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书对大学生“三气”培育的时代价值和路径探析

2022-03-11 16:01陈鸿烨吴学兵
关键词:志气骨气先辈

陈鸿烨,吴学兵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习近平总书记曾殷切嘱托青年群体:“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1]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需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红色家书作为一种独特的红色资源,每一封家书都在诉说着英雄人物的亲身经历、亲眼见证的革命历程以及对后人的嘱托和期望,它们见证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革命先辈留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家书作为鲜活的教育载体,见证了革命英雄坚定理想追求的高昂志气、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的铮铮铁骨和坦然面对革命低潮并接续奋斗的十足底气,对大学生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等起着思想洗礼和精神滋养的作用。运用红色家书传承革命薪火,落脚点在于厚植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71,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

1 红色家书中志气、骨气、底气的蕴含

红色家书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革命、建设与改革时期,以自身的视角与亲友“诀别、明志、谈事、说理”[3]的信件。这些厚重的红色家书饱含了革命先辈不可动摇的理想信念、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和坚信革命必胜的满腔热忱,字里行间均是对他们志气、骨气和底气的生动反映。

1.1 红色家书中志气的蕴含

志气是对既定目标强烈而持久的向往和憧憬,“是追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是有理想、有信念和意志坚强的一种综合表现”[4]。志气自古以来就已深印在中国人骨子里,红色家书虽是革命先辈对亲朋的关心与思念,但也生动体现出中国人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与矢志不渝。首先体现在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上。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领导人关向应在给叔父的告别信中写道:“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牺牲家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此侄素日所抱负,亦侄唯一之人生观也。”[5]33关向应写下的这一告别信,其实也是一封述说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和愿意为国家、为人民牺牲个人性命的诀别信。其次体现在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上。“以后结果怎样,尚不可知,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5]45被捕入狱的刘伯坚用家书传达了一位共产党人愿意用生命捍卫革命的坚定信仰和深厚的家国情怀。这些红色家书是革命先辈坚定信仰信念的佐证,体现出他们愿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大无畏牺牲精神。红色家书所传达出的革命先辈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并为之矢志奋斗的志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自觉挺起脊梁,投身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事业。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红色家书中蕴含的志气是革命先辈立救国救民之志并为之愿意随时牺牲一切的真实写照。立足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事业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大学生要以红色家书中的志气为范本,树立和坚定远大理想,将个人价值实现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1.2 红色家书中骨气的蕴含

骨气意为人在困难和诱惑面前坚守初心的个人品格和刚强不屈的民族节气。在红色家书中,骨气体现为先辈们在各种诱惑和威迫下不改初心的风骨,面对革命低潮时不服输、不怕输的铮铮傲骨、硬骨、铁骨。其一,在个人品格方面,有毛岸英同志面对亲情不搞特权的坚定意志。1949年,毛岸英在给表舅的家书中写道:如果共产党人对于自己的亲戚所具有的“这种特别感情超出了私人范围并与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共产党是坚决站在后者方面的,即‘大义灭亲’亦在所不惜”[5]181。这一家书鲜明地反映了毛岸英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原则、不搞特权、心胸坦荡的高尚个人品格。其二,在民族气节方面,有革命烈士袁国平为国为民不怕牺牲的民族骨气。1927年,袁国平在武昌整装待发抗御强寇之际,给母亲写下一封信:“此行也愿拼热血头颅,战死沙场以博一快。”[5]87这封家书豪迈表达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一封封短小精悍的家书,承载着革命志士不改初心的高尚个人品格和为党为国不怕牺牲的民族骨气。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来说,骨气展现为大学生在赓续红色基因的基础上,将涵养个人品格和民族气节与党和国家事业紧密结合,是身处多样思潮之中、面对诱惑时仍坚守初心的高尚人格,是面对艰难险阻时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也是迎接国际挑战时勇敢挺起中国人脊梁的风范。

1.3 红色家书中底气的蕴含

底气实质为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自信,是个体或组织有勇气、有力量、有信心克服困难和完成目标任务的精神态度。在红色家书中,底气体现为前辈们在战乱纷争的岁月里克服各种革命挫折的坚毅勇气和百折不挠,以及对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强信心。第一,底气体现在有勇气面对革命低潮。中共党员文泽看到一批批难友惨遭杀害,怀着满腔怒火写道:“真理必定来到,这块污土就要燃烧。”[6]195这一封烈士遗书饱含着英雄先辈生死当前的大义凛然,体现出他们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第二,底气体现为有能力克服革命挫折。1947年,周恩来围绕如何做好征兵组织工作问题写了一封书信,他明确指出:“如何使这个决定能成为实际工作中的指南,这就要靠很强的组织工作了。”[5]106这封书信道出了周恩来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能力的信任。第三,底气体现为对革命胜利抱有必胜信念。何柏梁在江竹筠等人被迫害后,于狱中给家人写信道:“静心等候解放了。请你也安心,不要焦急吧。要以万忍的耐心候黎明好了。”[6]61这封家书充分表达了革命先辈对革命终将取得胜利的信心和深厚的家国情怀。这些红色家书映照的是百年来革命先贤点燃新中国曙光时坚定无比的信心与勇气,闪耀着革命先烈用流血牺牲换来红色江山的底气与实力。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现实,大学生应通过红色家书的熏染,更加坚定必胜信念,发挥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以更加昂扬的精气神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2 红色家书对培育大学生“三气”的时代价值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底色。每一封红色家书展现的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书写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与追求、格局与担当、血泪与奉献,并融汇成红色血脉流淌于百年大党的奋斗史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7]红色家书作为一种珍贵的红色资源,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增强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精神滋养。

2.1 以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志气

红色家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矢志奋斗的坚定理想信念,字里行间涌动着的是他们对初心使命的坚守,因此红色家书是中国共产党人书写的“明志书”。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为自己的使命和理想追求。革命先辈以信言志,一字一句都透露出革命者昂扬的斗志,即使已经站在死亡线上,在生命最后一刻他们也始终坚守人生理想与信仰。“谁最勇敢、最坚定,谁就能取得胜利。”[8]71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走过百年风雨的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动力,也是红色家书不变的主题,更是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所需的精神支柱。“坚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9]红色家书承载着浓厚的革命理想志气,彰显的是革命志士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真实故事中前辈们坚决的态度、豪迈的志气,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促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明志、言志、行志,不断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拥护、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当代大学生学习红色家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老一辈革命家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并继承与弘扬革命先辈的志气。

2.2 以革命气节教育激发大学生的骨气

红色家书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民族气节,字里行间镌镂着他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因此红色家书是中国共产党人书写的“绝命书”。革命先辈在经历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时,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却从不屈服、投降。在他们看来,生命有限而气节千载。他们坚持真理所激发出的坚贞不屈的品格操守,面对强敌所展现出的大无畏的铮铮骨气,都是激发大学生骨气的精神资源。红色家书呈现的是一段段峥嵘岁月和催人泪下的故事,无数共产党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艰苦卓绝的战斗,即使可能身首异处也毫不动摇人民立场,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骨气。红色家书以其特有的故事性、感染力调动着大学生的情感,通过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红色认同,激发出他们的傲骨、铁骨、硬骨,从而达到塑造品格的效果。重温红色家书并深刻学习体会,实质是以革命先辈高尚的言行为导向,在榜样人物的感召、影响中铸就青年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和气节。要以红色家书为线索,深入挖掘革命先辈感人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锤炼青年的斗争品格”即“具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和赢得胜利的本领”[10],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骨气,挺直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民族脊梁。

2.3 以革命传统教育坚定大学生的底气

红色家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征程中的勇气、能力和信心。一封封红色家书是党百年奋斗史的珍贵档案,生动写实了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用血泪和勇气铸就光明未来的历史,因此红色家书是中国共产党人书写的“光明书”。无数舍生忘死、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在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以家书为据写下了为求国家光明前途浴血奋战、为搏民族光明未来而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用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坚定革命信念向亲友、后人传递了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底气。红色家书中的字字句句都是革命先辈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心,寄托着他们对后人为光明事业而接续奋斗的殷切希望。一个个跃然纸上的鲜活人物,用满腔热血的形象鞭策着后继者们要坚定信心和决心,同心协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品味红色家书中传达的必胜信念,一方面能够增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更加坚定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激励他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另一方面能够促使他们成长为有勇气、有信心、有实力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先锋,斗志昂扬地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8]53的联合体而奋斗。

3 红色家书对大学生“三气”培育的实践路径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的现状,需要一批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大学生担负起民族复兴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经常讲,党员、干部要经常重温党章,重温自己的入党誓言,重温革命烈士的家书。”[11]红色家书是融汇革命先辈理想信念、高尚气节和必胜信念于一体的红色文化资源。细读红色家书,追寻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对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与梦想追求、形成价值判断内在标尺、厚植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教育意义。

3.1 融入“第一课堂”,夯实培育“三气”的主阵地

“第一课堂”从通俗意义上讲,就是在课堂上授课。首先,要充分利用思政课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功能,发挥出关键课程作用。将红色家书以德化人和以文育人的独特优势发挥出来,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课前准备阶段,在制作课件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融入红色家书资源,并把握红色家书艺术性原则,通过精美的红色家书课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以此提升课堂教育教学效果。授课过程中,要利用红色家书的故事性和感染力等特点,实现课堂教学的情理交融,用情用心增强大学生“三气”培育的效果。在课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督促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学习状态”[12],“让学生通过翻阅红色家书文本、观看红色家书影视剧、聆听红色家书朗读等方式”[12]深入了解红色家书;并以红色家书为主题,督促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进行论文写作、影片制作、故事讲述等,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将红色家书的先进典型事例与思政课结合,能够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达到立德树人与传授知识相统一,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

其次,要重视通识课程的协同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类的通识课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同样不可或缺。探索红色家书与通识课育人功能的契合点,推出有深度、有温度、有意思的红色家书课程,能够让红色家书的精神养分在通识课中“活”起来,增强大学生对英雄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高校要充分利用红色家书的思想性、教育性和先进性的特征,将大学生拉进到当时的历史截面中,使他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在家书中传达的“三气”,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政治价值导向。

3.2 渗入“第二课堂”,增强培育“三气”的实践性

这里的“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主要是指在“第一课堂”外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且以活动形式为主的教学。其一,加强以红色家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一方面,绚丽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第二课堂”的立足点,高校应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参加以红色家书为主题的各项活动,拓展红色知识,提升思想境界。高校可围绕重要时间节点、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区域独有的红色资源,通过开展红色家书作品展示、绘画设计、诗词诵读等形式讴歌英雄事迹,使红色家书蕴含的精神财富入眼、入脑、入心,凸显红色家书的文化育人功能。另一方面,要发挥社团育人功能。社团是将志同道合的学生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学习与交流的团体,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织单元。将红色家书中的理论学习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以学生更易理解和吸收的方式传授,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例如,话剧社团可以围绕“红色家书”这一历史文本创作红色革命情景剧,在创作过程中还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学生对革命先辈以及他们的英雄事迹形成更加立体的了解,进而增强学生对红色家书“三气”的认识,达到识之、信之、行之的效果。

其二,高校要推动以红色家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其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除了采取教育灌输的方式培育大学生的“三气”,还要发挥社会实践推动知信躬行的作用。“坚定理想信念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事,要常修常炼、常悟常进。”[9]因此,高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红色文化系列活动,打造“行走的课堂”。一方面,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革命圣地、革命遗址、红色博物馆等场所参观,详细了解红色家书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引领青年学生通过“故地重游”追寻“情景再现”,感受当时英雄人物为了民族大义以身许国、坚持信念而矢志不移的精神,能够达到高质量的浸润式育人效果。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社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社会组织的合作。由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提供场地和专业人员,培训大学生志愿者成为红色家书的忠实传播者,使他们在讲好故事过程中不断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朴素的文字只是英雄人物和背后故事的线索,以红色家书为索引去寻找历史截面的全貌,能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3.3 嵌入“云课堂”,扩大培育“三气”的覆盖面

“云课堂”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采用短视频或直播等载体形式,实现跨时空的网络教与学。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和成长的一部分,很多大学生喜欢在网上获取信息、交友互动。因此,高校有必要以红色家书为主题开发线上系列课程与内容服务,用红色家书的思想含量赢得大学生“三气”的传播流量,“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2]43。

其一,组织教师和大学生协同创建红色家书文化“云课堂”。高校提供相应的技术和设备支持,而教师作为指导者、大学生作为运营和传播主体,共同维护“云课堂”的日常运营。教师和大学生可以红色家书为题材,共同制作短视频或者搭建网络课堂、VR红色博物馆等平台,把枯燥的红色知识转变成为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故事。构建以红色家书等红色文化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云课堂”,教育形式生动且具体,能够实现严肃与活泼兼具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有意义’的理论表达得更‘有意思’,让正能量更强劲、引导力更丰沛”[13]、传播力更持久。除此之外,也可以打造系列红色文创产品,坚持思青年之所问、解青年之所惑的原则,用他们能够听得懂的方式叙述红色家书的故事,增强红色家书教育资源的趣味性、鲜活性和立体感。

其二,组织不同专家联手打造优质网络“红色家书”文化供给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工作者、传播者,是肩负大学生“三气”培育的主要责任主体。高校要督促他们抓住当前互联网热点问题,把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日常叙述之中,与善于应用新技术的传媒工作者一起,制作出高质量的网络“红色家书”文化供给品,构建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红色家书文化圈。这样做既能有效融入当代青年人的文化圈,又能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用红色家书激浊扬清、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增强大学生“三气”培育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4 结语

“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14],“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2]71。踏上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新时代大学生要从跨越时空的红色家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厚植志气、骨气、底气,始终做到听党话、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奋斗,勇做担当实现民族复兴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青春之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赛道上绚丽绽放,让青春乐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响彻云霄。

猜你喜欢
志气骨气先辈
不忘先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富则讲脸面,穷则说骨气
传承先辈精神 再造澧县辉煌
巴西侨商叶兴平:宽厚养大气,淡泊养志气
人小志气大
盖叫天的骨气和风格
朽木颂
欲望与志气
欲望与志气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