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飞雄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保有量及毕业大学生、研究生数量不断攀升;同时,由于国家目前正处于供给侧改革和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上述二者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的高校毕业生考研难度和就业压力均在不同程度地上升。而对于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学生而言,继续读研深造还是求职工作,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两难之选。
考研,是一种“自虐式”成长。所谓“自虐式”成长,就是战胜自我惰性,逼迫自己不断进取。只有经历了这些,才会真正明白成长的意义,才有机会体验真实的生命。人生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不妨借助考研的契机逼自己一把,多沉潜、磨炼一番。因此,我方认为毕业后应该选择继续读研。
首先,在全社会平均学历不断提高的当下,以读研来提升自我的职场资格显得尤为重要。学历是入职的“敲门砖”,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个人工作,仿佛都越来越离不开学历。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人单位在筛选人才时也会设置学历门槛——入职学历起点。面对这种处境,读研或许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增值方式。
其次,读研能弥补学历遗憾和改变既定专业。不少优秀的人虽然本科时就读的学校一般,没有去到自己理想的学校,但是通过自己考研过程中的勤奋努力,实现了学历与个人能力的提升,最终弥补了高考的遗憾。另外,某些学生当初被调剂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逐步丧失兴趣和信心,此时跨专业考研便成了最佳选择。通过跨考,可以步入理想的城市,进入理想的院校,就读理想的专业,从而为自己未来的个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社交圈的质量意味着人脉的广度与深度。读研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彼此的关系紧密,在学术研究的领域和未来的事业发展方向上已有一定的趋同性,因此在未来事业的合作方面,彼此互利共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另外,如果想要实现更高质量的社交,考研时尽量报考更高层次的学校。一般来说,学校层次越高,对于个人交际圈质量的提升越明显。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当“考研一族”硬着头皮坚持下来时,就会惊喜地发现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生活又开启了一片新天地。未来可期,心之所向;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只有经风雨才能见彩虹,才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毋庸置疑,学历已然成为社会衡量人才的一大指标,也是入职的必要条件。不过,通过投身读研加持自身学历并非唯一出路。从就业领域和学历壁垒的角度来看,目前除了传统工科行业、医学、出版等行业对学历要求颇高以外,有部分行业对学历的束缚相对较小。比如,软件工程、广告传媒等专业的学生在面临毕业求职时,本科学历其实也是足够的。因此,我方认为毕业后应选择工作。
首先,相对于考研而言,选择就业所花费的时间成本更低。在日常生活中,时间成本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一项支出。时间也是一种成本,缩短付出的时间就是对成本的节约。如果不选择考研,省下来的复习考研时间就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情,如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准备找工作等。
其次,毕业后直接就业可以尽快对标行业人才的需求标准,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发展打下基础。在招聘会中,很多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更加关注求职者是否有与应聘岗位相关的工作经验。招聘方更为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将成绩、专业以及毕业的院校作为选择人才的硬性规定。从这一方面来看,大学毕业后直接就业带来的实践经验会更加丰富。
最后,毕业后选择就业并不妨碍考研。近几年,参加工作后回到院校读研的也不在少数。这些人在拥有了一段工作经历后,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真实兴趣所在,或是明晰了自己知识结构方面的短板。他们回到院校后,反而更加积极主动,甚至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去。由于他们前期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因而在进行研究时能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最新的研究方向,进而解决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而且,他们认识和把握问题的敏感度也会较强。
归根结底,在今后的发展中,学历虽是“敲门砖”,但真正让人立于不败之地的还是个人的综合实力,即是别人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论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这个“器”就是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相信一个拥有超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人,一个有学识、胆识的人,无疑会成为一个能够为社会所需,并能够创造出巨大社会价值的人。
(本文正反方均系作者个人观点)
总结陈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目标。不同的人,经历不同,背景不同,选择也会不一样的。考研与工作,到底该怎么选择,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而不是盲目地跟风。当然,也可以选择边就业边学习的模式,即读在职研究生。不过,无论哪种选择,都应当记住一点: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都应当尽力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