运用,做到不同类型、不同基础、不同条件社区都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比如,老旧小区应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的兜底性保障和适老化生活性服务业的鼓励性发展,实现“社区”与“街区”的“双区同建”,保障城市生活的烟火气。再比如,撤村建居的新小区不仅要注重数智化技术推广和应用场景建设,更加要形成数智化对老年群体友好与否的评估,把老年群体的使用率和满意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评估方法上,加快养老服务评估评价的探索,以统一内容框架、服务途径深挖、数智技术支撑为评估构建坚实底座,妥善解决评估认证体系的缺失问题,以合理约束、有效激励、科学监管促进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 萧山区开展上门送助老智能手表服务
▲ 杭州市医务人员进社区开展义诊咨询活动
以人才为支撑,推动人员队伍从“谋生”向“职业、事业”转变。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力量的全力以赴,更需要专门性人才的全情投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队伍的壮大与提高是决定养老服务能否行稳致远的关键。当前的核心在于实现人员队伍从相对低端的“谋生”向作为“职业”和“事业”的人生追求转变。第一,盘活现有队伍的存量。建立综合医院、社区医院及医学院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机构之间的长期合作机制,使专业医护和医专学子能参与进来并以宽松的制度条件保障其职业发展与薪酬福利。第二,扩大补充队伍的增量。创新施行由政府牵头、多方同时参与的市场化培养手段,并委托医学类大专院校加强相关人才培养,与此同时加强流程监管与教学审核。第三,持续创造修炼队伍的变量。为参与养老服务及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的服务人员、技术人才与管理队伍,定期性、阶段性地提供培优、培训,用最新的指示精神、最全的技术技能“武装”服务队伍。
▲ 老旧小区安装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