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话筒”议专题 “建真言”促发展

2022-03-10 09:34戴薇
上海人大月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代表数字人才

戴薇

1月20日晚,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同时举行六场专题审议会。尽管是连续第二晚开会,但代表们热情高涨,早早就把六个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8点开会铃声一响,会场上即刻进入“抢话筒”时间。

代表们围绕“推进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 “落实优先发展要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上海‘无废城市’建设” “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促进本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贯彻人民城市建设理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法治化”六个议题积极建言献策,气氛热烈、节奏紧凑,在场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也给予了回应。

推进亮点政策尽快落地浦东

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主体退出若干规定》和《上海市浦东新区完善市场化法治化企业破产制度若干规定》。如何切实贯彻落实这两件法规?

在“推进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专题审议会上,叶青代表认为树立健康理性的企业破产观很重要,要“改变视破产为洪水猛兽的不正确政绩观,依法利用破产路径实现地方资源腾笼换鸟”;与此同时,要在提升破产审判效能、加强破产管理人履职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将探索建立破产事务处置机构并形成常态化机制作为下一步工作重点。

“这次人代会前,我数次到临港新片区的企业进行调研,企业反映最多的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尤其是商业秘密保护的问题。”吴坚代表建议制定《浦东新区加强科技型企业商业秘密保护若干规定》,探索建立浦东商业秘密保护地方指引。

“上海临床诊疗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但重大原创性的疾病治疗规范和标准产出依然较少。目前浦东的三甲医院数量占全市总数的25%,但与美国波士顿地区聚集的临床研究型医院相比,差距还比较大。”洪程栋代表归纳总结了造成这种差距的“瓶颈”问题,并一一提出了解决建议。朱海鸾代表则希望市政府积极争取国家授权,推动《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中的亮点政策尽快落地。

“浦东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的任务非常艰巨。改革就有风险,没有风险的改革有时难以推进高水平的开放。”为稳步推进浦东引领区建设,王长元代表提出:“对风险大的改革事项采取‘小切口’‘深切口’方式加以推进。” “小”即试点范围不宜过大,“深”即管理制度建设上对标最高标准;同时应当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引入尽职免责条款。

吕琰代表关于浦东新区率先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建议、任英超代表关于通过立法规范引进外籍高层次人才的建议、黄关松代表关于完善浦东海外人才引进工作的建议,以及吴蓓丽代表针对境外高端人才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的建议等,都为浦东新区培养与引进人才、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贡献了智慧。如吴蓓丽代表关注到,引进人才落户前的“空窗期”问题导致“子女无法通过正规途径报名入学、入托” “在购房积分中处于明显劣势,无法解决居住问题”。因此她建议“为经过认证的境外引进的高端人才开通绿色通道,给予其政策保障”。

建构完整人才观和人才体系

“人才是新时期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人才高地,才能锻造上海城市软实力的硬核力量。”在“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专题审议会上,代表们纷纷“抢话筒”,各抒己见。

人才队伍建设是与会代表热议的话题之一。“科创中心建设不仅仅要在科技创新的策源能力上下功夫,也要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因此在培养研究人才的同时,还要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建设应用技术人才队伍。”张杰代表认为应当重视培养“科学家中的企业家”,更好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周俭代表特别提出:“新型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但岗位职称评定发展尚未跟上,很多人才不得不放弃某些研究的方向,申报与岗位无关的专业职称,打击了交叉学科专业人才的积极性。”他建议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增设更多的交叉学科职称评定。

“文化艺术人才”也是会场上的高频词。来自宝山沪剧团的华雯代表提出“我们急需在人文艺术领域加大对人才的重视与投入”。華雯说:“智能时代对具有创新与创意的岗位及具备艺术人文素养的人才有极大需求。艺术人文素养也是高端人才的特征,刚柔并济才是这个时代的真英雄。要在培养、吸纳、使用人才上发力,营造适应高端人才生长的生态。”

来自上海博物馆的杨志刚代表用一个比喻说明了自己的观点:“我记得有人说过,科技和艺术在山脚下是在一起的,爬山的时候分开了,但到了山顶时两者还是要汇聚的。但现在人才政策,科技走在很前面,艺术人文走着走着就不见了。我们急需建构一个完整的人才观和人才体系,平衡文理科人才引进政策,提高文科人才待遇,拓宽文科人才发展通道。”有感于“同行”杨志刚代表的发言,来自上海图书馆的陈超代表接过话筒表示,高水平人才建设与城市软实力之间关系紧密,上海博物馆、图书馆等建设都是为建设软实力铺路。

激活乡村资源让农民持续增收

“在上海种菜种粮,农民真的很难真正挣到钱。”怎么办?在“落实优先发展要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专题审议会上,刘海燕代表“犀利”地抛出了第一个问题。

“以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为一产基础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可以释放出无限潜力。”刘海燕给出了具体建议:“企业管理中有句话,‘要留住一个好员工一定要感情到位、钱到位’。我的建议是,只有加大乡村振兴落实力度,才能真正激活乡村各种资源要素,让集体经济稳定增值保值,农民持续增收。”

余思彦代表的关注目光落在乡村民宿办证难、娱乐活动少等问题上。他建议在制定民宿业相关标准时,要充分考虑相关规定、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因素,对开办过程中遇到的安全、卫生、消防等问题,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指导和服务;要谋划建设好乡村旅游的夜间娱乐项目,让乡村产业与旅游、文化、娱乐深度融合。

奚漕章代表针对闵行区在“三园工程”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建议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给予规划土地空间支持,同时对长期存在的规划撤并村允许编制过渡性村庄规划,加快推进以“上楼”和“小平移”方式为主的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鼓励农民开展民房翻建。

龚霞代表则回到农业生产这个根本提出了看法。她认为,应当支持崇明以分子育种和生物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种源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推动种源农业发展;加大科技项目、专项资金倾斜力度,加快数字农业发展。同时培育全产业链农业,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园区,将崇明建设成为具有区域辐射效应的农产品交易中心。

摸清垃圾底数完善分类回收体系

“城市垃圾是一种城市病,将疫情防控‘动态清零’的理念平移到‘无废城市’的建设上也有价值。”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上海‘无废城市’建设”专题审议会上,施政代表提出,首先,应当进一步摸清垃圾总量底数,再由专业部门完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施政做过一个实验,把用完的油瓶清洗至可回收等级,用了20分钟、5盆水。“这样算很不合理,我们不能只管了固体废物就不节约用水了”,施政说,所以干湿分离以后,精细化的分类应该交给专业化的企业来做,这其中还要产生多少垃圾、消耗多少资源,要把账算清楚,建立精准的分类回收体系。此外,她认为垃圾处理要尊重科学,面对新型垃圾,如果现在的处理技术还不成熟,可以在可控的前提下先放一放,研究好了再做处理。

“行业在做生产规范的时候,请将材料尽量单一化,这样回收起来会容易很多。”陈松菊代表举了一个例子:“塑料瓶上的标签如果没有残胶,回收时间可以大大缩短,如果有残胶,需要大量人工把它去掉。”此外,陈菊松建议超市、批发市场、快递站点等建立包装箱统一回收、重复利用机制。

奚慧代表认为,要达到“无废”目标,不仅要关注传统垃圾处置,对于可能产生的新型垃圾也应有前瞻性的思考和措施。“相对于传统能源车,新能源汽车在减碳和废旧电池污染方面‘一进一出’,最后是多了还是少了?” “企业是不是足以支撑未来对于电池的处置责任?”奚慧建议探索对汽车生产企业收取一定的环保基金,并落实新能源电池处置责任。

對此,市生态环境局回应,生产电池的厂家有责任进行回收,政府也启动了回收体系,全市有300多个由第三方集中处置电池的网点。

优化数字生态提高转型能力

“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数字生态系统还需进一步优化”,这一观点来自姜冬冬代表。在“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促进本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审议会上,姜冬冬代表列举了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并针对优化数字生态环境给出了建议,如加快发展网络安全产业,加强网络安全产业规划引领和产业布局指导,扶持网络安全领域的创新企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推动网络安全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和创新人才等。

“在奔腾而来的数字化浪潮面前,仍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韩若冰代表说,“转型是‘找死’,不转是‘等死’,数字化焦虑是当前许多中小企业及其管理者的心声写照”。中小微企业是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韩若冰认为应当帮助中小微企业管理者提高数字化转型能力,提供政策咨询和培训指导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引导优势大型企业向中小微企业开放数据结构及接口,向具备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实施更大力度的政府采购等。

“我们对北上广深杭等七个大型城市的老人做过调研,老人对目前居家适老化改造的接受程度不高。”刘明华代表说,“目前收集上来的智能监测数据质量也不高,没有起到很好的场景作用”。针对适老化改造中“数字不友好”问题,刘明华提出要排摸老年人需求,监控容易发生危险的关键场景,“比如对于独居老人,可以安排智能水表,监测老人每天用水量,出现异常时可以向社区工作人员发出警报”,此外,可以引导企业参与适老化改造项目,减轻财政负担、促进企业发展,实现政府、企业、老人智慧养老三赢。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程向民代表认为,应坚持质量标准高地建设,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国家质量标准体系,增强上海数字质量标准高地话语权;同时要坚持安全发展为前提,加快推进数字经济系统性立法,重点加强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安全性审查、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垄断性审查、个人信息保护等。

精细化治理守好安全底线

“大到城市交通、电网运行,小到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配套、老年人群的居家安全等问题,都离不开安全,要守好安全底线。”在“贯彻人民城市建设理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法治化”专题审议会上,范伟华代表提出,城市基层安全治理应当在强化风险防控水平、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压实各方安全责任上下功夫;在守牢安全底线的同时,要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做好保障,用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将安全治理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时有发生怎么办?小区群租、违建、破坏承重结构、私拉充电现象屡禁不止怎么办?“从源头上有效遏制这些现象的机制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建立。”彭燕玲代表直切要害。她认为,解决这些问题,要在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升依法行政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完善监督体系、加强普法宣传等多个方面做功课;同时重点关注住宅小区管理难点和堵点,总结经验、固化成果、创新机制。

“今天谈谈上海这座城市里一群独特的人,每当你看到他们出现,你的心跳会加速,虽然他们没有对你说话,但你的动作会不自觉地加快……当你感觉一阵风吹过,快递小哥已经骑着电动车从你身边飞出五六米。”厉明代表的一段话引发现场一阵笑声。“我们在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在忍受快递、外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一系列不便。”厉明说,应当坚持宽严相济,加强非机动车管理,在严格执法的同时体现人性化管理的城市温度,如规划非机动车专用车道,兼顾快递、外卖行业的时效性要求;探索在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区或内环以内设置非机动车禁鸣区域;进一步规范非机动车驾驶行为,倡导文明驾驶。

叶必丰代表针对加强超大城市治理的高质量法治供给提出,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找准精准立法的发力点;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通过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切实依法服务;打造一支符合新时代立法工作需要,满足城市治理现代化、法治化要求的高素质立法工作者队伍。

3525500338270

猜你喜欢
代表数字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诠释代表初心 践行人大使命
四季的代表
月圆代表什么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答数字
看望委员、代表
数字看G20
毛遂自荐
成双成对