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念军锋
根据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指引,在班级教育引导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这也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应对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和内在需求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加强班级管理工作和心理教育的深度结合。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状态,在情感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培养,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
在以往的教育管理中,部分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主要通过学习条例、学习要求强制学生学习,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增添了许多额外的学习负担,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无法得到有效的释放和疏导,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厌学等心理问题。对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摒弃刻板的教条化管理,实现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状态,科学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学习问题和行为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班主任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调整学习心态、学习方法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同时,班主任要开展赏识教育,针对学生的发展和进步给予肯定和认同,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实施综合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自主管理能力。
传统教育观念常常将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捆绑起来,在教师和家长的高标准、严要求下,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虽说适当的竞争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过大的学习压力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学习焦虑。每到考试阶段,部分学生经常会出现心慌、紧张等情绪,担心无法达到教师和家长的要求。而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课业压力和学习负担的影响,部分学生容易出现记忆力下降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从而加剧了自身的学习焦虑问题。
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往往采取多学多练的策略,虽然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学习成效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面对这样的情况,部分学生容易产生挫败感和消极认知。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部分学生认为即使认真学习也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从而选择放弃学习。
厌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严重的学习心理问题,指的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参与兴趣,排斥相应的学习活动,甚至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部分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学习,一看到书就反感,一进学校就开始恐惧和害怕。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强烈的内在动机和信心,从而出现了诸多的学习行为问题,产生了厌学的心理。
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出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社会因素。由于过早地接触社会上的多元文化,且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部分学生更向往外界的自由环境,不喜枯燥乏味的知识学习,从而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其次,家庭因素。部分家长将自己的人生期望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却忽略了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导致他们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再次,学校因素。在教育功利化的影响下,部分学校关注的是升学率,部分班主任和教师在意的是学生的成绩。这种学习压力最后全都施加到了学生身上,繁重的作业练习和学习任务,让学生的学习和考试焦虑变得更加严重。最后,学生自己的原因。外界环境的压力和影响,加剧了学生的消极情绪。但更主要的问题在于部分学生对学习和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容易由于学习情况不理想而产生自卑心理。在考试失利、学习打击、进步缓慢等问题的影响下,部分学生索性放弃了学习。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需要加强与家庭的合作交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班主任要定期和家长开展沟通交流,对学生展开家访,与家长分享科学的教育知识,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模式,促使家长详细地了解孩子的学习动态,和孩子一起制定科学的学习方案。通过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班主任和家长应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肯定和认同孩子的发展进步,消除外界负面评价的影响,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积极的心理认知和学习体验。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加强和家长的深度合作,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实现心理教育和班主任工作的有效结合,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班主任要在家访、电联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全面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水平、认知能力等。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知识的班会活动,带领学生开展自我心理诊疗和归因,让学生在面对学习问题时学会自我分析和反思,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能够自主调节学习压力。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个人档案,对部分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对于有学习心理问题和学习障碍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比如,对于受到学习焦虑影响的学生,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焦虑,带领学生探究产生焦虑的原因,为学生讲解相关心理知识,指导学生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教师将心理辅导渗透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可以预防、干预和矫正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与各科教师有效联合,加强对学生的综合教育。班主任不仅需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还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班主任在教育管理的实施环节中,应加强和各科教师的主题研讨交流,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多角度思辨,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模式。班主任需要联合各科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落实对学生的综合教育。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各科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色,选择趣味探究、实验交流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在教学方法的指导中,各科教师可以讲授预习、听课、复习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班主任需要与各科教师展开高效合作,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较为紧张,学生很难对班主任敞开心扉。对此,班主任应避免强制性的说教式管理,可以促使学生开展分层管理。班主任可以将学习委员、纪律委员和卫生委员作为核心,让他们分管各个小组长,再由组长管理组员,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例如,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档案,围绕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科学合理地划分小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可以将卫生工作、纪律工作和学习工作的要求告知各个班委,并由班委和组长制定科学的学习实施方案、卫生工作分配方案和纪律要求,而后通过组长和组员的互助合作,共同完成相应的管理要求。在实施小组分层管理的情况下,班主任还可以适当加强小组之间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比如,班主任可以设置学习竞赛活动,让小组成员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和其他小组的沟通交流和互助合作,共同完成对应的学习目标,以发展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在班级管理的实施环节,班主任需要做好对学生的评价指导,帮助学生及时认识到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足。在评价阶段,班主任可以构建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开展实时评价,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并改进。同时,教师和家长要积极实施赏识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进行积极评价,立足于学生渴望得到认同和肯定的心理特性,以积极的引导代替消极的评价,从而优化学生的行为模式。在教育指导中,班主任可以从生活和学习等多个方面入手,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围绕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可以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培养。班主任要通过深入剖析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方案,减轻学习压力、学习挫败感等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