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共一大代表的师范教育背景浅谈当代教师教育策略

2022-03-11 06:15:12唐晓辉兰小钦赵艳林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师范生

唐晓辉 兰小钦 赵艳林

(1.四川省教育厅,四川成都 610015 2.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成都 610015 3.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 610066)

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现为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南湖宣告秘密召开,全国各地党小组的13名代表参加,会议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梳理一大13名代表的人生历程,有人始终坚守初心、矢志不渝;有人为中国革命事业捐躯牺牲;有人中途走了弯路,但最终迷途知返;有人甘做走狗,成为历史的罪人。细观13名代表的教育简历,其中6人有师范教育背景,这6人始终初心如磐或能迷途知返,为党和国家作出积极贡献。虽不能说师范教育背景就是他们为信仰坚守初心、竭忠尽智、至死不渝的动力来源,但师范教育“正身立业,行为世范”为其“立身”“立业”“立德”“立行”夯实了基础、筑牢了根基。因此,探索当代教师教育的方法策略,可从中共一大代表的生平党史中汲取思想养分和力量。

一、中共一大代表生平迥异

表1:中共一大13名代表生平情况统计表

“因为终极目标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1]一大13名代表主要来自于8个小组,大多出生于湖北、湖南。有人坚守信念、终身奋斗,如毛泽东、董必武、王尽美;有人英勇就义、视死如归,“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2],如邓恩铭、何叔衡、陈潭秋、李汉俊;有人坚守初心,虽中途脱党但最终返党,如李达;有人误入歧途、虽迷途但知返,如刘仁静、包惠僧;有人变节叛党、投敌卖国,如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3]。

(一)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革命斗争,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又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代表

长沙小组的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76年病逝于北京。

武汉小组的董必武,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197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1975年病逝于北京。

(二)坚持革命斗争,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代表

武汉小组的陈潭秋,先后出席中共三大、五大、六大,1934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执行委员,后与陈云等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七大并留驻工作,回国后任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1943年与毛泽东弟弟毛泽民一同牺牲在天山脚下。

长沙小组的何叔衡,1931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部代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务,1935年在长汀突围战斗时跳崖壮烈牺牲。

济南小组的邓恩铭,曾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因叛徒出卖在济南被捕入狱,1931年在济南纬八路刑场慷慨就义。

上海小组的李汉俊,中共中央第二、三届执委会候补委员,曾任湖北省工团联合会教育主任委员,1927年被反动军阀杀害。

济南小组的王尽美,曾出席中共二大,1925年积劳成疾感染肺结核病逝,是最早去世的一大代表。

(三)走过弯路,但最终迷途知返的代表

上海小组的李达,曾任中共一大、二大和八大代表,一大后任中央局宣传主任。历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一任中国哲学学会会长。其在1923年秋脱党但并不叛党,1949年由刘少奇介绍,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病逝后被开除出党,1980年平反昭雪、恢复党籍。

北京小组的刘仁静,1929年因坚持托派思想被开除党籍,1938年投靠国民党,1949年南京和上海解放后主动认识错误要求接受处理。先后在上海任团中央书记,在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译工作,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86年任人民出版社特约翻译、国务院参事。1987年因车祸去世,是最晚离世的代表。

列席代表包惠僧,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创建人之一,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以中共党员身份加入国民党,1927年因大革命失败继而脱党。历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党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议、内政部参事、户政司司长、人口局局长等职。1949年从澳门回京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研究员,国务院参事等职。1979年病逝于北京。

(四)一起出发,但最终叛变革命的代表

北京小组的张国焘,作为中共历史上曾经出现职务最高的叛徒之一[4],曾主持中共一大会议,当选中央委员,曾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中共建党初期高级领导人。1938年判党投靠国民党,被开除党籍,后任国民参政会第二、三、四届参政员,1948年去台湾,1968年移居加拿大,1979年冻死于一家养老院。

广州小组的陈公博,1925年加入国民党,曾任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部长、军委会第五部部长等职务,1938年随汪精卫叛国,汪死后任伪国民政府代主席、军委会委员长、行政院长,为中国第二号大汉奸,1946年被判处死刑,执行枪决。

旅日小组的周佛海,1924年脱党,后为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的主要策划者,历任汪伪政府财政部长、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后被判处死刑,经蒋介石下令减为无期,1948年死于南京老虎桥监狱。

二、师范教育对中共一大代表的重要影响

表2:中共一大13名代表教育及职业情况统计表

分析中共一大13名代表的教育背景、留学经历和社会职业情况可以发现:其中有9名代表接受过高等教育,3人为北京大学毕业,5人曾出国留学,6人有师范教育背景,7人当时为教师(教授),3人为学生,另有3人从事翻译、报刊相关工作。

非常一致的是,曾接受过师范教育的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陈潭秋、何叔衡、王尽美、李达、包惠僧6位同志,有3人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即使如李达、包惠僧2人,虽然走过弯路但能迷途知返。他们通过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南路优级师范学堂、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湖北省立第一师范等院校的师范教育培根铸魂,夯实信念,自始至终均能坚定革命信念、坚持革命斗争,在不同时期为党的发展壮大和国家繁荣富强作出积极贡献。

(一)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校训育人:形成以对祖国未来和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为核心的“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

(二)湖南南路优级师范学堂。立德树人:曾熙于1904年受命创办湖南南路优级师范学堂。在教育方面,重视文化传承,绘制宏伟教育蓝图;坚持立德树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厚德载物”,首先重视学生道德品质、民族担当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为学堂培养品德高尚的师范人才[5]。

(三)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五四”强人:1919年定校训:朴、诚、勇,1919年5月9日国立武昌高师学生率先响应和声援五四运动,1920年2月7日陈独秀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作《新教育的精神》的讲演。

(四)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素质教育:倡导德智体“三育并举”“以世界观和人生观为精神教育之本”,学校先后聘请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等思想进步、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任教员,开了素质教育先河,成为中国红色革命策源地[6]。

(五)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校长引领:是山东师范教育的开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与传播地,1914 年至1934年,“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一阶段校内有王祝晨、杨晦、王森然、张默生、张乾一、时霁云等优秀的校长、教员,他们对新文学在山东乃至全国的生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7]。

(六)湖北省立第一师范。研学旅行:开门办学,注重旅行游历,刘凤章任湖北省第一师范校长以来,把了解社会开阔眼界作为常规动作,重点组织开展有春秋旅行、毕业旅行、远足旅行。董必武 1913 年 8 月被聘为湖北省立第一师范英文教员,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湖北省立第一师范传播革命的种子,培育了许多荆楚大地乃至全国的革命骨干,时人称之为“革命摇篮”[8]。

三、师范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逻辑

(一)“立身”——增进动能储备

教育引领学生学习练就过硬本领,对未来建功立业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湖南第一师范突出素质教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毛泽东在接受埃德加·斯诺采访时曾说,“一师是个好学校”“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国外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的基础”“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的政治思想,我也是这时获得了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9]“学问之道以自得为真,宜作切实功夫,不可光影玩弄。”[10]湖南南路优级师范学堂以救国建功为目标,在办学过程中,提倡实用教育,强调学以致用,“学问要有益于国家”,优化学科课程设置,学生学习文理兼修,科目众多,旨在培养文理兼备的综合型人才。

(二)“立业”——生成行动指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师范院校的教员先生们以身作则,致力于引导学生在救国图存的道路上建功立业。在湖北省立第一师范任教期间,董必武、陈潭秋和进步教师等一起,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阅读进步书刊、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等方式传播革命思想,共同组织师生参加有关革命活动、培养选拔革命骨干,把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变成了红色基地、革命摇篮。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五四运动期间,包惠僧以新闻记者及学生身份参加武汉及北京学生运动。陈独秀、石瑛、吴稚晖、胡适、周鲠生、马寅初分别到国立武昌高师讲学。1917 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张渲校长在给第一届毕业学生的题词中写道:“今人皆知重视教育矣,而吾校固学为人师者也,将来国家教育事业是否循正,以与世界争衡,吾校友胥负其责焉。”[11]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志存高远。

(三)“立德”——夯实价值追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作为民国时期山东“六大”师范学校之一,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济南)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校训,百年来,造就了诸如教育家鞠思敏、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著名学者季羡林等大批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12]。1916年,当局教育部规定师范教育应注重人格教育与生活教育,以人格教育维持生活,其要点在公共心和责任心;以生活教育维持人格,其要点是勤劳和简朴[13]。为此,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制定了“诚、勤、勇、爱”四字校训,后发展为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为莘莘师范学子点亮了指路明灯。时至今日,东北师范大学以“勤奋创新,为人师表”为校训,河南师范大学以“厚德博学、止于至善”为校训,华中师范大学以“求实创新,立德树人”为校训,均体现了师范教育以德为先的价值导向和精神追求。

(四)“立行”——重在具体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湖北省立第一师范不仅带领学生做学问,还领导省一师学生参加学生运动和工农运动。1922 年 5 月,在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工作的董必武、陈潭秋“领导了男师(省立一师)学生进行了反对学校封建势力迫害学生的学潮”[1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积极响应和声援五四运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积极传播五四精神,湖北省立第一师范通过研学旅行推动实践出真知,在行动实践中传播了革命思想,探索了革命道路。湖北省立第一师范1913年开始就设立附属小学、开辟各种种植园、建立学生军,实行教育实习制度,配备教育实习主任,建设工商业实习基地等教育实习基地,通过军事教育、国民教育和职业化教育[15],让“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革命气魄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

四、教师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找准方向:践行时代新思想

推进教师教育,首先要深入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坚持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落实《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优质中小学 (幼儿园) 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着力用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不断吸引、培养、赢得进步青年。

(二)明确目标:培养“四有”师范生

2014年习近平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勉励广大师生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对师范院校而言,就是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按照小学、中学《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要求,培养具备“四有”素养的师范生。要大力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自信,不断引导师范生了解教育规律、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服务地方、振兴乡村教育的历史使命,让师范生开展专业理想教育,培养师范生的乡土情怀[16]。要大力培养师范生的高尚师德,锻炼其师德践行能力,教育师范生“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既要养成普通社会公民的道德素养,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有高尚的师德,遵守师德规范,涵养教育情怀。要大力培养师范生的扎实学识,学习练就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同时拓展广阔的视野,练就进取精神。要大力培养师范生的仁爱之心,引导其树立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教育理念,教育他们热爱每一个孩子,指导他们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三)落实抓手:扎根中国大地办师范

把中国特色融入师范教育发展之魂,在党的全面领导下,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师范教育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17]。把立德树人作为师范教育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范教育全过程,加强师范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四史”学习和传统文化教育,建设一批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坚持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探索公费师范生“到岗退费”培养模式,试点选课走班和选课走校相结合,大力推进“优师”计划,强化教师精准培训,深入落实“强师”计划;立足乡村振兴,建构“融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师范生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顶岗实习支教,生成实践性智慧;强化“五育并举”,推进师范类专业评估认证,推动师范生实现教育教学理念与知识、技能等之间的统整,获得教育机智,实现经验与反思之间的不断自我建构,养成反思习惯,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发出强音:立志强国担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前所未有地写入了“教育强国”等13个强国目标,每一个“强”字,既是信心,也是责任。“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教育者我们的教育。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执教者当有“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我的教育,就是我的中国;我怎样,教育便怎样,中国便怎样;我是什么,教育便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我有初心,教育便有梦想,中国便有希望!”的豪情,教师教育,就是要根植强国理想,鼓励师范生将青春融入中国梦,把握“自己的时代际遇”,发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强国一代有我在”的时代强音;把奋斗融入中国梦,不做看客、不当过客,不仅仅沉溺于“小时代”,追求“小确幸”,而要弘扬红船精神,用奋斗书写人生的华章。把事业融入中国梦,自觉把个人追求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紧密联系起来,同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教育现代化,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起来,勇于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服务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师范师范生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2期)2021-07-19 08:07:12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2期)2021-07-19 08:06:48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高专音乐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刍议
师范教育“初等数论”教学改革探索——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