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超 李 建
(山西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数字技术及相关应用以极快的速度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根据2019年德勤发布的报告《超级智能城市2.0:人工智能引领新风向》,预计到2050年全球7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中[1]。因此,传统媒体呈现出的线性单一的互动方式很难满足用户诉求。新媒体时代用户在接收信息内容时的需求是基于一定情感交流的双向互动。加之近年来在国际局势和各种综合因素影响下,大量媒体资源向线上平台迁移,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使流媒体及相关产业获得了极为理想的发展窗口期,无形中推动了信息媒介和信息交互方式的进一步变革。
装置艺术作品初期并不具备一般意义上的互动性,创作者的本意只是想通过这种新颖的表现形式传达其内心的所思所感,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是对用户或观者的单向输出,用户作为信息接收的一方对信息内容本体并无处置权,用户和作品之间不存在信息互动。但随着科技的逐步发展,技术对信息媒介持续不断地进行革新,技术和艺术在各个领域进行融合创新,二者之间孤立的关系被打破,交互装置及相关的产品乃至艺术形式应运而生[2]。现代交互装置以新媒体技术为构架,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观感互动方式与信息传播媒介相结合,通过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以新媒体艺术语言将信息内容呈现给用户,将用户的行为变量转化为控制装置的数值变量,帮助用户在体验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在获得信息内容的同时也对装置媒介本体产生了影响,进而产生兴趣。所以,交互装置是新媒体技术和装置艺术的结合与创新,融合了这两种内容方式的特点,通过装置媒介扩充和延伸了人们的视听感官,在新媒体艺术的视听语言强化下,更为生动有趣地将信息内容传达给用户,并赋予用户一定的处理权,实现双向互动。
新媒体可以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实现丰富多样的信息呈现形式。其主要特征为——设计人员将相关技术视为兴趣爱好,重视观众的参与度并对其进行引导,在设计中融入声、光、电等多感官体验方式,场景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等。新媒体交互装置艺术通常会结合传统艺术特征和新颖的内容表达方式,打破了科技与艺术的界限,实现了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3]。正是由于交互装置具备更强的互动性和公共性,使相关的信息内容更易被用户所接受,所以新媒体技术和新型材料的研发也为信息媒介和互动方式的创新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由此引发的艺术创作和产品应用也越来越多,创作者们开始希望用户在感知信息内容的过程中能与自己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进而实现信息的双向传播与交流,这不仅能帮助用户提升感知体验,同样也能使创作者开阔思路,获取更多灵感。
随着无线网络、云计算和各种体感交互设备的出现,交互装置开始尝试与空间设计结合,将空间环境也纳入到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以提升用户体验。伴随着交互装置的发展,用户也逐渐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传播者,甚至成为一些装置媒介或艺术作品构建过程中的组成部分,从单纯的帮助用户获取信息转变为对人类真情实感的呈现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映射。在这一过程中,远程控制式交互和动作感应式交互是当代信息传播的主要实现方式。其中,远程控制式交互是通过无线信号和摄像机捕捉技术对观众和远端影像进行实时控制,例如韩国丽水世博会的“世博数字艺术画廊”装置,就是通过远程控制技术借由LED屏幕动态展示了一条由现场观众照片合成的在空中游动的鲸鱼,带给了现场用户极为逼真且震撼的临场体验。而动作感应式交互的特点则是通过传感器捕捉观众的动作,进而触发装置内预置的影像素材,例如法国艺术家米古厄拉·契弗里埃(Miguel Chevalier)创作的《8 Ties》就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符号组成矩阵通过墙壁进行投影,当观众经过墙面时矩阵图像会随之产生变化并触发音乐,带给观众非常新奇且有趣的互动体验。随着动作捕捉技术和体感交互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单纯的触控式影像装置逐渐走向落寞,取而代之的是互动性更强、沉浸感更逼真的动作感应式交互模式和相关应用。
“交互性”是新媒体交互装置中最重要的设计原则,创作者与用户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两者都可以对信息进行修改、创新并随机进行非点对点的传播和发散。因此,创作者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线性的信息内容设置与传播互动模式,通过创设相应的艺术氛围引导观众参与其中,并给出有效反馈。为满足这一设计要求,创作者需要通过多样的表现形式赋予其更多的互动方式,这种互动不仅仅局限在物质层面,更应体现在精神与思想层面,这需要创作者与观众之间能实现信息和情感的沟通和交流,观众在体验过装置后获取相关信息,可以发表自身的看法和建议,而创作者则能以此改进和创新,最终实现信息的双向互通。
受限于硬件技术和成本等问题,创作者大多从人们对视觉和听觉的习惯进行探索,以“第四堵墙”作为切入点对作品的视听形式进行探究[4]。“第四堵墙”指舞台前方边缘正对观众的位置,台下的观众和台上的演员都察觉不到这面透明的墙。根据这一概念,现代的动画或影视作品会让角色直视镜头画面,使其主动形成了一种与观众交流的状态以提升观众和作品之间的互动,增加观众的临场感,力求让用户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随着信息媒介的发展,用户能在观影或游戏体验中感受到更强的临场感。但实际上观众和信息之间仍存在无形屏障,无法建立完整的交互关系,只具备有限的沉浸式效果,比如任天堂在3Ds上推出的裸眼3D成像技术和手游阴阳师的AR抽卡功能。在此阶段,信息交互功能侧重于用户的身体感知经验,并通过控制虚拟影像对用户的身体数据进行模拟验算,再根据空间和位置信息的变化,通过屏幕对用户的行为和动作进行识别和反馈,从而营造出一种低延迟的“实时”互动效果。
基于当代数字媒体技术的进一步革新,头戴式VR设备和异形屏设备的诞生,以及影像技术的极大提升,催生了基于VR、AR技术的装置和应用。此类技术可以帮助用户亲身参与到作品中并直接接触信息内容,还能根据用户的肢体动作进行互动反馈,使用户获得较为真实的沉浸式体验,实现用户与装置之间的双向互动。此类设备从使用感受层面弱化了用户对“屏幕”的认知和感知,在人与信息间构建出较为完整的封闭环境,成功实现了多感官互动式体验。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互联网空间内任何人都能在任何节点产生和传播信息,并以非线性的方式扩散,打破了点对点的传统线性传播方式。以交互装置作为信息媒介,主客体可以通过该媒介进行情感互通。
在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大背景下,新媒体的多重选择和视觉信息的多维度呈现方式改变了创作者的固有认知,创作者们开始主动与用户分享灵感、创意。所以创作者视角就是通过数字化的交互装置引发用户在视觉、听觉、触感、想象等多维感知体验,进而与用户形成双向互通的情感传递。
随着传统信息媒介与数字技术的深度结合,用户不仅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信息内容,还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甚至对其下载和修改,之后通过网络将二次编辑的作品上传并分享。所以用户视角就是在信息媒介极大丰富的前提下,能自由选择信息内容,并与创作者进行互动和交流,实现灵感碰撞。
新媒体时代下,多层次、多方向“跨界”成为了通用方式。基于不同领域的学科内容,结合数字媒体技术的特性,将传统的信息内容甚至艺术形式赋予新的呈现形式,通过多样化的互动装置展现出不同的技术特点,给用户提供更为新奇有趣的信息互动体验,实现了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感官体验基于人类的生理感官刺激,是用户对外界事物的直观印象。该层级是人的五官受神经中枢控制所产生的浅层次感知体验,是诱发其他感官体验的基础。作为人与外界接触并获得信息的接收器,各个器官接收不同刺激让感知器官之间产生意象联系[5]。在这种情况下人对外部事物的感觉能从一种感官传达到另一种感官,最终形成多维度的立体感官体验。但这种通感体验仅局限于理性思维层面,用户在初次使用装置或产品后对其的第一印象或在亲身体验之前的道听途说,是用户对相关装置媒介和信息内容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相对来说更偏向于基础层面的体验。
探索体验是用户与交互装置发生互动行为后产生的情感波动或情绪感受,强调互动过程及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在多感官的认知基础上,利用想象、联想等感性思维手段,针对外部事物产生的既存印象、记忆或经验进行总结、预测和模拟,最终将多感官的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进行融合。在这一体验中,用户会带入一定的个人经验或临场感,在体验过程中实现角色扮演,将客观外物和自身想法进行结合,是一种更高层级的体验。
思想体验是交互装置通过技术帮助用户实现的思维层面的延伸和扩展,是一种建立在情感之上的抽象的互动体验,用户的自身内在情感与外部事物在某种刺激下产生了共鸣。既包括理性认知、回忆和联想等,又包括感官认知的表象运动与意识及体验的进一步综合与升华。其特点在于对理性认知进行更为深入的抽象化和情感化加工,进而产生外在与内在共同的体验,帮助用户在体验过程中能更多地进行主动思考和联想,最终实现理性和感性的深度结合,这也是人对外部事物认知的最高层次。
根据用户对交互装置体验的情感反馈,可以将认知体验归纳为工具型的认知体验、审美型的认知体验、社交型的认知体验、惊喜型的认知体验和兴趣型的认知体验等[6]。通常表现为——失望或满意、喜欢或厌恶、有趣或无聊,来体现用户对交互装置体验后获取信息的实际感受。创作者需要通过更为新颖且多样化的信息媒介和互动方式让用户在体验过程中保持新鲜感进而产生兴趣。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知识结构、社会经验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人的行为倾向是个性化的,且有不可预测性。因此对用户感知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是创造良好交互体验的内在需求。通过用户调研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在装置设计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软件编排,引导用户达到符合其预期的互动效果。通过创作者视角对用户的尊重,最终形成差异化的、有代入感的、内容形式丰富的又个性化的交互体验。用户感知是建立在个人经验、情感等基础上的初步体验,对于信息媒介和信息交互方式的发展有显著影响。
在保证对用户的个人引导之外,对环境的引导同样重要。主要利用位置、声音、光效等信息为用户提供具有代入感的逼真环境,与交互装置进行配合,进而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比如山东美术馆展出的交互装置《意识消融》,通过实时交互技术采集观众的运动数据,将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影像再进行实时播放,观众的虚像就会出现在雨、雪、海底、风暴等不同的自然环境中。该作品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不仅仅是气候问题,也包含政治、经济等社会问题。创作者通过新媒体信息交互方式让观者在作品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沉浸感中提升用户的认知体验。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信息交互方式也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交互装置及相关应用作为新媒体时代下的标志性产物,已经具有广泛的用户受众。交互装置不仅是对传统媒介和传统艺术的创新,更是一种传承,是设计创作者们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与实践。将人文关怀和情感关怀融入信息媒介的发展中,对信息交互体验进行持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相信未来的信息交互方式将呈现出更为丰富多样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