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
武力惩罚、大喊大叫、喋喋不休——这些家长不是好“园丁”
孩子就像春天的小树,在阳光雨露下自由成长,虽生机盎然,却不免长出一些旁枝斜杈。家长身为“园丁”,看到这些旁枝斜杈,自然要去修剪,可不是每个家长都是好“园丁”。
我们且看下面几个镜头——
镜头一:武力惩罚
5岁的萱萱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印象。她弹起琴来毫无章法,就像没学过。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加示范。可萱萱根本不听,在琴凳上扭来扭去,没过十分钟就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开始妈妈还耐心指导,可苦口婆心没有换来女儿的重视和认真。她心中的怒气越攒越多,最终怒气冲破忍耐的底线,一巴掌挥过去打在萱萱的手背上。萱萱看到手背红了,愣了一秒,然后“哇”地哭了。琴自然是练不成了。
点评:说服教育升级成了武力惩罚。可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激化矛盾,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家长的武力惩罚之下,孩子的自尊严重受挫,容易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甚至对所有批评,无论有无道理,一律不听不信不采纳。武力惩罚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你以什么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以什么方式对待你和他周围的人——对暴力的模仿是轻而易举的。由于家长的坏榜样,孩子在和小朋友发生冲突时,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先下手为强”。
建议:将批评升级为“战争”,是家长的不对。此时,妈妈不如使用表扬式批评法,先褒后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这一遍强弱感觉掌握得不错。”然后再提要求:“右手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样,二指往回勾一点,速度再放慢一点。来,试一试,萱萱一定没问题!”先肯定孩子的成绩,再纠正她的错误。
镜头二:大喊大叫
因为疫情,陶陶没上幼儿园,每天就在家里玩。可了不得了,他把家里弄得一塌糊涂:玩具散落一地,画笔、画纸摊得桌子、床上都是,绘本被扔得东一本西一本,可等想看哪本时却找不到。妈妈多次提醒,陶陶也没任何改观。厨房里的烧水壶响了,妈妈赶紧过去,却一脚踩在玩具上差点摔倒。再看看家里的一片狼藉,她心中的怒火立刻被点燃:“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从哪儿拿的玩具玩完了还放回哪儿,你就是不长记性!你不收,看我把它们全扔掉!”紧接着,就是一阵疾风暴雨的叫喊。
点评:不是嗓门越高,教育效果就越好。家长的大喊大叫,使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尊严的存在,还会把家长的修养丢得一点不剩。发脾气的结果,很可能将批评升级为打骂,教育效果为零。而且孩子很快就会知道,妈妈嘴上说“扔掉”,其实不会真扔,那么媽妈的威信也丢掉了。家长千万不要以为你的态度(包括表情、语气和目光)无足轻重,只有一颗为孩子好的心就够了。你批评孩子时态度不好,孩子就难以心服。因为很多时候孩子拒绝批评,不是拒绝批评本身,而是拒绝你的态度。所以,家长要管住脾气,心平气和地教育孩子,这样既能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建议:妈妈对陶陶应该更耐心些,可以先和孩子一起收拾,孩子收拾好一次就表扬一次。孩子不断被表扬,慢慢地,他就能学会独立整理自己的物品了。
镜头三:喋喋不休
雯雯有一盒玻璃珠,各种颜色都有,且晶莹剔透。一天,她看到楼下的涵涵也有几个很漂亮的玻璃珠且比她的大,就跟涵涵要。涵涵不仅不给,还赶紧把盒子盖上不让雯雯看玻璃珠了。雯雯恼了,一把将涵涵装玻璃珠的盒子抢来扔到地上。雯雯的举动让妈妈颜面扫地:“你看你,真没出息!你不是有很多这样的玻璃珠吗?为什么还要别人的?自己的东西扔在家里不玩,看别人拿点什么就眼红……下次再这样,我绝不再给你买任何玩具!”
点评:絮絮叨叨、缺乏新鲜感的批评,不能给孩子明显的刺激,家长说得越多,孩子越不当回事。孩子虽小,可对语言的领悟力不差,“没出息”这类不尊重人格的话极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让她明里暗里和家长对着干,结果身上的毛病有增无减。
建议:漂亮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诱惑,抵御诱惑并非易事。妈妈不妨告诉雯雯:喜欢别人的东西没错,但不能拿,更不能毁坏。因为那是别人的,你没有权力这么做。如果想要,可以问对方愿不愿意交换,比如用两颗小玻璃珠换对方一颗大玻璃珠。
孩子做错了事,家长可以用两个步骤完成一次批评——先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然后平静地说:“你是个好孩子,只是这次做错了。”
从上面几个镜头可以看出,面对小树的旁枝斜杈,有些园丁不讲究方式、方法,暴力修剪,既显得家长生硬、粗暴,也容易造成孩子越批越皮越逆反,最后家长筋疲力尽,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那么,成为好“园丁”,需要注意什么?
1.批评的态度:批评孩子不等于不尊重孩子
孩子做错了事,家长一方面要批评管教,一方面要照顾其自尊。有些家长觉得这好难啊!家长之所以感到难,是把“尊重孩子”和“管教孩子”这两件事给对立起来了,好像尊重孩子,就要放弃基本管教似的。其实,二者并不对立。如果家长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对批评的接受程度,完全可以根据其承受能力,进行适当批评,而且孩子做错了事,有人明确告诉他“这件事你做得不对”是非常必要的。
2.批评的目的:公平教育
如果家长本着尊重孩子的出发点选择批评方式,没有以大欺小地指责、谩骂孩子,也没有因孩子年龄小就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批评便是公平的。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小青用硬邦邦的玩具敲打妈妈的头,妈妈也可以用这个玩具敲打小青的头,让他感受一下疼不疼。这样的做法,不存在不尊重或伤害孩子的问题。真正对孩子造成伤害的,是妈妈一时气极说:“你竟敢打妈妈,真是个坏孩子!”因一件事就全盘否定孩子,把孩子贴上“坏”的标签,这是不可取的。
3.批评的方法:一事归一事
家长要明白,批评孩子是为了让他知道这件事的后果,而不是为了伤害或否定他。
批评要针对具体事情,不要扩大化。孩子做错了事,家长可以用两个步骤完成一次批评——先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他,然后平静地说:“你是个好孩子,只是这次做错了。”
冬冬妈的智慧就在于,能在孩子的错误中发现闪光点
冬冬妈以前也不懂“修剪”技巧,但是经过学习和摸索,渐渐掌握了其中窍门。
一天,冬冬妈下班回家。冬冬见到妈妈,高兴地扑过来:“妈妈,我给你倒水喝。”他忙不迭地跑到桌边,给妈妈倒水。可他太小了,两只小手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茶壶,水洒在了桌面上。他既想把水擦掉,又想赶紧给妈妈端水,慌乱中“啪”的一声,杯子掉地上摔破了。妈妈见状不仅没有责怪,反而上前赶紧搂着有点不知所措的冬冬:“宝贝真懂事,会给妈妈倒水了!烫着没有?以后要小心哦。”
冬冬妈的智慧就在于,能在孩子的错误中发现闪光点,特别是当孩子出于美好的动机时。冬冬妈介绍,她批评孩子时总是牢记三大原则:
1.“尊重”在先
孩子虽小,自尊心却不比成人弱。家长一句话说重了,外向的孩子會立刻把不高兴写在脸上,内向的孩子会把怨气憋在心里,日久天长形成自卑心理。孩子哪里做得不好,家长应该及时指出,不让小毛病发展成大祸患,但也不是说一分钟都不能等。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最好先解决事情,而不是先教训孩子。如果是人多的场合或家里有客人,家长不妨找机会把孩子拉到一边说或等客人走后再说,以免孩子尴尬。说的时候,家长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孩子会很快理解家长,接受批评,自尊心也不会受到伤害。
2.批评的话越实越好
批评孩子,丁是丁,卯是卯,说准说透,以质量胜数量,不要把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都翻出来。孩子最烦家长唠叨,因为唠叨会让孩子有“永无出头之日”之感;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粗暴指责,让孩子摸不着头脑,甚至连错在哪里都不知道。另外,对事情的细枝末节喋喋不休地进行批评,也会渐渐失去批评的力度和效果。比如,冬冬睡觉前吵着要吃巧克力,如果妈妈指责他“坏毛病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听话、让大人劳神、给妈妈添麻烦”等一大堆,冬冬只会觉得妈妈唠叨,所以冬冬妈就说了一句:“睡觉前吃巧克力,牙会疼的。”然后,告诉他牙疼可比打针疼多了。冬冬听后马上闭嘴,不要巧克力吃了。
3.无声有时胜有声
一些很明显的错误或顽固性错误,孩子自己会意识到,但出于习惯,会一犯再犯。此时,如果家长依照惯性老生常谈一番,孩子会觉得不出所料,然后转眼就忘。相反,如果家长采取冷处理,什么都不说,反倒让孩子忐忑不安,并揣摩家长的心理。家长适度、适时的沉默,也会给孩子留出自我反省的时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给孩子温柔“剪枝”,冬冬妈还总结出了16字经验。
安抚情绪。惩罚的最大副作用是会伤害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对家长的爱产生怀疑。此时,家长必须比孩子的站位高,发现孩子知错了,就要压下怒火安抚孩子,让孩子知道惩罚是出于爱他。
加深印象。孩子不服管教、反复犯错是令家长头痛的教育问题。孩子难管,家长一方面要考虑孩子的心智发展程度,能否明理自制;另一方面要加深孩子对犯错后果的印象,罚在点上,才能管在面上。
帮助改正。惩罚治标,改错治本。如果孩子犯错后受罚了、道歉了,却不知如何改正,那家长就要反省了。正确做法是:让孩子明确知道日后怎么做,才能避免错误。
监督检查。孩子好奇心重,玩性大,自制力弱,自觉性差,这些都决定了孩子改正错误后需要家长监督检查,适时提醒、总结经验、举一反三是其中窍门,也是家长的职责所在。
园丁修剪枝杈,是为树木的茁壮成长。家长教育孩子,也要从爱出发,以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处事为基准,以养成孩子良好习惯为目标。希望家长们通过学习,都能成为好“园丁”,让家里的“小树”长成祖国的栋梁。
【编辑:杨子】
2633501705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