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印
437000 咸宁市中心医院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湖北咸宁
同情心疲乏为经历过太多感同身受的同情之后所产生的淡漠情绪,多见于医护工作者及慈善组织工作者[1]。重症监护室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主要收治大手术后、严重创伤、脏器功能衰竭、心肺复苏者与重症休克等需要及时抢救与密切监护的患者。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人员工作繁重、节奏较快,对其造成的心理压力较大[2]。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特殊性,需面对繁重的工作及不同情感刺激,长此以往将对其的心理状况造成较大影响。本研究从我院选取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为调查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此次研究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96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男3 例,女45 例;年龄20~46 岁,平均(27.2±6.5)岁。观察组男2例,女46例;年龄20~45岁,平均(26.5±6.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加人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对试验无法积极配合;②实习、进修;③参加其他试验。
方法:⑴量表:使用医护人员同情心疲劳量表进行估测,量表包含怀疑能力、情绪淡漠、失去热情等多个方面。量表总分值36~180分,若测试者得分>108分则同情心疲乏程度较严重,分值与同情心疲乏程度成正比,信效度良好。⑵心理干预:心理干预前使用量表测试同情心疲乏程度,干预结束后再测量1次。①观察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a.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心理干预人员与观察组护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使护理人员提高工作重要性认知,明确自身工作价值,从而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b.及时宣泄负面情绪:通过QQ、微信等第三方平台与心理干涉人员沟通交流。将心理负面情绪及时宣泄出来,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精神面貌。c.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心理干预人员通过和观察组护理人员谈话,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护士了解到护理工作的价值与重要性,端正工作态度。d.学习如何疏导自身心理问题:通过讲座、学习小手册等方式,使护理人员对管理情绪、应对挫折及排解压力的方式有所了解,掌握自我调节方式,提高心理弹性水平。e.健康促进:增强护理人员自我控制、调节能力,促进个人发展。②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通过发放心理健康手册让护士学习并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与护士长进行谈话,交流如何改善和缓解工作的压力和心理生理上的压力。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护士干预前后同情心疲乏程度及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医护人员同情心疲劳量表评估护理人员同情心疲乏程度(不进取、怀疑能力、情绪淡漠、失去热情、没有斗志、精神紧张),共36个条目。使用Likert 5 级评分法,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每条赋值1~5 分,得分越高代表其同情心疲乏程度越严重。干预前后采用对两组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评定项目包括恐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躯体化、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疾病,得分越高代表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护士干预前后同情心疲乏程度比较:两组干预前同情心疲乏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各维度同情心疲乏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士干预前后同情心疲乏程度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士干预前后同情心疲乏程度比较(±s,分)
组别 n 不进取 怀疑能力 情绪淡漠 失去热情 没有斗志 精神紧张干预前观察组 48 18.16±0.64 18.31±0.71 18.14±0.61 18.26±0.56 18.35±0.72 18.70±0.70对照组 48 18.00±0.49 18.22±0.62 18.10±0.64 18.24±0.50 18.26±0.72 18.68±0.52 t 1.375 0.662 0.313 0.185 0.612 0.159 P 0.172 0.510 0.755 0.854 0.542 0.874干预后观察组 48 8.85±0.58 9.14±0.68 9.08±0.80 8.76±0.56 9.26±0.57 9.42±0.83对照组 48 18.35±0.66 18.68±0.52 18.32±0.63 18.64±0.68 18.57±0.57 19.02±0.66 t 74.909 77.211 62.867 77.705 80.017 62.721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两组护士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两组干预前SCL-90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SCL-90 各项评分显著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士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s,分)
表2 两组护士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s,分)
组别 n 恐怖 强迫症状 抑郁 焦虑 躯体化 偏执 敌对 人际关系敏感 精神疾病干预前观察组 48 1.84±0.23 2.17±0.26 2.57±0.29 2.62±0.31 2.96±0.35 1.71±0.22 2.06±0.25 2.47±0.30 1.67±0.22对照组 48 1.82±0.20 2.14±0.25 2.53±0.28 2.59±0.30 2.94±0.33 1.69±0.20 2.04±0.23 2.45±0.28 1.63±0.20 t 0.455 0.576 0.612 0.423 0.558 0.621 0.487 0.663 0.547 P 0.650 0.566 0.542 0.671 0.536 0.501 0.642 0.497 0.612干预后观察组 48 1.46±0.19 1.71±0.22 1.82±0.25 1.90±0.26 1.85±0.24 1.38±0.19 1.64±0.22 1.75±0.23 1.35±0.18对照组 48 1.67±0.21 1.95±0.25 2.47±0.29 2.45±0.29 2.61±0.31 1.59±0.20 1.95±0.26 2.22±0.30 1.55±0.20 t 5.138 4.993 7.354 5.425 9.253 5.126 5.554 6.334 4.926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护士属于一种救死扶伤的职业,由于这个职业的特殊性质,护士们会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看到许多生老病死的事情。同时因为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长期处于24 h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导致正常的生理节奏被打乱,面临各种危急重症的抢救和重症监护病房中各种医疗设备的噪音等,这些原因都会造成护士的心理和生理产生负向和应激反应,极易导致护士出现心理烦躁和情感疲乏的现象。“缺乏人情味”、“无情”是一些患者、患者家属对护士这个职业的产生的看法和评价[3]。在日常的工作中,护士除了需要为患者提供常规的医疗护理服务外,还需要为患者提供心理上的疏导、感情上的支持以及指导,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等等,缓解患者患病后的负性心理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并通过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相比于普通病房护士的日常工作职责,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工作繁多且压力更大。一方面因重症监护病房是危重症患者的24 h监测和治疗场所,护士需要面对各种复杂且病情变化快、病情危重的患者,另一方面重症监护病房与普通病房最大的区别在于病房增设多种抢救仪器、监护仪器以及护理模式差异[4]。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工作的压力较高、疲劳感较强。同情心疲乏为接触受到创伤的人群或对受到创伤的患者进行帮助时,对帮助者的心理、行为产生超负荷压力的现象,会使人出现麻木冷漠、容易暴躁、愤怒、睡眠质量降低等表现,对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不利[5]。
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失去热情、没有斗志、不进取、怀疑能力、情绪淡漠、精神紧张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恐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躯体化、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疾病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认为,这与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护理人员同情心疲乏程度有较大关系。心理干预为在心理学指导下地有计划、按步骤地针对特定对象心理活动、心理问题及个性特征进行干预和产生影响,从而往预定目标转变的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心理干预的手段对心理压力较大以及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重症监护病房护士进行心理疏导,让护士学会对心身状况进行自我调节,同时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其能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日常工作中保持积极和乐观的精神和心理状态[6]。协同专业的心理咨询者及进行干涉的人员对护士行心理干预,使其负面情绪及时得到宣泄,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讲座、手册、健康促进等方式提高护理人员调整、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促进个人发展[7]。除此以外,医院的管理层也应对院内的护士制定合理的工作排班及奖惩规章,以此提高护士的工作激情。
刘彦君等[8]通过69位护理人员的培训资料分析心理健康干预的临床价值,经研究发现心理健康干预可减少工作中的疏离感、被动感,有助于减少职业倦怠感,提高工作效率。王磊等[9]对148 位ICU年轻护士展开研究后发现,年轻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不足、承受能力较弱,同情心疲乏程度较高,认为在重症监护病房中长期面对重症患者,工作环境封闭,较高的工作压力,较易使护理人员的不良情绪堆积,不能及时排解。年轻护士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出现同情心疲乏状况的概率更高,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对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使用心理干预效果明显,可以提高其情绪控制能力、护理服务质量,促进现代护理学发展,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对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使用心理干预效果确切,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同情心疲乏程度,提高工作效率,适用于临床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