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的选用,要力求典型、新颖、鲜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在积累了足够的材料后,考生要学会调动积累论证说理。
引经据典,增强底蕴
技法点拨
郭沫若诗云:“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把久经岁月磨炼至今仍绽放夺目光彩的文学经典——如古诗文名句、名著精华、神话传说等镶嵌于作文中,不仅可使作文论据充实,说服力强,还能拓展作文的思想内涵,增强作文的文化底蕴,使作文文采斐然。
范例展示
杭州的诗意,在古往今来文人雅士留下的笔墨里。说到杭州,我们想到的是“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的宁静闲适,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清秀鲜艳,是“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的款款深情,是“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流连忘返,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清丽秀美……这一句句诗词,勾勒出一幅幅精致的画,穿越时空撩拨着我们的心弦。
杭州的诗意,在它动人的美景里。流连于杭州的大街小巷,你可以真切感受到什么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一枝一叶都是世间不可多得的美景。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那西湖了。西湖就像一位小家碧玉,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发出一声声感叹,“山色湖光步步随,古今难画亦难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杭州的诗意,还在它美丽的传说里。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那充满浪漫色彩的《白蛇传》,“断桥残雪”中的断桥,就是传说中许仙和白娘子邂逅的地方。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曾将白娘子看作敢于追求真理、敢于反抗恶势力的正义的化身,借雷峰塔的倒掉,表达了劳动人民对“镇压之塔”倒掉的欢欣。如今,传说中的爱恨情仇,已化作湖畔的蒙蒙烟雨,长桥上的那份真情融入湖水,长留天地间。
——优秀作文《带你走近诗意杭州》
解析
这段文字中诗文名句的引述,在文中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诗文名句表现杭州的人文情怀,“杭州的诗意,在古往今来文人雅士留下的笔墨里”。杭州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美,古诗文呈现出来的内涵与意境直观表现了“杭州的诗意”;二是用诗文名句辅助描写杭州的景色,“山色湖光步步随,古今难画亦难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外,作文引入了神话传说《白蛇传》,给诗意的杭州增添了一份神奇和浪漫;还提到了鲁迅的作品和观点,进一步增加了作文的文化底蕴,展现了考生积累之丰厚。
值得提醒的是,引述文学经典,前提是明白其出处和内涵,要防止张冠李戴。另外还要注意精选精用,切忌一味堆砌。
融己入文,亲和阐述
技法点拨
融己入文,就是在阐述事理、表达情感时,把自己的经历、见闻、感受等融入到作文中去,以增强作文的真实感。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明确的任务指令,又与应用性文体写作紧密联系,如一些题目要求在特定的情境下写书信、演讲稿等,这就要求考生在具体的写作中融己入文。然而,很多考生在议论文写作中,习惯了只着眼于外部世界,或者只关注代表大多数人的“大我”而常常忽略了自己或“小我”的存在。其实,在作文中融入“小我”,感情会更真挚,见解会更深刻,从而更好地抒发真情实感。也就是说,议论文并不排斥“我”的存在。
范例展示
即将告别母校的我,欢迎你们走进我曾经奋斗过的神圣的知识殿堂。我不想用说教的方式告诉你们将来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只想说一说曾经的我和现在的我是什么样的。
高一刚入学时,我怀着憧憬和激动之情开始了紧张有序的高中生活。但很快,我便在学习中遇到了很多挫折。那时的我,有些彷徨与迷茫,觉得学习很辛苦,想要放弃。可亲可敬的老师发现了我的问题后,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那个故事我至今记忆犹新——山顶上有一尊佛像,人们常常走过崎岖的山路爬到山顶去朝拜。有一天,铺路石很不服气地问佛像:“你我同是石头,为什么人们对你顶礼膜拜,却把我踩在脚下?”佛像笑了笑,说:“当我经受千刀万剐的时候,你在哪儿呢?”铺路石沉默了。听完这个故事后,我也沉默了。从那以后,我认识到,作为一个学生,就必须敢于吃苦,勇敢面对学习中的挫折,经受各种挫折和失败的“磋磨”,最终成为一个有学识、有本领、受人尊重的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
——优秀作文《执奋斗之笔,绘最美自己》
解析
这段文字最大的亮点是放弃了传统的议论文先推出论点,再举例论证的套路,而是将论点、论据移植到了“我”的过往经历中,借助讲故事的形式将它呈现给读者,读起来真切、可感,作文既有说服力,更具感召力。
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除了引入一些经典故事,还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独特感受作为论据写进作文中,特别是演讲、书信这类文体,我们需要直接面对听众、读者,如果运用第一、第二人称,融己入文,现身说法,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很容易调动起读者的认同感,引起共鸣。
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融己入文”这种写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写成半叙半议的“四不像”。
巧用譬喻,形象说理
技法点拨
很多优秀作文使用的素材并非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而是借用某些富含哲理的自然现象或童话寓言故事来阐述道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比喻论证或类比论证。这一类论证方法的长处是生动形象,能将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浅显易懂,又不失文采。
范例展示
美國作家芭芭拉·金索沃在小说《豆树青青》中,描绘了一个场景:豆树靠自己只能勉强求生,但地下共生的根瘤菌,仿佛秘密的铁路网络,让一棵棵豆树彼此传递养分,即使在贫瘠的地方,也能蓬勃生长。根瘤菌,共同的精神基因,让孱弱的豆树找到彼此,排成同气连枝的荒漠奇观。矗立的豆树其实就是一个社会寓言。正如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所指出的那样“:人与人的交往,从来就不是一次性的、单向度的。”共同的喜好、志趣、立场,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们群分类聚、心心相印,编织起一张共鸣、互动的“铁路网”,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描绘出一幅相互影响、彼此成就的人文景观,构筑众擎易举的群体力量。
——优秀作文《与当代押韵》
解析
在上面这段文字中,考生借小说《豆树青青》中描写的一棵棵豆树比喻群分类聚、心心相印的人类,借根瘤菌比喻联系人们的共同的精神基因,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人因为共同的精神追求会相互影响、彼此成就,进而构筑成一股众擎易举的群体力量。形象的比喻和类比,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述得通俗易懂。这种手法在一些大家的作品中也多有应用。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用“大宅子”比喻中国传统文化,进而以“鱼翅”“鸦片”等来比喻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糟粕,不但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而且道理也讲得非常明白。所以,我们在作文中如果遇到抽象的道理需要阐述,不妨采用此法。
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选择喻体时,要注意喻体与本体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之间必须有内在的关联,这样的论证才能令人信服。
1304501705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