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晴 王惠娟 王妍
摘 要:2017年颁发的《山西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试行)》提出中考命题内容应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据此,本文将中考地理试题分为基础题、综合题、应用题和创新题,并在剖析大量中考地理试题的基础上,从问题情境、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推理水平、认知水平与任务要求六个维度构建中考地理试题分类标准,并依此对山西省2021年中考地理试题进行分析,确定所属试题类型并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为今后初中阶段地理教学和备考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新中考改革;中考地理;试题分类;中考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3-0045-06
一、问题的提出
中考试题命制是新中考改革的重要一环。201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应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中考试题内容,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实践创新能力。
顺应时代的发展,地理学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在新中考改革背景下,中考地理试题除了要全面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突出对学科能力的考查,突出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2017年颁发的《山西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试行)》提出,中考命题内容应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2]。基于此,本文将中考地理试题分为基础题、综合题、应用题和创新题,并在剖析大量中考地理试题的基础上,从问题情境、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推理水平、认知水平与任务要求等六个维度探寻各类题型的普适性特征,希望能促使教师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中考试题,把握出题人的命题动向,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达到以考导教的目的。
二、中考地理试题分类标准的构建
1.试题情境
情境是运用文字、数据和图表等形式,围绕一定的主题加以设置,为呈现解题信息、设计问题任务和达成测评目标而提供的载体,是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建构与素养表现搭建的平台。[3]地理试题以情境为载体考查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中考地理试题考查学生能否从具体情境中获取地理信息以及能否在实际背景下解决地理问题。地理问题情境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表1所示[4]。
2.必备知识
教学离不开知识,必备知识是学生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具体表现为学生在面对具体的现实问题时,能调用所学知识,有效地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课程内容分为“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及“乡土地理”四大部分,将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融合在一起。袁孝亭认为根据认知层次可将这些地理知识分为地理感性知识和地理理性知识(图1)[5]。试题命制应选择符合初中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地理必备知识,因此,本研究据此来分析试题考查的初中地理必备知识类型。
3.关键能力
地理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在面对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4]《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试题中,这一要求体现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根据课标中“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要求[6],将初中地理关键能力可分为:地理事象感知能力(Ⅰ)、地理差异比较能力(Ⅱ)、地理特征归纳能力(Ⅲ)、地理成因分析能力(Ⅳ)、地理迁移应用能力(Ⅴ)和地理创新实践能力(Ⅵ)(表2)。
4.推理水平
通过对中考地理试题的解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地理试题的推理水平可以分为简单推理、中等推理和复杂推理[7](表3)。
5.认知水平
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认知过程可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维度(表4)[8]。不同维度对应的行为动词不同,直接引导着学生的解题思路。
笔者与一位本校地理教育研究领域的教师和一位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中考地理试题进行剖析,总结提炼出不同试题类型在各维度上的特征,如表5所示。
三、基于中考地理试题分类标准的地理试题分析
2021年山西中考地理试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目标,将山西省中考命题改革“一核·六维·四手段”与学科核心素养有机融合,突出情境创设,试题多以“图文结合”方式呈现,强调读图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山西省中考地理试题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客观题,第二部分为主观题,包括地理实践、案例分析、地理研学、聚焦热点等版块,每个版块涉及内容不同、呈现方式各异。试题内容涵盖地球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山西省中考试点的晋中市和阳泉市在考试时间安排、考试分值上略有不同,如表6所示。
1.题型结构合理,突出基础性和综合性
根据上述中考地理试题分类标准对山西省2021年两套中考地理试题进行分析,确定所属试题类型,并对其分值占比进行统计比较,如图2所示。整体来看,两套试卷中分值占比最多的题型为基础题和综合题,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基础性特征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应用题对学生认知水平要求较高,具有一定的难度,数量较少。晋中卷设置少量的创新题,但只是情境素材及呈现方式具有创新性,考查内容较简单。这说明山西省中考地理试题更加注重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2.活化试题情境材料,突出生活性和应用性
2021年阳泉卷试题涉及8个情境,都是生产生活情境;晋中卷试题涉及12个情境,包括2个学习探索情境和10个生产生活情境(表7)。由此可以看出,山西省中考地理试题命制充分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强调在真实情境中涵育学科素养。
3.注重地理理性知识考查,突出地理学科能力
2021年山西省中考地理试题基础题侧重地理感性知识的考查,综合题、应用题和创新题侧重地理理性知识的考查,如图3所示。2021年阳泉卷考查“地理成因”“地理特征”的分值比例最大,其次是“地理分布”;而晋中卷更加注重对“地理成因”“地理过程”“地理分布”的考查,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初中地理学习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地理名称”等感性知识的记忆上,应更加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取相关知识,注重掌握地理理性知识。
4.聚焦事象感知、特征归纳与成因分析能力的考查
整体来看,两套试卷对于地理关键能力的考查较为全面,各项能力都有所涉及。具体来看,基础题侧重考查地理事象感知能力;综合题侧重考查地理特征归纳能力与地理成因分析能力;应用题侧重考查地理迁移应用能力;创新题侧重考查地理创新实践能力。2021年阳泉卷和晋中卷都十分注重“地理事象感知能力”的考查,符合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特征,着重体现初中地理的基础性;其次,阳泉卷注重考查“地理特征归纳能力”和“地理迁移应用能力”,晋中卷则注重考查“地理特征归纳能力”“地理成因分析能力”及少量“地理创新实践能力”,在新中考改革背景下逐渐突出能力立意。两套试卷对地理关键能力的考查情况如表8所示。
5.试题以中等推理为主,注重对综合思维的考查
整体来看,两套试题中等推理占比最大,说明试题注重考查学生较简单的综合思维,涉及两个地理要素,需要两步推理才可作答。具体来看,基础题侧重简单推理水平,综合题侧重中等和复杂推理水平,应用题和创新题侧重复杂推理水平。两套试卷考查推理能力情况如图5所示。
6.认知水平聚焦“记忆”“理解”与“应用”层次
试题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考查集中在记忆、理解与应用层次。说明中考地理试题更侧重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能力,能够根据试题情境感知地理事象,并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比较符合中考试题对学生认知水平考查的要求。两套试题对学生认知水平考查情况如表9所示。[ 记忆 理解 应用 分析 评价 创造 2021阳泉卷 30% 48% 20% 2% 0 0 2021晋中卷 29% 49% 14% 2% 0 6% 合计 59% 97% 34% 4% 0 6% ][表9 认知水平考查的分值占比统计]
为了更直观地看出四类题型在认知水平上的分布,将题型与认知水平考查的分值比例转化为面積图(图6、图7)。不同色块表示不同题型所占分值的比例。整体来看,中考地理试题考查的认知水平集中在“记忆”“理解”与“应用”层次,其中“理解”水平占比最大。具体来看,2021年阳泉卷、晋中卷基础题的认知水平主要集中在“记忆”“理解”水平;综合题都形成以“理解”为中心向外扩展的色块;应用题集中在“应用”“分析”水平;2021年晋中卷含创新题,且集中在“创造”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研究提出的中考地理试题分类标准,对2021年山西省中考地理试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试题的题型结构合理,突出基础性和综合性;试题的情境材料突出生活性和应用性;试题更注重地理理性知识的考查;试题重视地理事象感知、特征归纳与成因分析能力的考查;试题以中等推理为主,注重对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认知水平聚焦于“记忆”“理解”与“应用”层次。因此,为了更顺利地推进新中考改革,结合2021年山西省中考地理试题分析结果,特提出如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建议。
1.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课程目标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地理课程始终。在教学过程中依托相关教学主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树立全球意识,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等,从而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2.实施情境教学,实现核心素养的升华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立足于真实情境的教与学,主要体现为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以及在此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素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其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认识区域的方法与手段,进而能够对真实的地理情境进行独立思考与分析,并做出适当决策。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创设富有真实性、生活性、思考性的地理问题情境,如在教学中融入前沿的科技成果、时事与热点等,及时更新地理数据。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地理知识间的内在关联设置有逻辑的、可操作的问题链,用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3.探索地理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中考试题通常会联系同一领域中的多个小知识点、不同领域中的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查。而地理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是基于大概念体系将地理知识有机重组成一个完整的、最小的教学单位,并有其完整的单元目标、单元内容、单元活动和单元评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地理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纵横关系,优化地理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4.重视地图教学,培养空间思维
地图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中考地理试题的命制很多都依托于各类图表资料。而识图、读图、析图的能力是初中生普遍比较欠缺的,很多学生不懂如何正确读图,不会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回答)问题。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只是简单识记教材文本知识,忽视结合、运用地图来学习,图文转化能力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地图教学,善于引导学生读图、析图,从而培养学生借助地图去学习地理知识的习惯,提升使用地图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法,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转变以“知识掌握”为单一教学目标的教学观念。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获取知识,通过合作学习提升探究学习质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 (2016-09-19)[2021-07-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732/201609/t20160920_281610.html .
[2] 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试行)[EB/OL]. (2017-12-29)[2021-07-29].http://jyt.shanxi.gov.cn/jgsz/jgcs/jcjyc/csgz6/201805/t20180515_2644870.html.
[3]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地理测量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史辰羲.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65-70.
[5] 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 王宇.基于综合难度模型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以2016—2017年新课标高考文科综合Ⅰ卷为例[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7(10):48-55+47.
[8] 黎加厚.新教育目标分类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60150033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