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魁隆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海绵城市是城市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绿色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1]。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明确了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2]。
自海绵城市理念提出开始,就在风景园林生态学中持续融合,并有效地作用于城市建设实践中。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指在规划建设城市时,并非建设全新的城市,加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强化雨水吸水功能、净水功能和储水功能,综合利用雨水,以此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城市园林能够调节雨水下渗、蓄存水源、优化局部小气候。因此,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到风景园林规划中,同样可以起到重要作用[3]。
城市公园是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面貌增添了新的景色表现,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积极推行海绵城市建设、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充分与海绵城市理念相结合的建设实践,对于更好地解决城市内涝,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基于国内外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景观设计的城市公园建设案例,本文在浙江临海市洛河公园景观设计实践中,提出3个因地制宜的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策略,并运用于海绵城市景观设施的设计中,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案例支持。
临海市洛河公园(一期)场地处于临海市新城经济发展区,北连狮云村,南接洛河公园中段,四周分别毗邻75省道、东方大道、沈南路、东洛路。场地周边现状主要为企业、工厂、学校,未来将发展建设为居住区以及商业综合体,该河道公园绿带将成为新城主要景观带。
设计范围总长度约1600m,河道两侧绿地宽度最宽处约为89m,最窄处约为35m,河道宽度约为24~32m,设计总面积约178148㎡,本次设计的一期范围,长度约800m,占地面积约90000㎡。
通过现场踏勘,发现本项目在水生态方面,河道过于平直、渠化严重;在水安全方面,区域防涝体系薄弱;在水环境方面,源头海绵设计缺失,初期雨水面源污染严重;水资源方面,雨水资源化利用率较低。
同时,现状场地总体海绵城市设计缺失,无法达到《临海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该地块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等要求。
此外,作为水利工程设施的河道已建设完成,河道宽度均衡,无大面积开阔水域,缺少核心界面,略显单调。现状河道两侧绿地景观工程化,未能充分体现生态化弹性景观设计理念,现状雨水存积严重,未能体现“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创造一个与水共生、自然质朴又能体现时代特色的,可运动、可休憩、可休闲、可观赏的,与城市和自然“共生、共享、共荣”的带状绿地。
本项目以“洛河绿带,与水共生;蓝绿交织,海绵示范”为主题,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合理调蓄净化雨水,构建城市生态绿带,吸引人气以满足不同人群活动需求,平衡周边商业和住宅发展,突显时代及文化特异性。
打造自然、弹性、活力的新城滨河公园,建设以生态、乐活、记忆为主题的海绵绿色廊。利用水利工程的良好基地,增加水岸边界的缓冲带营造,提升水处理能力,增加公园景观层次。真正做到增加生物多样性,关怀自然(图1)。
图1 项目鸟瞰效果图
3.1.1 利用场地自然基地,衔接已建成洛河公园,构建公园绿带与河道交互共生的整体框架,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3.1.2 引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减少雨水径流,形成消纳净化周边雨水的生态海绵体系。
3.1.3 打造公园生态资源保育基因库,提升生物多样性,为未来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弹性空间。
3.2.1 完善并丰富原有绿道系统,有机连接各个景观单元,打造多功能滨河空间。
3.2.2 丰富场地的形式与功能,满足不同年龄、职业、性别人群的使用需求。
3.2.3 提升公园休闲游憩等活动的体验性与参与性,增强市民、公园、自然之间的互动。
3.3.1 提取并注入城市时代文化元素,展现城市底蕴与魅力。
3.3.2 以乡土湿生植物为主,降低成本且成活率高,突显滨河水韵文化特色。
3.3.3 以特色的文化小品以及景观构筑留住城市记忆,体现城市人文精神内涵。
根据洛河公园定位、场地竖向标高特征等,在场地内布置梯级雨水花园、生态湿塘、生态贮流沟等海绵城市景观设施(图2)。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处理,在保证海绵设施满足功能性要求,达到公园海绵体蓄水功能的前提下,将海绵设计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注重细节设计,力求洛河公园既能满足海绵指标设计要求,又具有景观特色的海绵性公园。
图2 海绵城市景观设施设计技术路线
下沉式绿地是指一种低于周围路面的公共绿地设施,其基本结构由覆盖层、种植土壤层、砾石层、砂层、蓄水层和溢流导管组成。不仅可以收集绿地上空的雨水,而且还能收集到周边硬地集水面积上的汇流,具有良好的雨水利用、景观促进和生态服务功能[4]。
本项目的下沉式绿地设计,在自然生态、雨水收集考量的基础上,融合运动、健康人文等元素,将这一海绵城市景观设施打造成为亲子家庭及城市居民周末欢聚、亲子共同成长的户外空间。
雨水花园是指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洼地,主要通过加大植物滞水量和土壤渗水率来净化雨水水质和削减雨洪峰值[4]。
本项目巧妙地将植物特色与雨水花园相结合,打造以水为友的梦幻花田区,将雨水作为水源营造景观,滋养园内植物,区域重点设计阶梯式梦幻花田,艺术造型木栈道可以深入其中观赏游玩,为城市色彩增添氛围。
海绵城市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不仅在于雨水收集等低影响开发技术的运用,海绵城市生态理念的科普设施也是具有较高价值的景观设计方式。本项目设计力求将本土文化与海绵科普相结合,打造公园入口广场、生态科普区2处景观节点。
公园入口广场以海绵科普台的设置,展现公园生态理念,优美园路线条与起伏微地形是洛河水韵文化元素的提取,以留住城市记忆,体现城市人文精神内涵。
生态科普区打造了公园生态资源保育基因库,使本土植物得到保护与繁殖,为未来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弹性空间,并通过生态展示平台向市民展示海绵城市景观。
综上所述,基于浙江临海市洛河公园(一期)项目的设计实践,本文结合了海绵城市理论,运用各类“雨水利用”技术措施,对道路、建筑、绿地、水体、广场等进行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将雨水处理和景观设计合理地结合起来,力求打造景观更加优美、生态和谐、资源节约的城市公园。
本项目的建设,既可以改善局部的水环境等问题,又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场所,为区域品质提升奠定基础。不仅如此,本项目的建设落成,可为临海市海绵类公园项目提供样板工程,推动临海市海绵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