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功能的价值

2022-03-11 08:11邓华钊叶德新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5期
关键词:肥厚型心尖中段

邓华钊 叶德新

516002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脏检测科,广东惠州

肥厚型心肌病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心肌疾病,以心室肌肥厚为主要特征,发病率约为1/500[1]。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是建立在三维超声心动图和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基础上的,可以从更加直观、准确和科学的角度对心脏整体功能以及局部功能做出评估。本次研究将5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和50例健康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左室功能的评估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20年4月-2021年3月收治肥厚型心肌病患者50 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间段内接受健康检查的健康人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8~67岁,平均(47.38±2.49)岁。对照组男26 例,女24 例;年龄36~68 岁,平均(47.59±2.7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基础资料均完整,观察组对象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2];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意识障碍;②其他严重的心脏疾病。

方法: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检查。取患者左侧卧位,经二维超声检查获取各项心功能指标水平。指导患者呼气末屏气,采集并收集三维动态图像。调取三维图像,选二尖瓣闭合点和心尖,自动扫描画心内膜,并结合二维图像对内膜边界予以调整,自动追踪感兴趣区心肌组织的运动轨迹。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受试者超声心动图、三维径向应变和三维横向应变指标水平。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5.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精确概率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研究对象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水平比较:观察组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E/EA、左心室流出道速度时间积分、左心室流出道最大压差均大于对照组,且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E/A、Ea/Aa 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三维射血分数、球形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研究对象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水平比较(±s)

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 观察组(n=50) 对照组(n=50) t P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mm) 15.84±2.35 7.94±1.05 21.703 0.000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mm) 9.51±0.48 7.94±0.15 22.075 0.000 E/EA 13.24±1.51 8.04±0.11 24.286 0.000左心室流出道速度时间积分 30.25±2.84 20.19±2.46 18.933 0.000左心室流出道最大压差 6.53±0.88 4.12±0.17 19.014 0.000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mm) 42.81±2.05 46.77±2.34 9.000 0.000 E/A 0.91±0.18 1.52±0.26 13.640 0.000 Ea/Aa 12.03±2.34 7.94±1.64 10.121 0.000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mL) 70.48±3.61 70.14±3.49 0.478 0.633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mL) 25.62±2.48 25.41±2.13 0.454 0.651左心室三维射血分数(%) 60.18±2.41 60.19±2.37 0.021 0.983球形指数 0.41±0.08 0.40±0.03 0.827 0.409

两组研究对象三维径向应变指标水平比较:两组前壁基底段、中段、心尖段以及后壁基底段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后间隔全部节段、前间隔全部节段、侧壁全部节段、下壁全部节段以及后壁中段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研究对象三维径向应变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研究对象三维径向应变指标水平比较(±s)

节段 观察组(n=50) 对照组(n=50) t P后间隔 基底段 75.48±3.26 75.47±3.84 0.014 0.988中段 90.15±3.74 90.17±3.56 0.027 0.978心尖段 148.65±3.05 148.79±3.22 0.223 0.824前壁 基底段 95.53±3.37 128.94±3.21 50.760 0.000中段 168.94±5.28 112.47±5.34 53.172 0.000心尖段 189.65±5.25 115.74±5.06 71.675 0.000前间隔 基底段 84.41±3.26 84.57±3.91 0.222 0.825中段 128.55±4.49 128.94±4.37 0.440 0.661侧壁 基底段 133.26±5.28 133.95±5.33 0.650 0.517中段 105.84±4.34 105.49±4.28 0.406 0.686心尖段 112.16±4.59 112.37±4.58 0.229 0.819下壁 基底段 78.94±3.52 78.47±3.52 0.667 0.506中段 112.61±3.25 112.48±3.06 0.206 0.837心尖段 170.47±8.95 170.49±8.55 0.011 0.991后壁 基底段 135.62±5.62 90.49±5.33 41.200 0.000中段 105.52±6.34 105.47±6.49 0.039 0.969

两组研究对象三维横向应变指标水平比较:两组后间隔基底段和中段、前壁基底段和心尖段、前间隔基底段、侧壁基底段、后壁基底段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后间隔心尖段、前壁中段、前间隔中段、侧壁中段和心尖段、后壁中段、下壁全部节段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研究对象三维横向应变指标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研究对象三维横向应变指标水平比较(±s)

节段 观察组(n=50) 对照组(n=50) t P后间隔 基底段 -10.15±2.26 -15.84±2.33 12.395 0.000中段 -12.47±2.05 -15.74±2.11 7.859 0.000心尖段 -21.94±2.64 -21.74±2.06 0.422 0.674前壁 基底段 -17.94±2.06 -22.47±2.12 10.836 0.000中段 -16.53±2.28 -16.47±2.31 0.131 0.896心尖段 -17.94±2.11 -13.56±2.05 10.527 0.000前间隔 基底段 -11.42±2.03 -17.94±2.94 12.904 0.000中段 -12.26±2.03 -12.47±2.11 0.507 0.613侧壁 基底段 -57.74±6.35 -23.48±6.19 27.318 0.000中段 -18.94±3.22 -18.49±3.45 0.674 0.502心尖段 -16.63±3.28 -16.74±3.08 0.173 0.863下壁 基底段 -16.65±2.03 -16.77±2.14 0.287 0.774中段 -16.96±2.28 -16.37±2.74 1.170 0.245心尖段 -23.28±2.44 -23.49±2.05 0.466 0.642后壁 基底段 -23.96±2.18 -19.84±2.22 9.363 0.000中段 -19.96±2.08 -19.78±2.11 0.429 0.668

讨 论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正常的负荷状态下心肌无法达到正常功能,机体启动代偿机制,故而引起心肌肥厚[3-4]。但大多数患者无典型临床症状,患病早期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正常,但此时心肌结构发生紊乱,局部心肌功能依然受损。因此,及时对患者予以检查,了解患者左室功能的受损程度和心肌功能变化情况是尤为重要的[5]。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是立体超声心动图和斑点追踪两项技术的完美结合,该技术从三维立体角度对心室壁各个方向的运动轨迹进行测量。采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断,评价患者左室扭转情况和心肌特征改变情况,通过各项检查参数,判断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病情和预后[6]。

综上所述,运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评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的实际情况,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肥厚型心尖中段
尿检时如何取中段尿
多排CT对经股动脉与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对比分析
探讨小剂量胺碘酮与倍他乐克联合在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东天山中段晚古生代剪切带叠加特征及构造控矿作用
迈好从低段到中段的“坎”
超声心动图诊断乳头肌肥厚型心肌病1例
栽种了一个长在心尖尖上的花园
甜蜜养颜季
MRI对肥厚型心肌病左右心室整体功能变化的研究
锁骨中段骨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