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昱森
生活化教学强调把教育活动和真实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能够高效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思考知识的实践意义,运用知识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开展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正确理解生活化教学的含义,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从而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效。
有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科任教师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教学中仅讲述大量案例,却忽略了案例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没有让学生深刻地反思,有些案例甚至与现实生活脱节,没有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虽然我国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但部分教师还是被传统的教育思想左右,过于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在课堂上,部分教师把教学重心放在了知识的讲解上,没有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知识,也很少给学生安排实践性的家庭作业,学生无法学以致用。
正确、科学的课堂评价既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依据仍是知识的掌握情况,忽略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进步,因而无法达到评价应有的激励效果。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并运用德育知识。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及反思,把握学生的身心特征及心理变化,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德育知识,从而实现师生共同进步与成长。
小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弱,对课本上的部分内容还不能完全掌握。对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理解课本知识的内涵,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通过认真调研和甄别,选择符合课程要求的案例,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上学路上”时,教师要先了解学生上学路上所面临的问题,从中选择与上学路上的问题相关的案例,将课堂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而达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
虽然生活化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有着很重要的应用意义,但是它并不适合所有的教育活动。要想真正地发挥生活化教学的积极作用,教师就必须抓住生活化教学的契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例如,“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法律所规定的各种权利、责任,进而理解法律所体现的社会规律。对此,在学生对基本的法学常识具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生动的情境,并让学生对其中的一些情节进行初步的剖析。这样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能通过这一话题导入教学内容。教学的契机往往带有某种偶然和突然的性质,因此,教师要把握生活化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究。
从学生个体发展和身体发育的角度来看,小学生的思想水平还有待提高,他们往往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融入课堂。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掘隐藏在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资源,并将其运用到教育实践之中。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将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活化教学实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情境化的方法来开展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可以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特定的情感,有助于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在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时,组织角色扮演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特定的人物,并让学生根据人物的特点进行创作,通过这种方式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教科书中的“活动园”为实例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以加深学生对公民权利的认识。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发组成若干小组,并自行安排成员扮演高叔叔、林博远的家人、法官等角色。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出发进行角色扮演游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终极目标不在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所以,教师完成了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教师还要在生活中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生活化学习实践。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际意义有所了解,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以“地球——我们的家园”的教学为例,本课的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认识和对环境的重视。不难看出,这些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课堂知识以后,笔者给学生安排了一些生活化学习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要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的环境破坏问题,并仔细地观察和思考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此基础上,学生也要思考自己在环保方面能做些什么,由此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观念。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化为情境化的教学模式,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小学生的好奇心较重,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身心特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学习内容的理论性较强,课程中的诸多知识不仅生涩、难以理解,也比较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应结合情境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上学啦,真高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习内容创设如下情境:“开学了,多开心啊!在全新的环境中可以结识到很多的新朋友,但是小红感觉自己很孤单,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每天都不愿意上学,即使在学校中也是一个人。久而久之,大家都觉得小红是一个很难相处的同学,这让小红觉得既委屈又孤单。”教师讲到这里可以询问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小红,让她与大家一起玩耍、学习呢?”在学生踊跃回答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我们应该具备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发现小红身上的优点,让同学们主动跟小红交朋友,多与她一起参加一些相关的课堂活动和校园活动,让小红能逐渐与大家和谐相处,健康成长。”在这堂课的情境化教学实践中,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表现出一定的学习兴趣,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使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发挥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此时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新时代的认知和对新生活的理解。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导致整体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对此,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树立新思想和新观念,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德育工作更加高效,并健全教学评价体系,以切实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